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很多腎友都誤以為,腎病患者一定不能吃大豆和大豆制品。 而研究已經證實: 和動物性食物相比,大豆和大豆制品更能保護心臟、大腦、腸道和腎臟。 所以,臨床醫生應該建議他們的患者將大豆食品納入日常飲食當中。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今天,營養師就為你全面解讀。 不能吃豆制品的說法,源于這三個誤區 1. 大豆蛋白“質量差,傷腎” 腎臟不好,蛋白質攝入要「質優、量少」。而大豆蛋白是植物蛋白,質量差不能吃。 實際上,各國醫學專家都已經證明:大豆和大豆制品是優質蛋白質,能夠被人體很好的吸收、利用。 2. 豆制品富含嘌呤,會引發痛風 豆制品是高嘌呤食物,食用后會讓痛風發作,甚至很多痛風朋友就吃過豆腐的虧。 事實上,豆制品不是高嘌呤食物,也不足以引發痛風發作。 3. 大豆、雜豆傻傻分不清 豆類分為大豆類和雜豆類。大豆只包括黃豆、黑豆和青大豆三種,其他如蠶豆、豌豆、綠豆、蕓豆等統稱為雜豆。 雜豆含有的是非優質蛋白質,質量差、不利于吸收利用,才是不建議食用的。 能吃豆制品,有這三點理由 1. 降血壓、降血脂 豆類中的大豆多肽、大豆異黃酮、植物雌激素、膳食纖維等功能成分,有降低血脂、血壓、保護心臟的功能,能顯著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2. 降血磷 一項薈萃分析表明,大豆蛋白攝入顯著降低了血磷水平,對慢性腎病患者的血肌酐和血清磷濃度具有保護作用。 3. 減少蛋白尿,保護腎臟 臨床試驗表明,大豆蛋白攝入有明確的減輕蛋白尿和降低血肌酐的作用,能保護腎功能。 同時,一項對亞洲人群的膳食研究表明: 用大豆及其制品代替豬牛羊肉,可以降低50%的尿毒癥風險。 豆制品,你該這么吃 豆腐 豆制品的首選! 豆腐在加工過程中,去除了大部分的嘌呤、鉀、磷,各類腎友都可以食用! 和肉相比,豆腐所含的蛋白質中等,所以推薦每次2兩老豆腐(北豆腐)或3兩嫩豆腐。 豆漿 自制豆漿最好。 稱取黃豆(黑豆)20-25克,打成豆漿直接飲用即可,也可以放些白砂糖調味。 如果在外面購買,盡量選擇原味豆漿。有水腫、無尿等情況,控制飲用量不能過多。 豆芽 首選,黃豆芽。 黃豆類發芽后不僅去除了一定的鉀、磷和嘌呤,還讓更多的鈣、鐵、鋅等礦物質被釋放出來,大大提高礦物質的利用率,同時生成了大量的維生素C。 食用時,控制好全天的總蛋白質攝入。 這么好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如果你僅僅是因為一知半解就錯過了,就真的吃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