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行訣》原文(秘本,范志良抄) 2017-04-18 妖妖的藏... 轉自 明月珠花 輔行訣法于內經,昨日河洛真人的文章有朋友留言未看懂,所以先將全文錄述于此,后續將會依照真人文章思路進行解讀。鄙人才疏學淺,還望諸位高人多加指點。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 隱居曰:凡學道輩,欲求永年,先須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時恙,一依五臟補瀉法則,服藥數劑, 必使臟氣平和,乃可進修內視之道。不爾,五精不續,真一難守,不入真景也。服藥除疾,雖系微事,亦初學之要領也。諸凡雜病,服藥汗吐下后,邪氣雖平,精氣 被奪,致令五臟虛疲,當即據證服補湯數劑以補之。不然,時日久曠,或變損證,則生死轉側耳。謹將五臟虛實證候悉列于左,庶幾識別無誤焉。 辨肝臟病證 文并方 【肝虛則恐,實則怒。】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虛則目無所見,耳有所聞,心澹澹然如人將捕之。氣逆則耳聾,頰腫。治之取厥陰、少陽血者。】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中寒,惡血在內,則胻善瘛,節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耳間青脈以除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云: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
小瀉肝湯:治肝實,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時干嘔者方。 枳實(熬) 芍藥 生姜(各三兩) 右三味,以清漿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瀉肝湯:治頭痛,目赤,多恚怒,脅下支滿而痛,痛連少腹迫急無奈者方。 枳實(熬) 芍藥 生姜切,各三兩 黃芩 大黃 甘草炙,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小補肝湯:治心中恐疑,時多惡夢,氣上沖心,越汗出,頭目眩暈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當從)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沖氣盛者,加五味子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頭苦眩者,加術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干嘔者,去大棗,加生姜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中滿者,去棗,心中如饑者,還用棗;(小補肝湯加減) 咳逆頭苦痛者,加細辛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四肢冷、小便難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補肝湯:治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嘔不能食,脈細而結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當從) 旋覆花 代赭石燒(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竹葉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心臟病證 文并方 【心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內痛,脅下支滿,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及舌下血者,其變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則病心中痛,善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之。】 【經云: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證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經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小瀉心湯:治心中卒急痛,脅下支滿,氣逆攻膺背肩胛間,不可飲食,食之反篤者方。 龍膽草 梔子打,各三兩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燒赤 右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少頃,得吐瘥。
大瀉心湯: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 ,脅背胸支滿,迫急不可奈者方。 龍膽草 梔子搗,各三兩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 苦參 升麻各二兩 豉半升 右六味,以酢六升,先煮藥五味,得三升,去滓。 內戎鹽,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 當大吐,吐已必自瀉下,即瘥(一方無苦參,有通草二兩,當從)。
小補心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方。 栝萎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傳承集》注:去滑: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金匱》之栝婁下白半下湯,證藥皆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無半夏)
大補心湯:治胸痹,心中痞滿,氣結在胸,時從脅下逆搶心,心痛無奈者方。 栝萎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實熬,二兩 厚樸二兩 桂枝一兩 生姜二兩,切(《傳承集》注:切: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金匱》之枳實下白桂枝湯加半下、生姜,主證亦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 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七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無半夏,當從) 心胞氣實者,受外邪之動也。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然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或吐衄血。虛則血氣少,善悲,久不已,發癲仆。
小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動不安者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傳承集》注: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金匱》之瀉心湯,量異,主證無心跳文。”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麻沸湯三升,漬一食頃,絞去滓,頓服(《傳承集》注:頓服:此方頁眉空白處有新補小字眉批:“按:《金匱》白酒,《外臺》、《千金》白酨漿,實為一物,古又稱酢,即今之黃酒。”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大瀉心湯: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滿,口中苦,舌上生瘡,面赤如新妝,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 芍藥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小補心湯:治血氣虛少,心中動悸,時悲泣,煩躁,汗出,氣噫 ,脈結者方。 代赭石燒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旋覆花 竹葉各二兩 豉一兩(一方作山萸肉,當從)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怔驚不安者,加代赭石至四兩半; 煩熱汗出者,去豉,加竹葉至四兩半,身熱還用豉; 心中窒痛者,加豉至四兩半; 氣苦少者,加甘草三兩; 心下痞滿者,去豉,加人參一兩半; 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兩半; 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兩半。
大補心湯:治心中虛煩,懊怔不安,怔忡如車馬驚,飲食無味,干嘔氣噫,時或多唾,其人脈結而微者方。 代赭石燒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旋覆花 竹葉各三兩 豉(一方作山萸肉,當從)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臟病證 文并方 【脾實則腹滿,饗瀉;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脾病者,必腹滿腸鳴,溏瀉,食不化。虛則身重,苦饑,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 【邪在脾,則肌肉痛。陽氣不足則寒中,腸鳴腹痛;陰氣不足則善饑,皆調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小瀉脾湯:治脾氣實,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腹冷,脈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傳承集》注:各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傷寒》之四逆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3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脾湯:治腹中脹滿,干嘔,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黃芩 大黃 芍藥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小補脾湯:治飲食不化,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饑。或心下痞滿,脈微,無力,身重,足痿,善轉筋者方。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術一兩(《傳承集》注:術一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之理中丸藥同,主證大體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3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若臍上筑動者,去術,加桂四兩; 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 下多者,仍用術; 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兩; 渴欲飲者,加術至四兩半; 腹中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炮; 腹中痛者,加人參一兩。
