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健康長壽,是人類都關注并期望的。在我國的歷史長河里,人文初祖伏羲觀察天地日月和自然現象來論述其中的道理,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論述醫理辯論健康的理念,黃帝問道廣成子知有長生久視不老之道,自此以后幾千年來黃老道家一直致力于生命的研究。生命的起始與道學的理念相通,掌握了它并能恰當地運用就可以無病健康且如廣成子所說:“已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 內經對生命的基本認識 人之初始,由父精母血,陰陽絪蘊交感合化而成。《黃帝內經》說:“天地絪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又說:人依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從這里可以看出,人和天地萬物的初始階段,雖然是通過孕育、滋生、成長的過程,都是由天地陰陽精氣構合交感而來,再由四氣五行鑄造鍛煉,經過陰陽消長,五運生尅制約,六氣施化,而有生長壯老已的過程,萬物有生死盛衰的不同變化,都是天地自然所給予的并不是人為可以改變的。 道學闡釋萬物的根源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以虛無為體,沖和為用。無極之先,混混沌沌,只是一虛,及至動化為陽,靜化為陰,由無極而生太極,易有太極而生兩儀,所謂道生一,一生二。在人身中杳冥中有象,恍惚中有物,微茫中有動,動極而靜,靜極而動。靜則凝聚,為陰為精,動而流行溫化,為陽為氣,若無真意主之,相反相成,相合相離,則散亂流散無際。無極者無始之祖炁,太極者陰陽之混融交合、離散,其一陰一陽,一動一靜之際,天輕清而上浮,地重濁而下沉。天地雖有上下之別,仍然相抱相戀,離合有時,升降相因,道元一炁,運行其間,使陰陽各有消息,天氣、地氣、運氣三者合化,孕育品匯,萬物滋生,生生化化,永無窮期,此即所謂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之間不論是陰陽之氣或者陰陽之質,皆為陰陽而已。陰陽之氣為風寒暑濕燥火,陰陽之質為木火土金水,質之總匯為五行,氣之總匯為六氣,天地之間五運與六氣均與四時八節,臟腑氣血,日月升降圓缺,天地之正氣相通相應相合。這種通應合的關系,不但是天地人與萬物之間的關系,也是影響人體健康的直接因素,這是道家思想與古老傳統經典醫著的共通思想體系。 道本元始虛無之氣,化生陰陽,萬物賴此陰陽二氣而生,亦賴此陰陽二氣而變化,永無止境,然陰陽二氣為離合聚散相反相成之氣,惟有沖虛化和之氣才使得此二氣相合相聚,“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在一氣流行,萬化匯粹生化無窮的時空里,這個運氣永遠保持著相對的消長平和狀態。這個保持著粘合作用的沖氣,就是中和,就是如如不動的內心。天地陰陽男女由沖和、絪蘊、構精、變合而生萬物,沖和絪蘊交合就是陰陽動靜的起始,即生命孕育的開始,也是道家重返青春,重塑生機的開始。“生之門,死之戶”,就是內丹的顛倒之術。《悟真篇》曰:“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自是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這即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之謂。 內經是在道學理論基礎上建立的醫學模式 無論醫經或者道學都認為:人身至寶無外乎精氣神而已。《道德經》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是虛無的,虛即道,“道生一”即虛生精,精非交感之精,代表人身父母合和而有精;一即精,“一生二”即精生氣,氣非呼吸之氣,氣即命也;二即氣,“二生三”即氣化神,神非思慮之神,神為元始真一。惟有至靜,真一不二混元一炁,才能使精氣神不虧不散,保養盈滿,而常有天年之壽。 《內經》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即是說人生是由陽父之精氣,陰母之血液,兩性交合精血凝結,相合相包,而成就生命最初始的一點元始真如,具有渾沌元始無極之真性,又由無極而產生陰陽動靜,化生太極,由太極再分化出兩儀八卦,三才五行,最后天地立,五行已就,四季成而萬物生。 所以人依天地之氣而生,四時之法而成,山川水土,金石草木,胎卵濕化,萬物皆已長成。人身同天地,毛發皮膚肌肉血脈經絡骨髓,皆是最初之陰陽二氣交合凝聚之精血而已。飲食水谷進入胃中,通過消化吸收代謝系統,攝取營養物質,排除糟粕,脈道以通,血氣乃行,視聽靈動業已成熟,豈非天地位矣,四時行矣,萬物成矣。 人身之小天地又與身外之大天地相通相應相合:頭圓配天,足方像地,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天有四時五行,以陰陽寒暑消長為規律,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雪,張而為虹,此天之常數;人有四肢五臟,以呼吸吐納氣息流通升降精氣往來而不息,陰陽二氣浮散而為榮衛,血脈彰著而為氣色,發越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 陽用其為溫煦流行,陰用其為滋潤充養。天人同氣,若有所失則蒸發而生熱,反之即寒凝,結而為贅瘤,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天人一體,人心即天地之心。心是五臟之首,遵循著為人的法則。智慧的人如同天一樣,光明潔靜圓通,仁義的人如同地一樣厚重沉寂,承載樸實。頭圓者天,足方者地,五行運于內,一曜明于外,乃至精神魂魄,知覺靈明。 《內經》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與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六合即四方上下,九州即古代中國疆域所化分的冀、兗、青、徐、楊、荊、豫、梁、雍九州,外布九州而內與人九竅相應。五臟內藏五神,即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十二節,即十二節氣,天之十二節又與人之十二經脈相應,十二經脈即手足各三陰三陽脈。人生以五氣而立,內五氣即五臟之氣,外五氣即一年四季中五運六氣,鎮持于天地之間,則氣應天地運三元之氣以成就萬物。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氣能犯生氣則生氣傾危。