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代至今,讀過四大名著,大家才覺得你在思想文化上完成了“成年禮”。 你用《三國》跟人聊策略,立馬會顯得成熟、大氣; 你讀懂《西游》四師徒,就能摸透構成社會的四大人群; 想弄清“義氣”和“利益”間的轉化關系,就要看《水滸》; 想和高人、貴人攀談人生、藝術,最起碼先讀《紅樓夢》。 四大名著各有令人稱奇之處,它們像四面鏡子,映照出中國人的文化和心理特質。 讀紅樓,過情關;讀水滸,過義關。 讀西游,過欲關;讀三國,過爭關。 我們活在世上必須面對的四種人生修行,怎么做,書里其實就能找到答案。 若想要一次性,清晰地讀懂四大名著及其深意,三緣閣一定推薦你讀讀這套包含名家批評本的《名家評四大名著》【原著+點評】版。 史料價值最高的脂硯齋評紅樓 最好看的批評巨作金圣嘆評水滸傳 嚴謹有趣有深意的毛宗崗評三國 李卓吾解讀真正的西游記 ▼ ▲點擊購買 1 紅樓夢——情 紅樓的故事瑣碎,可是因為情,風味尤見豐厚。這個故事從情開始,在繁華熱鬧里上演,在曲終人散里了結,萬般終究如夢無痕。 《紅樓夢》一開始,曹公便借空空道人之口,說出了此書的主旨:大旨談情。情之一字,最是迷亂人,有人讀罷全書也未必曉得,有人過完一生也未必明白。 曹公寫盡了大家族的榮辱興衰,最后終歸是“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回頭看怎會不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千般滋味,萬種糾結,恰如人生。一別之后,繁華落盡,了無痕跡,又恰如一夢。 因為是一夢,所以須看破、放下,這或者才是紅樓的真正主題吧。 我們還可以學著像紅樓這場大夢中的情種們,學著深情一些。這樣,至少人生還能多一些美好和回味,少一些平庸與乏味。 ▲原著為黑字,紅字為評點 2 水滸傳——義 水滸的故事,是一場徹底的悲劇。而其中回蕩的兄弟情義、自由意志、反叛精神,卻并未隨著故事落幕、失色,如同一曲蕩氣回腸、繞梁不止的挽歌。 有些人不屑地以為,水滸108人只是殺人放火的流氓無賴,卻不去看有一件事才是真正可惜、可悲,便是仗義這東西,已經越來越稀缺了。 什么是仗義? 仗義就是魯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負,怒而拳打鎮關西;看到朋友林沖被冤枉落難,便義無反顧地大鬧野豬林。 仗義就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后,快活林里醉打蔣門神; 仗義就是黑旋風李逵為救宋江,只身江州劫法場;以為是宋江搶了酒家的女兒,即使那是大哥也要大鬧梁山忠義堂…… 他們看不得不平,腸子直得厲害,熱得燙人。 他們能做到如此,是因為他們的心純粹、坦蕩,光明、嫉惡如仇,于是才有了發之于外的那一場場“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背后其實只是兩個字——情義。 3 三國演義——爭 三國的故事承載的太多。有家國的分崩離析,有人命的賤如草芥,有亂世悲鳴,有英雄意氣。或者慷慨激昂,或者身不由己,一切歸結到一處,即是一個爭字。 明代大學問家楊慎的那首《臨江仙》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它被用于《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主題曲,最是恰當。 那么我們便不禁要問,人,到底爭個什么? 曹操一世梟雄,一世功業在身后也終被老謀深算、隱忍等待的司馬懿家族竊取。 劉備從草莽之中崛起,爭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諸侯,最終也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中,抱著巨大的遺憾悲愴離世。 諸葛孔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一力孤擎蜀漢,七次北上伐魏,終究也不過一場秋風五丈原的凄涼…… 這可能就是三國最深邃的命題。只可惜,每個人不爭一爭,不看夠了、歷遍了世間爭斗及背后的成亡禍福,是不會覺悟的。人生就是這樣,很多道理早就知道,但卻非要在經歷后才能明白。 既然如此,三國的故事對我們也不是沒用,這用也不是看一場你爭我奪的熱鬧,人們還可以從中學到些權謀之術,激蕩起一腔豪情! 4 西游記——欲 清代張潮的《幽夢影》里說:《西游記》是一部“悟書”。它的主角,名字就叫“悟空”。這一悟,就過去了九九八十一難。西游里是一條取經之路,我們的人生,則是一場覺悟之旅。 佛家講人有“五毒”心:貪、嗔、癡、傲、疑。 取經的師徒五人,恰如人的這五種心魔。 總是誤會孫悟空的唐三藏,自然就是“疑”; 驕傲不羈的孫猴子,當然就是傲慢的“傲”; 好吃懶做、貪戀女色的豬八戒,毫無疑問就是“貪”; 曾在流沙河吃人、脖子上掛骷髏項鏈的沙和尚,難保心底沒有一份“嗔”; 默默無聞、執著向前的白龍馬,多么像是“癡”。 而破除與圓滿之路,就在八十一難的歷練里,人生正是如此。 情、義、爭、欲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也都會面對,它們是心中的執念和涌動的欲望,只有“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得自在。 四本書像是四位各有所長的老師,用生動的故事教會我們人情世故,處事哲理。不同的人可以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不同時期讀,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5 四大名著原著+名家評解 市面難以俱全的罕見版本 脂硯齋、金圣嘆、毛宗崗、李卓吾,清代著名文學批評家,與四大名著密切相連。四大名著出名一部分原因正是由于有他們的點評。 而此版本十分珍貴,多次丟失多次找回,如今呈現,為市面罕見,難以俱全。 毛主席一生至少讀了70年《三國演義》,對四大名著他也有極高的評價:“生子當仲謀,交友如魯達,信心如唐僧,讀書就讀四大名著。” 曾國藩曾說過: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四大名著作為經典的文學作品,陪著好幾代人一路成長。書里的人物、內容,早就融入我們的血液里,成為不可磨滅的記憶。 除了深受成年人喜愛,四大名著也是青少年必讀的文學經典,以及未來學習中的必考內容。四大名著的內容作為語文文學常識,每年都會成為中考、高考的必考考點。 讀紅樓,過情關,風月情長,終究夢一場。 讀水滸,過利關。塵歸塵,土歸土,我們的仗義去哪了? 讀西游,過欲關,始于慈悲,終于覺悟。 讀三國,過爭關。心機,天機,契機,人到底爭個什么? 這套將你讀不懂、有暗示、鋪墊的,他們都在原著旁批注告訴你,叫你邊讀原著邊讀注解,更能輕松懂名著! 讓你閑暇之余,輕松汲取書中智慧,獲得精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