大補脾湯:治脾氣大疲,飲食不化,嘔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時結者方。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術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一方作丹皮,當從)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臟病證 文并方 【肺虛則鼻息不利;實則喘咳,憑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氣,肩息背痛,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小瀉肺湯:治咳喘上氣,胸中迫滿,不可臥者方。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 大黃 芍藥各三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瀉肺湯: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臥,大小便閉,身面腫,迫滿,欲得氣利者方。 葶藶子熬 大黃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 黃芩 干姜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服。
小補肺湯:治煩熱汗出,口渴,少氣不足息,胸中痛,脈虛者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細辛一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 胸中煩熱者,去細辛,加海蛤一兩; 苦悶痛者,加細辛一兩; 咳痰不出,脈結者,倍旋覆花為六兩; 苦眩冒者,去細辛,加澤瀉一兩; 咳而吐血者,倍麥門冬為六兩; 苦煩渴者,去細辛,加粳米半升; 涎多者,乃用細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補肺湯:治煩熱汗出,少氣不足息,口干,耳聾,脈虛而快者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細辛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腎臟病證 文并方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腹滿,面色正黑,涇溲不利。】 【腎病者,必腹大脛腫,身重嗜寢。虛則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陰股膝攣,胻足皆痛。】 【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項強痛,時眩仆。取之勇泉、昆侖,視有余血者盡取之。】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小瀉腎湯:治小便赤少,少腹滿,時足脛腫者方。 茯苓 甘草 黃芩各三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腎湯:治小便赤少,時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痛如折,耳鳴者方。 茯苓 甘草 黃芩各三兩 大黃 芍藥 干姜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溫服。
小補腎湯:治虛勞失精,腰痛,骨蒸贏瘦,小便不利,脈快者方。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一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小便血者,去澤瀉,加地榆一兩; 大便見血者,去澤瀉,加伏龍肝如雞子大; 苦遺精者,易生地黃為熟地黃; 小便冷,莖中痛者,倍澤瀉為二兩; 少腹苦迫急者,去澤瀉,加牡丹皮一兩; 心煩者,加竹葉二兩; 腹中熱者,加梔子十四枚,打。
大補腎湯:治精血虛少,骨痿,腰痛,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脈軟而快者方。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一兩 右七味,以長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總上述五臟小補瀉湯用藥法,今附表列左(《傳承集》注:總上……附表列左:原抄本此頁右上角有“此非原文,系后補人”8字說明。):(《傳承集》注:①芍藥:原本作“枳實”,后改作“芍藥”。)
陶曰: 又有瀉方五首, 以救諸病誤治, 致生變亂者也。 瀉肝湯:救誤用吐法。其人神氣素虛,有痰澼發動,嘔吐不止,驚煩不寧方。 枳實熬 芍藥 代赭石燒(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旋復花 竹葉各三兩(一方有生姜二兩,當從)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心湯:救誤用清下。其人陽氣素實,外邪乘虛陷入,致心下痞滿,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鳴腹痛方。 黃連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一方有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傳承集》注:溫分再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加甘草,量同證異。”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7頁【按語】化裁入此。)
瀉脾湯:救誤用冷寒。其人陰氣素實,衛氣不通,致腹中滯脹,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 干姜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有細辛三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肺湯:救誤用火法。其人血素燥,致令神識迷妄如癡,吐血、衄血,胸中煩滿,氣結方。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 大黃 生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腎湯:救誤用汗法。其人陽氣素虛,致令陰氣逆升,心中悸動不安,冒,汗出不止方。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各三兩(《傳承集》注:各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金匱》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加生姜,治飲證。”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7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陶云: 經方有救諸勞損病方, 亦有五首, 然綜觀其要義, 蓋不外虛候方加減而已。 錄出以備修真之輔,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淺所識。緣諸損候,藏氣互乘,虛實雜錯,藥味寒熱并行,補瀉相參,先圣遺奧,出人意表。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氾、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 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于規矩也。 養生補肝湯:治肝虛,筋極,腹中堅澼,大便塞方。 蜀椒汗,一升 桂心三兩 韭葉切,一把 芍藥三兩 芒硝半斤 胡麻油一升 右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葉、芍藥,取得三升,去滓。 內芒硝于內,待消已,即停火。 將麻油傾人,乘熱,急以桑枝三枚,各長尺許,不住手攪,令與藥和合為度。共得三升,溫分三服,一日盡之。
調中補心湯:治心勞,脈極,心中煩悸,神識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栗子打,去殼,十二枚 蔥葉十四莖 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當從) 梔子十四枚,打 人參三兩,切 右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日三。
建中補脾湯:治脾虛,肉極,贏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無力方。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三兩,切 黃飴一升 芍藥六兩 桂枝二兩(《傳承集》注:二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金匱》之小建中湯,主證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9頁【按語】化裁入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火,令消已,溫服一升,日盡之。
