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 ▽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 有時候,我們會有這樣的疑惑:
為什么在感情中,我們總是不自覺地讓“別人的行為”來決定我們的情緒呢? ——因為你喜歡一個人,是對他有需求。 每個人都會在親密關系中追求一些東西,可能是對方給予的情緒價值,或是對方提供的生存價值等,比如自我價值、關系平衡、自我圓滿、自我規劃、看見真實。 但想要擁有、維持一段被滋養的親密關系,一些投入性工作是必須的。被滋養的親密關系,都有這 3 種特質,大家可以學習起來: 1 打破不合理期待 俗話說“給自己溫柔一刀”,實際上,就是讓自己從不合理的期待中走出來。 親密關系的開始肯定是甜蜜,充滿幻想的,所以它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不合理期待。 在不合理的期待中,我們會要求對方應該圍繞我轉,彌補我童年的缺失,成為我完美照顧者的形式。 但這都不是真實的。真實的關系是指一種彼此之間有互動,有情感鏈接,有價值交換的關系。 所以,只有打破不合理期待,看見真實,才能對關系做出調整。 2 提出訴求 我們要學會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當然,所提出的訴求都是對方能力范圍內能做到的。有些話你說出口,別人都不一定懂,更何況是你沒有說出口的。 永遠把情緒、訴求藏在心里,只會把彼此的距離越拉越遠,大家都看不懂大家,還何來平衡關系和自我圓滿? 告訴對方自己的訴求,其實也是給予了對方成全自己的機會。因為成全是相互的,你成全對方的同時,也在成全自己。 3 扮演三種身份 很多時候,由于對自身的不自信或懷疑,導致我們無法相信自己能夠提供對方想要的東西,所以只能不停地去否定對方的價值。這也會導致關系中的平衡被打破,引發雙方的沖突。 因此,一段好的親密關系,需要彼此相互扮演三種角色,分別是玩伴、老師和分享者。
總的來說,每段親密關系的開始,都是源于需求。但它的維系,卻是依賴關系雙方的共同努力。是否能持續提供價值給對方,是否能相互看見和接納,這都是決定這段關系能否走下去的關鍵。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不一樣的思考方向。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