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葉瀾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精神的成長史”。 著名作家曹文軒說:“閱讀是一種人生方式;閱讀是對人的經驗的壯大;閱讀還有助于創造經驗;閱讀養性;閱讀的力量神奇到能改變一個人的外形;在沒有宗教情懷的世界里,閱讀甚至可以作為一門優美而神圣的宗教……” 究竟有什么辦法讓孩子喜歡閱讀? 小新媽認為,親子閱讀是打開孩子閱讀大門的鑰匙。 親子閱讀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如何在家庭中進行親子閱讀呢?家長們,快跟小新媽一同去探究親子閱讀的奧秘吧! 親子閱讀的概念界定 親子閱讀,也稱為親子共讀,指在家庭的環境中孩子與父母共同進行故事書或者圖畫書的閱讀。 我國對于親子閱讀的界定,學者們眾說紛壇,朱從梅把親子閱讀界定為:“母親和孩子圍繞圖畫故事書展開討論交流的一種分享性個別化的閱讀活動”,張玉紅講到:何謂“親子閱讀”?它強調親子間互動的閱讀方式,以家庭為背景,在父母和幼兒的共同參與下,圍繞著圖畫書進行交流、分享的個別化閱讀活動。 陶翠萍將親子閱讀界定為:親子閱讀是家長與3-6歲幼兒在輕松閱讀的家庭環境中,通過各種形式(朗讀、講解、游戲、表演等)對圖像、文字、聲音等信息的認知過程。 由此,不難總結出親子閱讀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親子閱讀多以幼兒和父母為主體;第二,親子閱讀在一個輕松愉悅的良好氛圍中進行,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其環境背景多為家庭;第三,親子閱讀不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在閱讀中不是以單純地讓幼兒認識某些漢字為目的或者在閱讀中學習到何種道理為目的。 親子閱讀的現狀 在國外,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新西蘭的教育家赫達維(Holdaway)等人就提出了“親子閱讀(Shared-book reading)”這一概念。之后被推廣到許多國家。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才開展親子閱讀教育,親子閱讀不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的展開起步都比較晚,親子閱讀發展還沒有達到完善。在許多西方國家,親子閱讀廣泛應用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但我國親子閱讀與學校教育的實際聯系較少。 在我國港臺地區,上個世界80年代,親子共讀的觀念就已經在臺灣民眾心里扎下根基。論其成功的原因,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出版社為行銷兒童讀物制定一套讓家長得以參與兒童閱讀活動的策略;第二,傳播媒體經常地宣傳報道;第三,學者、兒童文學專家及社會教育組織的大力推廣。后來,行政力量的介入,更使親子共讀的形式發揮了對孩子課外閱讀的輔導功能。 對于親子閱讀,中國很多家長都已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家長們還存在一定的錯誤理解。 比如:“親子閱讀就是簡單的識字”、“親子閱讀就是講個故事”。其次,就大的環境來說,缺少對于不同角色(如父親、母親)參與幼兒早期閱讀的研究,家長沒有正確的方法來對親子閱讀讀物進行選擇,缺少必要的指導方法,而且閱讀的材料選擇的不科學,共讀的時間不夠等等;還有一點,便是公眾對它的關注度不夠,導致讀書的氛圍和環境不夠。 值得欣喜的是,中國的家長們不甘落后,越來越多的家長參與到了親子共讀的活動中,這是值得肯定的。 親子閱讀的重要性 閱讀,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親子共讀則是家庭中一項重要的活動。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以書和閱讀作橋梁,溝通大人和孩子的心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關注孩子的精神成長。 3-6歲是父母培養兒童閱讀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兒童的語言能力開始慢慢形成,通過親子閱讀,孩子開始接受新的知識,認識他們眼中的社會,更為培養孩子閱讀興趣打下基礎。更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以及人際交往的能力等。 在家庭中,大人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交流,能傳遞給孩子一個重要的信息:爸爸媽媽和我一起讀書,他們很愛我,我們的家是一個溫馨、和諧的家。 綜合而言,親子閱讀的重要性主要包括: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和閱讀興趣;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孩子智慧發展的鑰匙;發展今后學習所需要的閱讀預備技巧;有利于兒童的健康發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如何開展親子閱讀 1.創造良好閱讀環境 孩子的閱讀是需要引導的,這就給我們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長的文化素養直接影響孩子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愛好,要想讓你的孩子愛上書,你自己首先得愛書。