寧氣補肺湯:治肺虛,氣極,煩熱,汗出,口舌渴燥方。 麥門冬二升 五味子一升 白酨漿五升 芥子半升 旋覆花一兩 竹葉三把 右六味,以白酨漿共煮,取得三升,分溫三服,日盡之。
固元補腎湯:治腎虛,精極,遺精,失溺,氣乏無力,不可動轉,唾血、咯血方。 地黃切 王瓜根切,各三兩 苦酒一升 甘草炙 薤白各四兩 干姜二兩,切 右六味,以苦酒合井(《傳承集》注:井:原抄本“井”字略似“并”字。)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盡之。
陶云: 經云:毒藥攻邪,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谷為養,五畜為益,爾乃大湯之設。 今所錄者,皆小湯耳。 若欲作大湯者,補肝湯內加羊肝,補心加雞心,補脾加牛肉,補肺加犬肺,補腎加豬腎各一具,即成也。
陶隱居云: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 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X,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 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 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 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方之旨焉。 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 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 如左: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樸為金,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五味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術為土,竹葉為金。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今將金石藥三十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 列左: 味辛皆屬木,瑯玕、桂枝主,龍肝、生姜為火,黃土、干姜為土,砒石、細辛為金,陽起石、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磁石、旋覆花主,凝水石、大黃為木,禹糧、澤瀉為土,芒硝、厚樸為金,硝石、葶藶為水。 味甘皆屬土,赤石脂、人參主,云母、甘草為木,石英、大棗為火,石膏、麥冬為金,乳石、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白礬、五味主,石綠、枳實為木,石膽、豉為火,硫磺、芍藥為土,皂礬、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滑石、地黃主,代赭石、黃芩為木,丹砂、黃連為火,雄黃、術為土,堊土、竹葉為金。 硇砂、桂心為木,礬石、栝萎為火,姜石、薤白為土,曾青、山萸肉為金,鹵堿、龍膽為水。
諸小瀉散湯法: 肝:硫磺、白礬、雄黃各三兩。 心:丹砂、代赭石、禹糧石各三兩。 脾:陽起石、雄黃、石膏各三兩。 肺:芒硝、禹糧石、白礬各三兩。 腎:乳石、石膏、代赭石各三兩。
諸大瀉散湯法: 肝:硫磺、白礬、凝水石各三兩,硝石、堊土各一兩。 心:丹砂、代赭石、赤石脂各三兩,石膏、雄黃各一兩。 脾:陽起石、黃土、石綠各三兩,膽礬、硝石各一兩。 肺:芒硝、禹糧石、滑石各三兩,堊土、石膏各一兩。 腎:乳石、石膏、瑯玕各三兩,伏龍肝、膽礬各一兩。 此篇所列大瀉散湯法,上三味是本君臣,下二味是其所生之補方。此所謂邪實則正虛之義,瀉實則補之也。
諸小補散湯法: 肝:瑯玕、雄黃、石膽各三兩,石英一兩。 心:凝水石、硝石、堊土各三兩,皂礬一兩。 脾:云母、石英、雄黃各三兩,黃土一兩。 肺:石綠、膽礬、硝石各三兩,砒石一兩。 腎:滑石、堊土、石英各三兩,磁石一兩。
諸大補散湯法: 肝:瑯玕、雄黃、石膽各三兩,石英、芒硝、滑石、凝水石、硝石各二兩。 心:凝水石、硝石、堊土各三兩,皂礬、石脂、滑石、云母、石英各二兩。 脾:云母、石英、雄黃各三兩,黃土、硫磺、凝水石、石綠、膽礬各二兩。 肺:石綠、膽礬、硝石各三兩,砒石、丹砂、云母、滑石、堊土各二兩。 腎:滑石、堊土、石英各三兩,磁石、陽起石、石綠、瑯玕、龍膽(《傳承集》注:龍膽:據金石藥名當作“龍肝”。)各二兩。 此篇所列大補散湯法,即小補散湯法加益其所生、制其所克、助以母氣者。
有大瀉諸散湯法, 悉是加下方臣使者, 如《難經》之義, 母能令子虛, 子能令母實。 肝:硫黃、白礬、雄黃各三兩,石膏、代赭石、禹糧石各一兩。 心:丹砂、代赭石、禹糧石各三兩,白礬、雄黃、石膏各一兩。 脾:陽起石、雄黃、石膏各三兩,代赭石、禹糧石、白礬各一兩。 肺:芒硝、禹糧石、白礬各三兩,雄黃、石膏、代赭石各一兩。 腎:乳石、石膏、代赭石各三兩,禹糧石、白礬、雄黃各一兩。
有治五勞五方: 肝勞:雄黃、白礬、丹砂各三兩,羊肉六兩。 心勞:禹糧石、滑石、石英各三兩,雞肉六兩。 脾勞:石膏、瑯玕、硫黃各三兩,牛肉六兩。 肺勞:硫黃、堊土、代赭石各三兩,狗肉六兩。 腎勞:陽起石、雄黃、石膏各三兩,豬肉六兩。 五勞諸方,皆虛中加實,所謂正虛則生邪實也。
經云: 主于補瀉者為君, 數量同于君而非主 故為臣, 從于佐監者為佐使。 陶隱居曰:此圖(《傳承集》注:此圖:范抄本原圖中“陰退為瀉”誤作“陰進為瀉”,今正之。)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醫道畢矣。 弘景曰: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 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山林辟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數方者,則庶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
小陽旦湯: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干嘔者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傳承集》注:十二枚: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桂枝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出則病不除也,取瘥止。若不汗出可隨服之。日三服。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小陰旦湯:治天行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干嘔,下利者方;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傳承集》注:十二枚: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黃芩湯加生姜。”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服湯已,如人行三四里時,令病者啜白酨漿一器,以助藥力。身熱去,自愈也。
大陽旦湯: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惙惙,身勞力怯,惡風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 黃芪五兩 人參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飴一升(《傳承集》注:飴一升: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金匱要略》黃芪建中湯加人參。”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內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陰旦湯: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干,每喜干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滿,往來寒熱者方。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四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傳承集》注:一升洗: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小柴胡湯加芍藥。”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龍湯:治天行發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 麻黃三兩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傳承集》注:一兩半: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麻黃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
大青龍湯: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喘咳不已者方。 麻黃去節 細辛 芍藥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兩(《傳承集》注: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小青龍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無干姜,作七味,當從)
