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一則社會新聞,真的是無比的痛心。 事情是這樣的,在廣東珠海,一個女孩陳某因負債過多而燒炭自盡。 在清理遺物時,陳某母親吳女士發現,月薪僅3000多元的陳某,名下卻有14張信用卡。 經過銀行網點及客服電話查詢,陳某名下的14張信用卡全部欠款,其中某銀行的欠款為14.67萬元,另一家銀行的欠款金額為25萬余元. 14張信用卡合計信用卡欠款總額達到87萬多元。 月入僅3000,信用卡竟負債高達整整87萬。 可以預見的是,陳女士的負債造詣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圍,按照這3000的工資,工作一輩子也還不起。 這龐大的負債壓力,或許就是陳女士選擇離開的原因吧。 月入3000,消費30000,這不是個例,而是很多年輕人的生活常態。 但這些年輕人卻忘了,消費是需要錢的,你沒有沒關系,信用卡、花唄、白條以及各類借貸平臺正在向你招手。 先花再還,顯然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一種主流風尚。 但花了真的還得起嗎? 拿信用卡數據來說話,十年前,中國信用卡逾期的總額僅為76.89億,反觀十年后的今天,飆升到了整整880.98億。 也就是說,在8年間欠錢不還的人民幣總數上漲了將近10倍。 這不斷攀升的數據背后,是我們消費觀念與消費習慣的不變改變,也是過度消費主義盛行的最好證明。 很多人不斷這樣告訴自己,“人就是應該對自己好一點。”覺得花錢買點有品質的東西也是值得的。 于是瘋狂用外在的物品去裝點自己,去“裝”得一副精致的樣子,哪怕是負債累累。 據經濟學家Prelec的觀點,人們在進行信用支付時,體會到的「消費快樂」最為強烈,而「還款疼痛感」最為微弱。 我們用金錢的消耗來安撫自己不安的焦慮感,用日益增長的物質填補日漸減少的耐心。但這些,無異于飲鴆止渴。 這些“偽精致”,正在掏空很多年輕人。 法國學者魯爾·瓦納格姆說,從真切生活的角度上說,通過消費而獲得的權力,完全建立在犧牲自我存在和自我實現之上。 最開始為了追求潮流、精致,買下了第一個分期的物品,于是“借款循環”就開始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不少年輕人的消費,陷入了這樣一個死循環里。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被過度消費綁架了。
貧窮,似乎是這屆年輕人最顯著的標簽。 而且,貧窮背后,往往都是那些永遠無法滿足的消費欲望,以及那日益增長的債務總額。
這些無腦的消費宣傳語,一步步將我們推向過度消費的邊緣。 “辦公室里三代人,70后存錢,80后投資,90后負債。而90后的父母在替孩子還貸。” 這是一句戲謔,也是一個普遍性真相。 西西里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自白,有一位深陷貸款償付問題的90后年輕人,就坦言:
而這位90后年輕人,僅僅只是無數中國當今年輕人的一個現實縮影。 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把工作賺到的錢,拿去銀行存款或者理財,幾乎全部都拿去消費和返還貸款了。 他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債務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時,自己工作賺到的錢已經無力償還時,又該怎么辦呢? 他們會去借網貸。 甚至于,當你消費之后,這些網貸借款軟件還會進一步提升你的額度。由于還款周期長,很多人就此走上一條超前消費的路。 這條路的盡頭,到底是什么? 2019年2月26日凌晨3點30分,一位21歲的少女,從租住的公寓17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父親馮先生,當時正在外地打工,得到消息后震驚又心痛。 對于女兒自殺的原因,馮先生始終不得其解。直到回到老家翻看遺物,他才明白了一切。 馮先生發現女兒生前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還款賬單,每個月幾號還款,還款金額多少都記得一清二楚。 再看到女兒的手機,馮先生徹底震驚了:原來女兒15年開始借網貸,后來拆了東墻補西墻,獨自還款三年多,直到她結束自己的生命,還欠了17萬! 女兒一開始只借了幾千塊錢,還了3年竟然還了8萬多還沒還清所有的欠款,每個月還七八千,而她每個月工資只有四千塊,怎么可能還清呢? 而且,更令人氣憤的是,在自己女兒去世后,馮先生每天還被各種催債電話轟炸,各種辱罵,無數難聽的詞匯和人身威脅。 甚至剛剛過世的女兒,還時常受到催債人員的羞辱。 尼采曾說過: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同樣也在凝視你。深以為然。 用錢一時爽,還錢火葬場。 當那些消費賬單撲面而來時,我們往往是束手無策,甚至被這些還款壓力所吞噬。 這一次珠海的陳女士,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這種寅吃卯糧的過度消費主義,真的值得我們警惕。 武漢理工大學的年輕人羅正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羅同學在上學期間通過向17個APP借貸,欠款多達五萬元。 而后深陷借新還舊的深淵,無法自拔,最后無奈自縊身亡,轟動全國。 羅正宇事件并非是個例,記得西西里曾看到一篇名為《人均欠錢12萬,負債是收入的18倍,這一屆年輕人可真敢窮》的文章,里面的曉文,又何嘗不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呢? 羅正宇也好、曉文也罷,這些年輕人沒有意識到,其實在他們的所身處的環境,月薪5000和月薪5萬的人在受用著一套消費主義。 在毒雞湯及過度消費主義的毒害下,寅吃卯糧的代價,往往是透支信用,透支未來,乃至透支生命。 無數的悲劇已經證明,樹不能長到天上去。個人搞過高的杠桿,往往是悲劇上演的前奏。 茨威格在《斷頭王后》中曾說過一句話:'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 希望各位牢記于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