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民以食為天”,可見吃飯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漢語里有一個詞:“一日三餐”。這種說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古時候一天吃幾頓飯呢? 從資料上來看,在原始社會并不是“按時吃飯”的,而是“饑則求食,飽則棄余”。“按時吃飯”是人類飲食文明進步的標志,中國最晚在商代已經形成了“按時吃飯”的習俗。 秦漢及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隋唐時期,“午食”的概念才逐漸形成,一天開始吃三頓飯了…… 秦漢時期百姓一天吃兩頓飯,“朝食”為主餐 先秦時期,老百姓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但古人不這么叫,而是把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發音:yōng);把第二頓飯叫“食”,稱為“飧”(發音:sūn)。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古人稱主餐為“大食”,在上古商代時已經分得很清楚,從殷墟甲骨卜辭中便發現了相關的記載。在“兩餐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 秦漢時期,普通百姓或是級別較低官員多為“兩餐制”,但在貴族中間已經普遍實行“三餐制”。當年淮南王劉長謀反獲罪,漢文帝劉恒特批他仍可享受諸侯王的生活待遇,允許一天吃三頓飯。 隋唐時期“午飯”成為“一日三餐”中的主餐 “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始于魏晉以后,但真正普及則在隋唐時期。老百姓基本一天都吃三頓飯,與現代的“三餐制”基本沒有區別。“中餐”、“午飯”等這類詞匯開始流行,并大量出現在當時文人的詩文中。例如:白居易的《詠閑》中有“午飯”這個詞:“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 “三餐制”在唐代已經很普及,但是“兩餐制”并未消失,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頓飯,有的地方一天吃兩頓飯,到清末,乃至今天還是這樣。 古代帝王實行一日“四餐制” 一天吃幾頓飯,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物質條件的制約。除了“兩餐制”和“三餐制”,古時還有“一餐制”、“四餐制”和“五餐制”。“四餐制”在古代屬于“帝王餐”,漢朝時被制度化。 帝王為什么一天要吃四頓飯? 漢班固《白虎通·禮樂》有這樣的解釋:“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原來,帝王每天吃四頓飯是借“四方”、“四時”之數字概念,有迷信色彩。 “四餐制”怎么個吃法? 分別在天剛亮的“平旦”時吃第一頓,叫“旦食”;中午“日中”時吃第二頓,叫“晝食”;下午晡時再吃一頓,稱為“夕食”;最后一頓在太陽落山以后的“日暮”時進行,稱為“暮食”。 “四餐制”在漢代被嚴格執行,即使帝王死后,祭祀時也要“日上四食”。但“四餐制”也并非一成不變,在特殊時候要“減餐”。比如國家遭遇嚴重的天災人禍時,皇帝就得減少飲食次數,以此自我懲罰,響應上蒼給人間的警示。 清朝“帝王餐”是“兩餐”制 不過,清朝“帝王餐”不是“四餐”而是“兩餐”制,即“早膳”和“晚膳”兩頓飯。一天吃兩頓飯是滿族的傳統飲食習俗,入主中原后滿族人將這一習俗也帶進了皇宮。清朝皇家的“兩餐制”與秦漢時的“兩餐制”在時間安排上有較大差別,早膳一般在卯正以后(早晨六七點以后),晚膳多在午、未兩個時辰(中午12時至午后14時)。 其實,清朝“帝王餐”是“明二暗四”:在早膳和晚膳這兩頓正餐之外,還有“早點”和“晚點”。 做個小調查,你和大家吃飯的規律一樣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