小白虎湯:治天行熱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飲水數升不已,脈洪大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綿裹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右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訖去米。 內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傳承集》注:日三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白虎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大白虎湯:治天行熱病,心中煩熱,時自汗出,舌干,渴欲飲水,時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打 麥門冬半升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兩,切 竹葉三大握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至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傳承集》注:日三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竹葉石羔湯,易人參為半下。”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 135頁【按語】化裁人此。今按,句中“半下”為“生姜”之誤,此誤亦承襲《敦煌古醫籍考釋》之偶誤而來。)。
小朱鳥湯:治天行熱病,心氣不足,內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傳承集》注:各二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黃連阿膠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連、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內膠,更上火,令烊盡。取下待小冷,下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鳥湯:治天行熱病,重下,惡毒痢,痢下純血,日數十行,贏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絞急,痛如刀刺者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 人參二兩 干姜二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連、芩、姜等四物,得四升訖,內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訖去滓。次內膠于內,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湯:治天行病,腎氣不足,內生虛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二兩 干姜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傳承集》注:日三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真武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大玄武湯:治腎氣虛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小便不利,大便鴨塘,日十余行,氣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兩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 芍藥二兩 干姜二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傳承集》注:日三夜一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傷寒論》真武湯與理中丸合方。”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弘景曰: 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 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 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 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 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 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 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
陶隱居云:中惡卒死者,皆臟氣被壅,致令內外隔絕所致也。神仙有開五竅以救卒死中惡之方五首,錄如左。
點眼以通肝氣:治跌仆,腰挫閃,氣血著滯,作痛一處,不可欠伸、動轉方。 礬石燒赤,取涼冷,研為細粉。每用少許,以酢蘸,點目大眥,痛在左側點右眥,痛在右側點左眥,當大癢,螫淚大出則愈。
吹鼻以通肺氣:治諸凡卒死,息閉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用凈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塊,細辛根等分,共為極細末。每用葦管吹鼻中少許,得嚏則活也。
著舌以通心氣:治中惡,急心痛,手足厥冷者,頃刻可殺人。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 硝石五錢匕 雄黃一錢匕 右二味,共為極細末。啟病者舌,著散一匕于舌下,少時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隨涎咽下,必愈。
啟喉以通肺氣(《傳承集》注:啟喉以通肺氣:此上有“原文”二字說明。):治過食難化之物,或異品有毒,宿積不消,毒勢攻注,心腹痛如刀攪。 赤小豆 瓜蒂各等分共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內散一匕,頓服,少頃當大吐則差。
灌耳方(《傳承集》注:灌耳方:此上有“注文”二字說明。本方之方名原作“熨耳以通腎氣”,后刪改為現名。):救飲水過,小便閉塞,涓滴不通方。 燒湯一斗,入戎鹽一升,蔥白十五莖,莫令蔥太熟。勺湯指試不太熱,即灌耳中。令病者側臥,下側以一盆著湯,承耳下熏之,少時小便通,立愈。 右五方, 乃神仙救急之道。 若六畜病者, 可倍用之。 一九六五年二月初六夜抄完
啟喉方:救誤食諸毒及生冷硬物,宿積不消,心中疼痛方(《傳承集》注:心中痛疼方:此后有“注文”二字說明。)。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為散訖,加鹽豉少許,共搗為丸。以竹箸啟病者齒,溫水送入口中,得大吐即愈。 熨耳以通腎氣:治夢魘不寤(《傳承集》注:治夢魘不寤:此后有“原文”二字說明。)。 燒熱湯二升,入戎鹽七合,令烊化盡,切蔥白十五莖內湯內。視湯再沸,即將蔥取出,搗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兩耳,令蔥氣入耳,病者即寤也。 以上為范抄本內容
《輔行訣》一軸,從1918年張偓南先生購得,秘藏三世,到原卷的文革被毀,再到抄本流傳, 時至今日,雖然僅僅90年光景,但其傳本迭出、文字不一,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版本真贗之辨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識力者與無識力者的區別還不在于判 斷的結果上,而在于判斷的過程中。正如宋代雪竇重顯禪師悟道揭中所云:“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可憐獵犬無靈性,只向枯樁境里尋。”得之者可能觸遇則解、不勞費神,冥頑不靈者盡管勞心費力也尋不得根由。筆者明顯屬于后者,望有識力者不吝賜教。 筆者認為對每一個新版本的出現都應抱有從嚴審視的嚴謹作風,但不應以己之所見遽然否定一個版 本的真實性,因當全面考證、慎下結論。因為真實的歷史可能遠遠比寫在紙上的文字文獻復雜得多、深刻得多,淺嘗輒止的工作作風可能導致一個與事實相反的草率 結論。是以轉而強調在問題沒有全部搞清楚之前,可以僅做保存文獻的工作而不過早地下結論。當然一旦證明某個版本是刻意偽作,從為人、為學最基本的要求出 發,直陳其偽也是義不容辭,和無需偏袒的。 從上述觀念出發,筆者不但考察了范抄本的文獻文字特征,而且在經歷其事的相關人員幫助下更多 地了解了相關背景、事實,因而對此問題有所鋪敘。綜上所述,我們目前認為王先生否定范抄本的理由尚嫌不足。通過學習1965年范抄本和《考釋》本,我們會 發現,除多出金石藥之外,范抄本與乙本,也就是張大昌先生的追記本是很接近的。與甲本也無矛盾之處,只是比甲本更全面、更通順。在沒有找到范所依據的張先 生親筆抄本之前,1965年范抄本和《考釋》本中的甲本、乙本,還當視為關于《輔行訣》同類文字內容的最原始、最權威的資料。 近期在范志良、王子旭大夫的努力下,又發現了1974年前后的張大昌先生的兩個不同的抄本, 這兩個抄本的特點是行文與通行本的差距略大。據筆者初步推測,這兩個抄本有可能是劉德興先生“三合一抄本”中所收錄的“別本異文”所屬抄本中的一個或兩 個。然而十分可惜的是,1965年范抄本的底本,同時也當是劉德興先生“三合一抄本”中最重要的那個主本至今仍未發現。張大昌先生交友廣泛,學生眾多,這 個本子如果能躲過“文革”之劫,應是散落在民間了。
1/27 ? 大瀉肝湯:治頭痛,目赤,多恚怒,脅下支滿而痛,痛連少腹迫急無奈者方。 枳實(熬) 芍藥 生姜切,各三兩 黃芩 大黃 甘草炙,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小補肝湯:治心中恐疑,時多惡夢,氣上沖心,越汗出,頭目眩暈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當從)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沖氣盛者,加五味子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頭苦眩者,加術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干嘔者,去大棗,加生姜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中滿者,去棗,心中如饑者,還用棗;(小補肝湯加減) 咳逆頭苦痛者,加細辛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四肢冷、小便難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補肝湯:治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嘔不能食,脈細而結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當從) 旋覆花 代赭石燒(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竹葉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2/27 ?