想讓孩子喜歡閱讀,那么在前期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時候,家長就不要在要求孩子看書的時候,其他人在旁邊看電視、上網。閱讀地點也不局限在家里,也可以帶孩子去圖書館,書城,這些有良好閱讀氛圍的地方共同閱讀。 小新三歲的時候,我就經常帶她去圖書館,剛開始她去了只是圖個熱鬧,把書拿來拿去,不愿意坐下來看書。后來,去的次數多了,她看到其他小朋友和父母共同在讀一本書,她也想那樣做,就這樣,開始了我們的親子閱讀時光。 或許,孩子剛開始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對閱讀不會有很大興趣,但隨著長久的培養,閱讀的世界向她打開了大門,她變會樂此不疲的喜歡誰閱讀。 現在,每到周末,小新就嚷著要去圖書館看書,看她有如此濃厚的興趣,小新媽心里也是樂開了花。 除了圖書館,親子閱讀的空間還可以拓展到大自然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戶外活動也是一種大閱讀,是廣義的閱讀,大自然是本無字書,孩子可以用腳、腿、眼睛,用身體器官去感受大自然,與大自然進行交流。在大自然這本厚重的書中,孩子會發現很多大自然的小秘密,好奇心、探究力都得到了提升。 2.要耐心堅持,不要輕易放棄 給孩子寶讀書,不屬于“開頭難”類型的事情。經過一陣閱讀后,家長的深刻體會是“堅持難”。從書架上拿下一本書的過程很簡單,但每天都為寶寶花時間讀10分鐘,就不是那樣容易了。再加上寶寶不配合,或是家庭與工作中的其他因素,爸爸媽媽的受挫感就會慢慢萌生,并且有可能大到放棄給寶寶讀書了。 和孩子一起讀書的過程中,要做到真正的親子悅讀,平和的心態是最重要的。不用去管別人是多早開始給寶寶讀書的,也不用去管別人的寶寶讀書的時候有多么乖,更不用在乎別人的孩子是什么時候獨立閱讀的,她需要的只是你堅持一天一天陪她讀上一會兒而已。終有一天,你會從孩子的身心兩方面看到讀書的效果。 3.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書 相信所有進行親子閱讀的家長們都知道,孩子對于繪本的重復率要求還是蠻高的。通常一套適合的書,他們會要求讀到2-3遍乃至更多。 而現在的書籍分類很好,比如故事、人文、自然、地理、科學、手工……那么在最開始進行親子閱讀的時候,家長選購圖書,沒有必要把書的數量放在首位,而是要把書的質量放在重中之重。選擇最適合孩子年齡段的,最適合孩子翻閱的,最適合孩子生活化的,才是最需要的! 在進行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家長也無需給孩子規定這次要讀哪本,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她想讀的書。家長的要求并不是要讓孩子從中獲取多少知識,而是培養孩子愛閱讀的習慣和樂趣。 4. 尋找正確的閱讀方式 小新媽每次陪她讀繪本的時候,都力爭做到繪聲繪色,抑揚頓挫,用聲音來區別故事人物,用節奏來判斷故事情節,用感情來表達故事喜惡。而小新,則睜著大眼睛,滿是驚奇地問我為什么?一般情況下,我都會反問小新,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辦?有時,她會給出答案,有時候會說不上來,但起碼她去思考了,這就夠了。 安靜的聆聽、熱烈的討論、積極的思考,這是小新媽與小新之間的閱讀方式。這樣的方式,讓小新鍛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她的語言表達能力。 5.不可或缺的父親角色 爸爸熱愛上親子共讀這件事,對于孩子的成長特別有利。把爸爸的故事口袋善用好,如果再固化——定時定點地堅持下去,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閱讀的習慣,更會學會如何生活。 一項針對0~9歲兒童的閱讀調查中,親子共讀時92.84%由媽媽來主導,65%的家庭中父親很少陪孩子讀書。但70%以上的孩子喜歡爸爸給他們讀書。低幼時期親子共讀的重點是父親讀書給孩子聽,讓書成為親子之間的玩具,一直到孩子逐步有了閱讀習慣。 6.減少其他誘惑 在這樣一個,充滿各種誘惑的時代(電視,手機,游戲機等),讓孩子們安靜下來享受一段美好的閱讀時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家長們要為孩子規定閱讀的時間。 比如,每天特定的時間是親子閱讀時間,督促孩子閱讀一定的時間,20到30分鐘是比較合適的,這個時間段,手機、電視一律不能開,要讓孩子養成了雷打不動的閱讀習慣。 選擇什么類的書 現在的書籍是數不勝數,家長們為孩子選購圖書時也猶豫不決,到底該為孩子選什么樣的圖書呢?
1歲以前的嬰兒還是懵懂時期,拿到什么就喜歡塞在嘴里,喜歡亂扔,所以應選擇清洗方便和滅菌的無毒合成樹脂或布制成的書籍。這些書籍也比較結實,不容易被撕破。 這時期的嬰兒對顏色的靈敏度很高,喜歡彩色的書籍,所以父母可以挑選那些文字不多。但是有很多鮮明的圖案和插畫的書籍,他們不但能培養孩子的語言水平,還可以引起嬰兒的注意,增加他們的興趣。
父母可以買一些耐翻閱的卡片式書籍給孩子,文字較少的兒歌類圖書,或內容簡單的童話書都是合適的選擇。
3歲的寶寶已經有著不錯的理解能力,對事物也有自己的認知,這時期應該嘗試給孩子選擇情節較豐富但容易理解的故事書,最好還有注釋。開發孩子腦力和動手能力的圖書或者啟發性的書也是可以選擇的。
這時期的孩子已經逐漸開始懂事,也有自己的思維了,對事物有著自己的想法,要根據孩子的喜好和需求去選擇,可以帶孩子一起去選購,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在這基礎上,再自己判斷可否購買。選擇的書籍的范圍不應局限于某個方面,可以嘗試著挑選較為復雜的書籍,百科全書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聰明孩子養成記# |
|
來自: 昵稱5664839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