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國社科院與經濟日報社共同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住房,關系國與家》,調查歷時大半年時間,對中國的293個城市進行對比研究。 綜合經濟競爭力排行榜 《報告》指出,2018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依次為深圳、香港、上海、廣州、北京、蘇州、南京、武漢、臺北、東莞。與2017年相比,綜合經濟競爭力前3名沒有發生變化,4到10名變化相對明顯。 具體來看,廣州、北京的經濟競爭力排名均上升1位,分別排在第4名和第5名,蘇州、南京繼續上升2位,依次排在第6名、第7名,東莞排在第10名,首次進入全國10強。 宜居競爭力排行榜 2018年宜居競爭力指數十強依次為香港、無錫、杭州、南通、廣州、南京、澳門、深圳、寧波和鎮江。 長三角地區有6市入選,分別是杭州、無錫、南通、南京、寧波和鎮江,珠三角地區有兩個城市入圍,分別是深圳和廣州,但與長三角相比,宜居競爭力略弱,港澳臺地區中的香港和澳門分列第1和第7位,城市之間宜居競爭力得分差距較小,城市的階梯效應削弱。此外,香港、無錫、和深圳3市的排名在2015到2018年均在前10名之列,具有較強的穩定性。 可持續競爭力排行榜 2018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十強依次為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澳門、成都、蘇州。 與2017年相比,前7位城市排名未出現明顯變化,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和南京的可持續競爭力仍保持在全國前列,具有較為明顯的比較優勢。澳門重回第8位,蘇州進入全國可持續競爭力10強。此外,全國都市圈的可持續發展呈區域化集聚,長三角、珠三角的可持續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同時,首都、青島、廈門都市圈的可持續發展水平也較高。層級來看,太原、唐山的宜居競爭力分別大幅上升16位和14位。 宜商競爭力排行榜 2018年宜商競爭力指數十強依次為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杭州、天津、重慶和青島。 《報告》強調,從城市經濟發展看,中國處在邁向高收入國家的跨坎期。城市轉型的擴散是國家轉型成功的途徑和希望。當前,中國已經出現了令人驚喜的轉型擴散,局部擴散將支撐邁入高收入國家。未來十五年,中國將通過中心城市帶動,逐步實現局部到全面的升級。 面對人口、土地、外資、學習等紅利變化,《報告》建議,中國應當運用市場化改革創造制度紅利、關鍵制度改革激發人才紅利,進而再創造其他紅利,以市場取向改革促進動力轉化和轉型擴散。 《報告》認為,從城市結構看,中國處在城市形態演化的定型期。當前,中心城區外溢給更大城市區域發展帶來希望,空間擴散的城市形態正帶動更大的區域走向繁榮。未來十五年,中國城市形態將經歷從都市圈主導即中心城區向都市圈擴散,到城市群主導即都市圈向城市群擴散,并通過都市帶及都市網,即群與群之間的蔓延和鏈接而逐步定型。 《報告》按照指標最小化原則,構建了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宜居競爭力指數、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宜商競爭力指數,對2018年中國兩岸四地29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8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宜商競爭力進行了研究。 《報告》的年度主題為“住房,關系國與家”,對房地產與促增長、調結構、防風險和惠民生進行了統計分析、理論研究、實證檢驗和情景模擬,發現具有重要決策參考價值的非線性關系。 |
|
來自: cenprounhuang > 《運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