辨心臟病證 文并方 【心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內痛,脅下支滿,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及舌下血者,其變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則病心中痛,善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之。】 【經云: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證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經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小瀉心湯:治心中卒急痛,脅下支滿,氣逆攻膺背肩胛間,不可飲食,食之反篤者方。 龍膽草 梔子打,各三兩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燒赤 右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少頃,得吐瘥。
大瀉心湯: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 ,脅背胸支滿,迫急不可奈者方。 龍膽草 梔子搗,各三兩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 苦參 升麻各二兩 豉半升 右六味,以酢六升,先煮藥五味,得三升,去滓。 內戎鹽,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 當大吐,吐已必自瀉下,即瘥(一方無苦參,有通草二兩,當從)。 3/27 ?
小補心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方。 栝萎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傳承集》注:去滑: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金匱》之栝婁下白半下湯,證藥皆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無半夏)
大補心湯:治胸痹,心中痞滿,氣結在胸,時從脅下逆搶心,心痛無奈者方。 栝萎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實熬,二兩 厚樸二兩 桂枝一兩 生姜二兩,切(《傳承集》注:切: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金匱》之枳實下白桂枝湯加半下、生姜,主證亦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 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七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無半夏,當從) 心胞氣實者,受外邪之動也。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然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或吐衄血。虛則血氣少,善悲,久不已,發癲仆。
小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動不安者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傳承集》注: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金匱》之瀉心湯,量異,主證無心跳文。”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 4/27 ? 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麻沸湯三升,漬一食頃,絞去滓,頓服(《傳承集》注:頓服:此方頁眉空白處有新補小字眉批:“按:《金匱》白酒,《外臺》、《千金》白酨漿,實為一物,古又稱酢,即今之黃酒。”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大瀉心湯: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滿,口中苦,舌上生瘡,面赤如新妝,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 芍藥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小補心湯:治血氣虛少,心中動悸,時悲泣,煩躁,汗出,氣噫 ,脈結者方。 代赭石燒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旋覆花 竹葉各二兩 豉一兩(一方作山萸肉,當從)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怔驚不安者,加代赭石至四兩半; 煩熱汗出者,去豉,加竹葉至四兩半,身熱還用豉; 心中窒痛者,加豉至四兩半; 氣苦少者,加甘草三兩; 心下痞滿者,去豉,加人參一兩半; 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兩半; 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兩半。
5/27 ? 大補心湯:治心中虛煩,懊怔不安,怔忡如車馬驚,飲食無味,干嘔氣噫,時或多唾,其人脈結而微者方。 代赭石燒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旋覆花 竹葉各三兩 豉(一方作山萸肉,當從)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臟病證 文并方 【脾實則腹滿,饗瀉;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脾病者,必腹滿腸鳴,溏瀉,食不化。虛則身重,苦饑,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 【邪在脾,則肌肉痛。陽氣不足則寒中,腸鳴腹痛;陰氣不足則善饑,皆調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小瀉脾湯:治脾氣實,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腹冷,脈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傳承集》注:各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傷寒》之四逆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3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脾湯:治腹中脹滿,干嘔,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6/27 ?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黃芩 大黃 芍藥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小補脾湯:治飲食不化,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饑。或心下痞滿,脈微,無力,身重,足痿,善轉筋者方。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術一兩(《傳承集》注:術一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之理中丸藥同,主證大體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3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若臍上筑動者,去術,加桂四兩; 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 下多者,仍用術; 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兩; 渴欲飲者,加術至四兩半; 腹中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炮; 腹中痛者,加人參一兩。
大補脾湯:治脾氣大疲,飲食不化,嘔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時結者方。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術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一方作丹皮,當從)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7/27 ? 辨肺臟病證 文并方 【肺虛則鼻息不利;實則喘咳,憑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氣,肩息背痛,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小瀉肺湯:治咳喘上氣,胸中迫滿,不可臥者方。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 大黃 芍藥各三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瀉肺湯: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臥,大小便閉,身面腫,迫滿,欲得氣利者方。 葶藶子熬 大黃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 黃芩 干姜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服。
小補肺湯:治煩熱汗出,口渴,少氣不足息,胸中痛,脈虛者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細辛一兩 8/27 ?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 胸中煩熱者,去細辛,加海蛤一兩; 苦悶痛者,加細辛一兩; 咳痰不出,脈結者,倍旋覆花為六兩; 苦眩冒者,去細辛,加澤瀉一兩; 咳而吐血者,倍麥門冬為六兩; 苦煩渴者,去細辛,加粳米半升; 涎多者,乃用細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補肺湯:治煩熱汗出,少氣不足息,口干,耳聾,脈虛而快者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細辛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腎臟病證 文并方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腹滿,面色正黑,涇溲不利。】 【腎病者,必腹大脛腫,身重嗜寢。虛則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陰股膝攣,胻足皆痛。】 【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項強痛,時眩仆。取之勇泉、昆侖,視有余血者盡取之。】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9/27 ? 小瀉腎湯:治小便赤少,少腹滿,時足脛腫者方。 茯苓 甘草 黃芩各三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腎湯:治小便赤少,時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痛如折,耳鳴者方。 茯苓 甘草 黃芩各三兩 大黃 芍藥 干姜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溫服。
