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煒 賴展翅 楊新宇 阮班錄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摘要:本文從管理模式、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訓設施、教學方法、評價考核七個方面,淺議了高職院校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的構建。認為要保證“教、學、做”一體教學的有效開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創建一個系統、配套、諧調、一體化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理實一體;教學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 1 引言 教學體系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實現一定的教育、教學功能而形成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端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 為根本任務。構建與高等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和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教學體系,是高職內涵建設的首要任務。 “理實一體”教學模式源于德國“雙元制”,是專業課教學中將理論和實踐教學融為一體的復合教學模 式,得到了職教界的公認。理實一體化教學必須有相應的要素做支撐。完整的教學體系由教學管理、培 養方案、課程體系、師資建設、實訓條件、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要素構成,都應體現理實一體特色。 目前,在強調學生技能培養的背景下,專業課在教學管理中按“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劃分日益 突顯,且有各自形成“體系”的趨勢。但是,無論從高職的培養目標還是“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建 設與“教、學、做”一體的教學要求來看,把教學內容和過程(尤其是專業課)截然的分為理論與實踐 兩部分,各自形成所謂的體系,這無論從實踐上還是從理論上,都有悖于高職教育教學特色和教學質量 提高。所以,需要從全面和系統的觀點出發,研究和實踐,著力構建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這對于優化 和加強高職教育教學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圖1 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 2 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構建 2.1管理模式 教學管理是為使教學活動有序進行并達到既定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手段和過程。內容涉及教學組織體系、制度體系等。管理是教學運行的基本保證。 管理組織體系,是教學管理體制以及機制的集中反映,必須形成主線清晰、層次分明,責任具體,簡潔高效,與一體化教學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管理的整體效能。據 調查,目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體制和機制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在院長、主管教學副院長領導下,由職能處室和系部構成的兩級教學管理模式,基本以“理實一體”的 理念運作,統一管理教學(理論、實踐)的各個環節。雖然實踐教學資源(場所)有的也設立相應專業實訓基地(中心),但其承擔的實訓業務仍按院系兩級教學計 劃執行。另一種是為了突出實踐教學,在院級層面對實踐教學分開管理。多數院校的實踐證明,前者更加簡潔高效,有利于整合調配全院教學資源,責任主體明確, 運行成本較低。 管理體制效能的實現,要靠相應的制度規范和制約。高 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制度》,通常都是根據教育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辦法和本院實際制定的,是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它對教學的組織管理和計劃運行等有明確的 規定,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有詳細的要求,一般是一個“一體化”的教學管理制度。在《教學管理制度》框架內所制定諸如《實踐教學管理辦法》等制度,只是實踐 教學管理方法措施的具體化,它們之間具有高度統一性,是一個體系的不同層次。照此,“理實一體”化教學管理,除教學管理制度外、學院的其它所有管理制度, 都應圍繞“一體化”這個主線制定和實施。 專業培養方案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是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環節、教學手段等的整體設計。培養方案根據行業標準和職業資格要求,合理確定學生職業綜合能力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并根據行業和職業標準的變化不斷完善。 由 于高等職業教育以高端技能型人為培養目標,故專業教學以技術性內容為主體,即課程應當是技術性、實踐性課程。目前高職院校普遍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 理念,打破學科體系,有機整合理論課與實踐課,形成對應專業知識和技能點的項目化或模塊化課程,并從整體上對教學內容、手段進行系統化設計,形成一體化培 養方案。一體化方案的關鍵是以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線,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做為有機整體,把諸多教學要素做為有機整體,全面規劃,協調實施。