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飛花逐月 本文原創內容,作者授權發布 天,已經黑了下來,夜幕籠罩,只有點點的星光在閃爍,遠處的夜燈時不時的打在一團黑魆魆的巨大影子上,一切都是那么的幽暗、神秘、蒼茫。 忽然,璀璨的光芒閃耀而出,朦朧的影子一下子變得清晰明亮起來,高高的城樓,蜿蜒的裙墻,勾欄飛檐,氣勢巍峨,它是那么的雄偉壯觀,充滿了萬千氣象!這是隋唐時期皇城南宮門,也就是洛陽紫微城的正南門。 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洛陽城祥瑞天降。這一天,躊躇滿志的武則天,在大臣們的簇擁下,邁著堅定的蓮步,登上了這座三出闕的雄偉宮城門,宣告以大周取代大唐,年號天授,一代大瞾女皇。 公元705年,為避武則天諱,改則天門為應天門。應天門,以其特殊的地位,在中國的宮城門歷史上留下了濃濃的一筆。 自690年至705年,大周代替大唐了15年。 歷史總是那么的讓人充滿想象,楊廣造了則天門,然后開鑿大運河去江都瀟灑,直到身死國滅,自公元604年以富二代身份登基,到公元618年以亡國之君二世而亡,前前后后在位15年。武媚娘公元690年在這里稱帝,叫武則天,直到公元705年神龍之變中交權,前前后后也是在位15年,難道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真是有意思之極。 隋唐洛陽何其雄偉啊!從內到外分為宮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神都城) ,含嘉倉城、東城和上陽宮,周長27516米,開有八座城門。東北和南部是坊市居民區,共103坊。商業貿易集中在南市、西市、北市,三市皆依傍河渠,直通大運河,是國際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這座城“天人合一”,尤其經過武則天的營建后,使紫微城的立體輪廓和風貌氣勢顯得更加輝煌壯麗。 應天門、端門和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南北中軸線上最著名的三道門。其中定鼎門是郭城門,端門是皇城門,應天門是宮城門。應天門北接宮城,南銜端門,后面則依次是橫跨洛河的天津橋和定鼎門。 在這條彰顯皇權的中軸線上,隋唐以及大周經常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及接見萬國來使等外朝大典。歷史上一些非常稱重要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如唐高宗俘獲百濟國王 、武則天帝等事件。后來唐玄宗也曾來這里,接見過日本遣唐使。 公元605年,即隋大業元年,這座宮城門首次興建,并于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7年)重建,歷經隋、唐、五代、北宋四個時期500余年,可謂歷史悠久。 現在看到的是唐朝宮門的遺址保護展示,主要由臺基、城樓、朵樓、闕樓、飛廊、連廊等組成。主體為鋼框架結構,外觀梁、斗拱、柱、瓦面、欄桿均使用銅皮模仿古建筑造型;闕樓基臺、城樓等外貼仿古青磚和青白石。 其周邊環境也將突出‘全唐風’,宮城內斗天堂、明堂遺址,外郭南門定鼎門都是統一風格,最大限度保持歷史建筑的造型比例、尺度與色彩。 現在的應天門,南望伊洛,北眺邙山,和天堂、明堂保護性展示工程遙相呼應,空中俯瞰,皇城氣勢如虹,和位于洛河南岸的定鼎門一起,再現神都輝煌。置身其中,觸摸隋唐千年的歷史滄桑,感受盛世遺風,讓人感慨萬千。 無論是頗具雄才的隋煬帝,還是一代女皇的武則天,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叱咤風云的風流人物,早已雨打風吹去,留下的,只是這被保護起來的荒草野地,曾經的輝煌,曾經的狼狽,都隨風而逝,消散在歷史的天空中,無影無蹤。 左天堂,武則天禮佛之地,相傳是狄仁杰之通天帝國發生地,右明堂,相當于太和殿,還是祭祀天地接見外國使者的場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