小補腎湯:治虛勞失精,腰痛,骨蒸贏瘦,小便不利,脈快者方。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一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小便血者,去澤瀉,加地榆一兩; 大便見血者,去澤瀉,加伏龍肝如雞子大; 苦遺精者,易生地黃為熟地黃; 小便冷,莖中痛者,倍澤瀉為二兩; 少腹苦迫急者,去澤瀉,加牡丹皮一兩; 心煩者,加竹葉二兩; 腹中熱者,加梔子十四枚,打。
大補腎湯:治精血虛少,骨痿,腰痛,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脈軟而快者方。 10/27 ?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一兩 右七味,以長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總上述五臟小補瀉湯用藥法,今附表列左(《傳承集》注:總上……附表列左:原抄本此頁右上角有“此非原文,系后補人”8字說明。):(《傳承集》注:①芍藥:原本作“枳實”,后改作“芍藥”。)
陶曰: 又有瀉方五首, 以救諸病誤治, 致生變亂者也。 瀉肝湯:救誤用吐法。其人神氣素虛,有痰澼發動,嘔吐不止,驚煩不寧方。 枳實熬 芍藥 代赭石燒(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旋復花 竹葉各三兩(一方有生姜二兩,當從)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心湯:救誤用清下。其人陽氣素實,外邪乘虛陷入,致心下痞滿,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鳴腹痛方。 黃連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一方有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傳承集》注:溫分再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加甘草,量同證異。”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7頁【按語】化裁入此。)
瀉脾湯:救誤用冷寒。其人陰氣素實,衛氣不通,致腹中滯脹,反寒不已方。 11/27 ? 附子炮 干姜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有細辛三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肺湯:救誤用火法。其人血素燥,致令神識迷妄如癡,吐血、衄血,胸中煩滿,氣結方。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 大黃 生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腎湯:救誤用汗法。其人陽氣素虛,致令陰氣逆升,心中悸動不安,冒,汗出不止方。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各三兩(《傳承集》注:各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金匱》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加生姜,治飲證。”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7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陶云: 經方有救諸勞損病方, 亦有五首, 然綜觀其要義, 蓋不外虛候方加減而已。 錄出以備修真之輔,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淺所識。緣諸損候,藏氣互乘,虛實雜錯,藥味寒熱并行,補瀉相參,先圣遺奧,出人意表。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氾、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于規矩也。 養生補肝湯:治肝虛,筋極,腹中堅澼,大便塞方。 12/27 ? 蜀椒汗,一升 桂心三兩 韭葉切,一把 芍藥三兩 芒硝半斤 胡麻油一升 右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葉、芍藥,取得三升,去滓。 內芒硝于內,待消已,即停火。 將麻油傾人,乘熱,急以桑枝三枚,各長尺許,不住手攪,令與藥和合為度。共得三升,溫分三服,一日盡之。
調中補心湯:治心勞,脈極,心中煩悸,神識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栗子打,去殼,十二枚 蔥葉十四莖 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當從) 梔子十四枚,打 人參三兩,切 右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日三。
建中補脾湯:治脾虛,肉極,贏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無力方。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13/27 ? 生姜三兩,切 黃飴一升 芍藥六兩 桂枝二兩(《傳承集》注:二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金匱》之小建中湯,主證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9頁【按語】化裁入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火,令消已,溫服一升,日盡之。
寧氣補肺湯:治肺虛,氣極,煩熱,汗出,口舌渴燥方。 麥門冬二升 五味子一升 白酨漿五升 芥子半升 旋覆花一兩 竹葉三把 右六味,以白酨漿共煮,取得三升,分溫三服,日盡之。
固元補腎湯:治腎虛,精極,遺精,失溺,氣乏無力,不可動轉,唾血、咯血方。 地黃切 王瓜根切,各三兩 苦酒一升 甘草炙 薤白各四兩 干姜二兩,切 右六味,以苦酒合井(《傳承集》注:井:原抄本“井”字略似“并”字。)泉水五 14/27 ? 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盡之。
陶云: 經云:毒藥攻邪,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谷為養,五畜為益,爾乃大湯之設。 今所錄者,皆小湯耳。 若欲作大湯者,補肝湯內加羊肝,補心加雞心,補脾加牛肉,補肺加犬肺,補腎加豬腎各一具,即成也。
陶隱居云: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 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X,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 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 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 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方之旨焉。 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 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 如左: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樸為金,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五味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術為土,竹葉為金。 15/27 ?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今將金石藥三十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 列左: 味辛皆屬木,瑯玕、桂枝主,龍肝、生姜為火,黃土、干姜為土,砒石、細辛為金,陽起石、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磁石、旋覆花主,凝水石、大黃為木,禹糧、澤瀉為土,芒硝、厚樸為金,硝石、葶藶為水。 味甘皆屬土,赤石脂、人參主,云母、甘草為木,石英、大棗為火,石膏、麥冬為金,乳石、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白礬、五味主,石綠、枳實為木,石膽、豉為火,硫磺、芍藥為土,皂礬、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滑石、地黃主,代赭石、黃芩為木,丹砂、黃連為火,雄黃、術為土,堊土、竹葉為金。 硇砂、桂心為木,礬石、栝萎為火,姜石、薤白為土,曾青、山萸肉為金,鹵堿、龍膽為水。
諸小瀉散湯法: 肝:硫磺、白礬、雄黃各三兩。 心:丹砂、代赭石、禹糧石各三兩。 脾:陽起石、雄黃、石膏各三兩。 肺:芒硝、禹糧石、白礬各三兩。 腎:乳石、石膏、代赭石各三兩。
諸大瀉散湯法: 肝:硫磺、白礬、凝水石各三兩,硝石、堊土各一兩。 16/27 ? 心:丹砂、代赭石、赤石脂各三兩,石膏、雄黃各一兩。 脾:陽起石、黃土、石綠各三兩,膽礬、硝石各一兩。 肺:芒硝、禹糧石、滑石各三兩,堊土、石膏各一兩。 腎:乳石、石膏、瑯玕各三兩,伏龍肝、膽礬各一兩。 此篇所列大瀉散湯法,上三味是本君臣,下二味是其所生之補方。此所謂邪實則正虛之義,瀉實則補之也。
諸小補散湯法: 肝:瑯玕、雄黃、石膽各三兩,石英一兩。 心:凝水石、硝石、堊土各三兩,皂礬一兩。 脾:云母、石英、雄黃各三兩,黃土一兩。 肺:石綠、膽礬、硝石各三兩,砒石一兩。 腎:滑石、堊土、石英各三兩,磁石一兩。
諸大補散湯法: 肝:瑯玕、雄黃、石膽各三兩,石英、芒硝、滑石、凝水石、硝石各二兩。 心:凝水石、硝石、堊土各三兩,皂礬、石脂、滑石、云母、石英各二兩。 脾:云母、石英、雄黃各三兩,黃土、硫磺、凝水石、石綠、膽礬各二兩。 肺:石綠、膽礬、硝石各三兩,砒石、丹砂、云母、滑石、堊土各二兩。 腎:滑石、堊土、石英各三兩,磁石、陽起石、石綠、瑯玕、龍膽(《傳承集》注:龍膽:據金石藥名當作“龍肝”。)各二兩。 此篇所列大補散湯法,即小補散湯法加益其所生、制其所克、助以母氣者。