我院在制定 各專業培養方案時,把學科背景下三段式課程整合為二段式,即公共課和專業課,相關“專業基礎課”整合并入專業課。教學環節把課堂教學和實訓實習納入一個整 體安排,實施效果比較理想。 實踐證明,理實一體化培養方案有利于教學運行管理,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技能。如果實行“實踐”和“理論”兩套方案,把教學截然割裂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名曰教強實踐教學,實則事與愿違。 圖2 一體化培養方案專業課程設置 2.3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包括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在課程結構由“三段式”重 構為“兩段式”的基礎上,課程內容也應由“理論課”和“實踐課”向“一體化課程”轉換。就專業課而言,每門課程承擔一定技能培養任務,過去多采用老師講、 學生做的“先講后做”式教學方法,且每門課程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形成“教材+實驗指導”。一體化意義上專業課就是技能課和實踐課,其課程名稱和內容要體現技術性、方法性等特質。教材是課程的主要體現形式,是教學內容的載體,課程內容一體化的重點是教材一體化,把知識性教材與技能性教材融為一體,形成一體化教材和課程,是實施一體化教學的基礎。 一 體化課程和教材的開發,要依據崗位能力和職業技能鑒定標準,注重實用性和有效性。實用性即課程標準要以職業為本位,以能力為目標,以行業標準為標準,結合 行業和企業生產實際。有效性即課程內容要做到知識、技能、標準、效果對接。還要準確把握課程間相互銜接、內容遞進等。每門課程都應是一種典型工作任務的技 術規范、操作規程、方法步驟及拓展的相關知識等。
表 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一體化課程示例 2.4 實訓設施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實現辦學主體“校 企一體化”和實訓環境條件“一體化與仿真化”的重要保證。校企合作功能主要是“合作育人、合作培養、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基本原則是資源共享、利益均 沾,責任同負。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實現教學場所一體化(“實訓室與車間或車間與實訓室”的一體化,以及實訓室與教室的一體化)和生產設施與實訓設施的一體 化。 學校辦企業或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實現校企 一體、實訓設施一體化的最有效途徑。職業教育教學與生產結合有著久遠的歷史,“學校辦企業”的做法曾經勝行一時,且現在仍有很多先例,不少院校開辦校辦工 廠、校辦農場、附屬醫院或相關專業的生產與服務機構,“教學”和“生產”的主體是學校,“校企一家”開展辦學和生產經營。學生在校辦企業中學習、實踐和生 產,在生產中鍛煉學生,并產生經濟效益。這是“校企一體”和“實訓條件一體”的典型例子。但目前學校辦企業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可能或是學校功能定位所 限,或是辦學經費有限、或是校辦企業管理比較困難等。 建設生產性校內實訓基地,有計劃的開展生產或外接生產任務,和校辦企業具有異曲同工的效果。與此類似的是“企業辦學校”,企業利用自身設施和技術優勢,開辦學校,生產和教學結合,為企業培養技術人才。 引企入校是實現實訓條件一體化的又一有效途 徑。學校提供場地,企業在校內建廠生產,從而實現企業資源為學生學習所用,學生為企業提供用工支撐。這種形式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做為辦學主體方參與了辦學投 入,參加培養過程管理,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這種“互惠互利”式校企合用與經濟發展、市場變化和學生就業聯系較為緊密,因而被普遍推 崇。但由于學校和企業各自的經營目標不同,因而“教學”和“生產”往往不能完全契合,很難完全實現不同實踐項目的實訓條件一體化。至于目前被普遍應用的實 踐入企,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除非學校和企業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否則,無論從形式和內容上看,都很難實現“校企一體”和“實訓條件一體”,也不能全面 完成實踐教學任務。 2.5 師資隊伍 職業教育特色決定了職教師資必須是“教師和師傅一體化”、“能說會做” 的“雙師型”隊伍。高職任課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都是實踐教學的直接責任人,但各自工作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任課教師既要傳授知識技能,也要指導學生實 踐;實訓指導教師既要協助教師做好實訓準備和指導學生實踐,也要懂得并會講解操作原理。所以,教師必須既會講,又會做,既是老師,又是師傅,既是“理論 家”,又是“實踐家”。從“雙師結構”的角度講,實訓指導教師自然而然地首屬“技術結構”部分,承擔獨立或配合教師進行實踐教學的職責。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提出了“雙師型”教師的四條標準,中心是 教師應有一定的實踐經歷和能力。但目前“雙師型”教師大多是參加教育部高職師資培訓獲取雙師素質證書后被各自學院認定的,既非真正的“雙師型”,又缺乏權 威性,教師的實踐能力與學生技能培養要求不相適應。所以,高職院校應當把“雙師型”教師培養做為內涵建設的重點,統籌規劃,象上課一樣下達任務,讓教師通 過技能考證、從事實訓基地生產和管理、輪換但任主講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定期到企業參加實踐活動等多種途徑,提高實踐能力。不少高職院校定期選派教師到企 業和校內外實訓基地鍛煉,且形成制度。有校辦工廠的,教師更要積極參與工廠生產和管理,爭取實現師傅和老師的一體化。另外,教師還應主動參加相關專業的技 能考證,獲取技能等級證書。