《庚桑楚》曰:圣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天全則神全矣。全其天即完全效法天地陰陽消長升降以作息,按此規律以生活,所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法天之氣則清靜光明,圓通自在,順之則陽氣衛外固護,法地之氣則德淳厚重承載,精神潛藏以備生命不時之需。 “搏精神”是醫道互通之精髓 《內經》亦論:“圣人搏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醫道兩家同把精氣神看做是人身至重的三寶。人之所以有生命活動,有能力去工作生活繁衍后代,創造未來,就是依賴此精氣神才成為一個有精神意識靈明的正常人。倘若無此三寶,只是一個臭皮囊,一個有著人體軀殼的死人而已。可見精氣神是人生命、生存、生活的物質基礎,也就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內經》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有此則有生,無此則無生,俗話說:“油盡燈滅”。人生只此一壺油乎?可悲,可嘆,可怕啊!人們大都不知道這個道理,多數人以為年紀尚輕,精神尚可,“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卻在不知不覺中過早地、過度地把自己的原油損耗虧空了,所以諸多人半百而衰,英年早逝,“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人們從日常飲食里得到的那點營養化生的精氣血液,還不夠每天的思慮操勞所耗損的多,如此日復一日,日漸損少,日漸虧損,年復一年天命不永,何談事業理想,所以圣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其知道者,搏聚精神,使精氣神凝聚,固守天真,保養元和,法陰陽之消息升降,知陰陽之冷熱,用文武之火侯,抱元守一,心靜神和,收視返聽,心氣下降,腎水上升。法日月升降之道,運河車任督之路,再盜天地之正氣,吸日月之精華。人若能摶聚精神,全其天性,就可以知常而達變,《清靜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只要通曉四時之化肓,就可明了生命之可追。 古代明通造化修成至真之道的人,即真人,他們能把握天地日月陰陽的變化,為自己所運用。真人之心合于自然之氣息,真人之氣冥合于元始真如之神,真人之神合于虛無之道,所以他們能呼吸精炁,獨立守神,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與太極同體而歸于無極,體同于道則與道同體,故能無有終時與天地同壽,這是達到了道的境界,惟有如此,才能如是。 而古代全其至道的人,稱謂至人。至人具有淳樸之德,積精全神,動靜必適于四時生長收藏之令,參同于陰陽寒暑升降之宜,心身遠離塵俗之染,把天地萬物與自身等同合一,遨游于天地六合之域,視聽于八荒無極之外。《庚桑楚》曰:全神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又曰:體合于心,心合于氣,氣合于神,神合于天。雖遠際八荒之外,或近在眉睫之內,來與我者,吾必盡知之,能有如此者,即為全神,這種類型的修道者仍然是和真人同等層次的。 古代所謂的圣人,處天地之淳和,順八風之正理,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既使生活在世俗之中也沒什么嗜好欲妄,更無怨憂恚嗔之心。雖行為舉止在世俗之間,然其見解知識與世俗大不相同,只是心志在道,心全大愛,因此常德不離,歿身不殆。《老子》曰:“我獨異于人,而貴求食其母。”母即諭道也。圣人為無為,事無事,是以內無思想,外不勞形,以恬靜愉悅為務,以自持道德為功。形體不過勞,精神不散失,神守不離,亦可以長壽永年。《庚桑楚》曰:圣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于性則取之,害于性則棄之,此全性之道也。 古代稱為賢人的人,自強不息,志同于道,法天之健運,則地之厚重,心同日月之明,推步數術,分辨吉兇,依從時序,法于陰陽,和於數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與上古修道者同列,可益壽而超過天年之數。眾人就不是這樣了,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醫道養生,重在治神,其次養形 醫道養生,都重在治神,其次知養身之法,以為“人生于地,命懸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形體假借萬物而成,生命惟有自然賦予,德氣同歸,謂之人。《靈樞經》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有生。”然而德者道之運用,氣者生育之母。人能順應四時和氣而養生者,天地也恒常畜養之。四時陰陽消長的節律就是萬物生生化化的根本,所以道者春夏以養陽,秋冬以養陰,以順從其根本,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故常順天地陰陽之道而修養者,則合四時生長之宜;能知十二節氣之遷至者,雖然圣明睿智也不能被欺瞞;能心存八風變動之理,五行氣運相勝之道,通達陰陽虛實之變數者,即可在天地間獨來獨往,即使秋毫之變也在靈性覺照之中。萬物雖然多如恒沙河數,不可竭盡而明,要之皆如五行之氣,總在于專精于心,蓋皆調治精神,以為攝養可得長生。魂神意魄志以為神之主,治神則無妄動之變。故曰:人無悲衰動中則魂不傷,肝得無病,秋無難矣;無怵惕思慮則神不傷,心得無病,冬無難矣;無愁憂不解則意不傷,脾得無病,春無難矣;無喜樂不極則魄不傷,肺得無病,夏無難矣;無盛怒者,則志不傷,腎得無病,季夏無難矣。因此五種太過不起于心,則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臟,則年壽永久矣。 治身之道,在于知養已之法,起居勞勉,動靜寒暖,飲食男女節之以限,風寒暑濕攝之以時,即內養形也;樸實慈恕以愛人,心和塵勞而不倦,即外養形也;內外之養周備,則不求生而久生,無期壽而長壽,此養形養身之極處。所以《老子》說:太上養神,其次養形。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
來自: 紅葉12kssjczw9 > 《健康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