有大瀉諸散湯法, 17/27 ? 悉是加下方臣使者, 如《難經》之義, 母能令子虛, 子能令母實。 肝:硫黃、白礬、雄黃各三兩,石膏、代赭石、禹糧石各一兩。 心:丹砂、代赭石、禹糧石各三兩,白礬、雄黃、石膏各一兩。 脾:陽起石、雄黃、石膏各三兩,代赭石、禹糧石、白礬各一兩。 肺:芒硝、禹糧石、白礬各三兩,雄黃、石膏、代赭石各一兩。 腎:乳石、石膏、代赭石各三兩,禹糧石、白礬、雄黃各一兩。
有治五勞五方: 肝勞:雄黃、白礬、丹砂各三兩,羊肉六兩。 心勞:禹糧石、滑石、石英各三兩,雞肉六兩。 脾勞:石膏、瑯玕、硫黃各三兩,牛肉六兩。 肺勞:硫黃、堊土、代赭石各三兩,狗肉六兩。 腎勞:陽起石、雄黃、石膏各三兩,豬肉六兩。 五勞諸方,皆虛中加實,所謂正虛則生邪實也。
經云: 主于補瀉者為君, 數量同于君而非主 故為臣, 從于佐監者為佐使。 18/27 ? 陶隱居曰:此圖(《傳承集》注:此圖:范抄本原圖中“陰退為瀉”誤作“陰進為瀉”,今正之。)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醫道畢矣。 弘景曰: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 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山林辟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數方者,則庶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
小陽旦湯: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干嘔者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傳承集》注:十二枚: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桂枝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出則病不除也,取瘥止。若不汗出可隨服之。日三服。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小陰旦湯:治天行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干嘔,下利者方;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傳承集》注:十二枚: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黃芩湯加生姜。”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服湯已,如人行三四里時,令病者啜白酨漿一器,以助藥力。身熱去,自愈也。 19/27 ?
大陽旦湯: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惙惙,身勞力怯,惡風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 黃芪五兩 人參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飴一升(《傳承集》注:飴一升: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金匱要略》黃芪建中湯加人參。”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內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陰旦湯: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干,每喜干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滿,往來寒熱者方。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四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傳承集》注:一升洗: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小柴胡湯加芍藥。”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20/27 ? 小青龍湯:治天行發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 麻黃三兩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傳承集》注:一兩半: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麻黃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
大青龍湯: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喘咳不已者方。 麻黃去節 細辛 芍藥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兩(《傳承集》注: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小青龍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無干姜,作七味,當從)
小白虎湯:治天行熱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飲水數升不已,脈洪大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綿裹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21/27 ? 右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訖去米。 內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傳承集》注:日三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白虎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大白虎湯:治天行熱病,心中煩熱,時自汗出,舌干,渴欲飲水,時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打 麥門冬半升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兩,切 竹葉三大握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至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傳承集》注:日三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竹葉石羔湯,易人參為半下。”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 135頁【按語】化裁人此。今按,句中“半下”為“生姜”之誤,此誤亦承襲《敦煌古醫籍考釋》之偶誤而來。)。
小朱鳥湯:治天行熱病,心氣不足,內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傳承集》注:各二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黃連阿膠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22/27 ?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連、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內膠,更上火,令烊盡。取下待小冷,下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鳥湯:治天行熱病,重下,惡毒痢,痢下純血,日數十行,贏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絞急,痛如刀刺者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 人參二兩 干姜二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連、芩、姜等四物,得四升訖,內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訖去滓。次內膠于內,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湯:治天行病,腎氣不足,內生虛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二兩 干姜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傳承集》注:日三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真武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大玄武湯:治腎氣虛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小便不利,大便鴨塘, 23/27 ? 日十余行,氣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兩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 芍藥二兩 干姜二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傳承集》注:日三夜一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傷寒論》真武湯與理中丸合方。”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弘景曰: 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 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 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 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 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 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 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
陶隱居云:中惡卒死者,皆臟氣被壅,致令內外隔絕所致也。神仙有開五竅以救卒死中惡之方五首,錄如左。 24/27 ?