政府有關職稱評定也要制定配套政策,支持教師評定和考取相應專業同級的專業技術職務,比如講師申報評定工程師、農藝師、會計師 等。 2.6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一體化即“教、學、做”一體化。在教學管理等諸要素基本得到滿足時,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就成了必然。“教、學、做”一體化實 施過程通常是“先講后練”或“邊講邊練”,即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習項目或模塊,教師先進行原理和操作方法等的講解及演示操作,使學生對相關技術有一個“理 性”認識,對工作過程有一個系統化的了解,為實際操作打下“理論”基礎。然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練習,用“理論”指導“實踐”,把“理性”轉換, 為“感性”,從而掌握工作技能和技巧。在一體化教學中,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圍著“實踐”和“技術”做文章,教師以實踐的口吻、技術的的角度“教”或 者“講”,達到“講以致用”,學生則相應去“學”和“做”,從而“學有所獲”。 大量實踐證明,一體化教學是滿足學生知識、技能、情感需要的最佳方法,符合高職生形象思維強的特點。圍繞專項技能,將“講、練、考”集于一體, 在實訓環境真實或仿真條件下,將講授環節與實踐環節交互進行,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在學、做中掌握知識,練就技能,培養態度,陶冶情操。 2.7 評價考核 教學質量評價和考核時,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做為一個有機 整體,通過建立有效的考核原則和方法,形成一體化考核體系。教學質量評價分為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遵循能力本位、過程為主、主體多元等原則。要通過分析調 研確定評價考核要素,設定量化指標,形成指標體系。在評價教師教學質量時,主要從“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其下各劃分若干具體指標) 等方面進行;對學生的考核,則采用“把平時考核和集中考核結合,把筆試和實際操作結合,把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法進行,以較好實現理實一體化考核。 3、結語 綜上所述,構建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是高職院校的性質所 決定的,符合職業教育的規律和特點,與高職生的學習特點相適應,能獲得滿意的教育教學效果。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的要素包括“管理模式一體化,培養方案一體 化,課程體系一體化、學校企業一體化,教師師傅一體化、教學方法一體化、評價考核一體化”等方面。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保障,缺一不可。所以構 建一體化教學體系,必須統籌規劃、詳細計劃、全面安排,穩步推進,爭取成效。各要素的設計,都要充 分體現“德能一體、理實一體、教練一體”,要讓學生在盡可能真實的環境和氣氛中,手腦并用,學做結合,通過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的循 序漸進式學習實踐,練就學生的基礎能力、綜合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目前不少高職院校在一體化教學體系建設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應 當不斷研究和改進,使之更加完善,真正形成和高職特色相適應的一體化教學體系,以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資料 [1]徐建高.高職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構建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5}.91-92 [2]陳志明.理實一體化課程考核體系研究[J].教師.2011(14).15-16 [3]董曉華.高職園林技術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探索[BE/OL].http://www./zhiye/101227/13570576.html,2010-12-27 [4]禹祿君.探究理實一體化教學新模式[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2).64-66 第一作者簡介:郭俊煒(1957—),男,陜西乾縣人,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教授,研究方向為土壤農化和職業教育教學。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09Z56) On Construction of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UO Jun-wei, LAI Zhan-chi, YANG Xin-yu, RUAN Ban-lu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yang, Shaanxi 712046)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seven aspects: management mode, training plan, course system, teaching team, training facilities, teaching approach and evaluation and examination, and believes that a teaching system of a completion, cooperation, harmonization and integr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the integrativ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