點眼以通肝氣:治跌仆,腰挫閃,氣血著滯,作痛一處,不可欠伸、動轉方。 礬石燒赤,取涼冷,研為細粉。每用少許,以酢蘸,點目大眥,痛在左側點右眥,痛在右側點左眥,當大癢,螫淚大出則愈。
吹鼻以通肺氣:治諸凡卒死,息閉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用凈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塊,細辛根等分,共為極細末。每用葦管吹鼻中少許,得嚏則活也。
著舌以通心氣:治中惡,急心痛,手足厥冷者,頃刻可殺人。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 硝石五錢匕 雄黃一錢匕 右二味,共為極細末。啟病者舌,著散一匕于舌下,少時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隨涎咽下,必愈。
啟喉以通肺氣(《傳承集》注:啟喉以通肺氣:此上有“原文”二字說明。):治過食難化之物,或異品有毒,宿積不消,毒勢攻注,心腹痛如刀攪。 赤小豆 瓜蒂各等分共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內散一匕,頓服,少頃當大吐則差。
灌耳方(《傳承集》注:灌耳方:此上有“注文”二字說明。本方之方名原作“熨耳以通腎氣”,后刪改為現名。):救飲水過,小便閉塞,涓滴不通方。 燒湯一斗,入戎鹽一升,蔥白十五莖,莫令蔥太熟。勺湯指試不太熱,即灌耳中。令病者側臥,下側以一盆著湯,承耳下熏之,少時小便通,立愈。 右五方, 乃神仙救急之道。 25/27 ? 若六畜病者, 可倍用之。 一九六五年二月初六夜抄完
啟喉方:救誤食諸毒及生冷硬物,宿積不消,心中疼痛方(《傳承集》注:心中痛疼方:此后有“注文”二字說明。)。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為散訖,加鹽豉少許,共搗為丸。以竹箸啟病者齒,溫水送入口中,得大吐即愈。 熨耳以通腎氣:治夢魘不寤(《傳承集》注:治夢魘不寤:此后有“原文”二字說明。)。 燒熱湯二升,入戎鹽七合,令烊化盡,切蔥白十五莖內湯內。視湯再沸,即將蔥取出,搗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兩耳,令蔥氣入耳,病者即寤也。 以上為范抄本內容
《輔行訣》一軸,從1918年張偓南先生購得,秘藏三世,到原卷的文革被毀,再到抄本流傳,時至今日,雖然僅僅90年光景,但其傳本迭出、文字不一,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版本真贗之辨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識力者與無識力者的區別還不在于判斷的結果上,而在于判斷的過程中。正如宋代雪竇重顯禪師悟道揭中所云:“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可憐獵犬無靈性,只向枯樁境里尋。”得之者可能觸遇則解、不勞費神,冥頑不靈者盡管勞心費力也尋不得根由。筆者明顯屬于后者,望有識力者不吝賜教。 筆者認為對每一個新版本的出現都應抱有從嚴審視的嚴謹作風,但不應以己之所見遽然否定一個版本的真實性,因當全面考證、慎下結論。因為真實的歷史可能遠遠比寫在紙上的文字文獻復雜得多、深刻得多,淺嘗輒止的工作作風可能導致一個與事實相反的草率結論。是以轉而強調在問題沒有全部搞清楚之前,可以僅做保存文獻的工作而不過早地下結論。當然一旦證明某個版本是刻意偽作,從為人、為學最基本的要求出發,直陳其偽也是義不容辭,和無需偏袒的。 從上述觀念出發,筆者不但考察了范抄本的文獻文字特征,而且在經歷其事的相關人員幫助下更多地了解了相關背景、事實,因而對此問題有所鋪敘。綜上所述,我們目前認為王先生否定范抄本的理由尚嫌不足。通過學習1965年范抄本和《考釋》本,我們會發現,除多出金石藥之外,范抄本與乙本,也就是張大昌先生的追記本是很接近的。與甲本也無矛盾之處,只是比甲本更全面、更通順。在沒有找到范所依據的張先生親筆抄本之前,1965年范抄本和《考釋》本中的 26/27 ? 輔行訣法于內經,昨日河洛真人的文章有朋友留言未看懂,所以先將全文錄述于此,后續將會依照真人文章思路進行解讀。鄙人才疏學淺,還望諸位高人多加指點。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 隱居曰:凡學道輩,欲求永年,先須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時恙,一依五臟補瀉法則,服藥數劑, 必使臟氣平和,乃可進修內視之道。不爾,五精不續,真一難守,不入真景也。服藥除疾,雖系微事,亦初學之要領也。諸凡雜病,服藥汗吐下后,邪氣雖平,精氣 被奪,致令五臟虛疲,當即據證服補湯數劑以補之。不然,時日久曠,或變損證,則生死轉側耳。謹將五臟虛實證候悉列于左,庶幾識別無誤焉。 辨肝臟病證 文并方 【肝虛則恐,實則怒。】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虛則目無所見,耳有所聞,心澹澹然如人將捕之。氣逆則耳聾,頰腫。治之取厥陰、少陽血者。】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中寒,惡血在內,則胻善瘛,節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耳間青脈以除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云: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
小瀉肝湯:治肝實,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時干嘔者方。 枳實(熬) 芍藥 生姜(各三兩) 右三味,以清漿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瀉肝湯:治頭痛,目赤,多恚怒,脅下支滿而痛,痛連少腹迫急無奈者方。 枳實(熬) 芍藥 生姜切,各三兩 黃芩 大黃 甘草炙,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小補肝湯:治心中恐疑,時多惡夢,氣上沖心,越汗出,頭目眩暈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當從)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沖氣盛者,加五味子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頭苦眩者,加術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干嘔者,去大棗,加生姜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中滿者,去棗,心中如饑者,還用棗;(小補肝湯加減) 咳逆頭苦痛者,加細辛一兩半;(小補肝湯加減) 四肢冷、小便難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補肝湯:治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嘔不能食,脈細而結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當從) 旋覆花 代赭石燒(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竹葉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心臟病證 文并方 【心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內痛,脅下支滿,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及舌下血者,其變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則病心中痛,善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之。】 【經云: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證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經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小瀉心湯:治心中卒急痛,脅下支滿,氣逆攻膺背肩胛間,不可飲食,食之反篤者方。 龍膽草 梔子打,各三兩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燒赤 右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少頃,得吐瘥。
大瀉心湯: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 ,脅背胸支滿,迫急不可奈者方。 龍膽草 梔子搗,各三兩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 苦參 升麻各二兩 豉半升 右六味,以酢六升,先煮藥五味,得三升,去滓。 內戎鹽,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 當大吐,吐已必自瀉下,即瘥(一方無苦參,有通草二兩,當從)。
小補心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方。 栝萎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傳承集》注:去滑: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金匱》之栝婁下白半下湯,證藥皆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無半夏)
大補心湯:治胸痹,心中痞滿,氣結在胸,時從脅下逆搶心,心痛無奈者方。 栝萎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實熬,二兩 厚樸二兩 桂枝一兩 生姜二兩,切(《傳承集》注:切: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金匱》之枳實下白桂枝湯加半下、生姜,主證亦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 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七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無半夏,當從) 心胞氣實者,受外邪之動也。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然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或吐衄血。虛則血氣少,善悲,久不已,發癲仆。
小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動不安者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傳承集》注: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金匱》之瀉心湯,量異,主證無心跳文。”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麻沸湯三升,漬一食頃,絞去滓,頓服(《傳承集》注:頓服:此方頁眉空白處有新補小字眉批:“按:《金匱》白酒,《外臺》、《千金》白酨漿,實為一物,古又稱酢,即今之黃酒。”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1頁【按語】化裁人此。)
大瀉心湯: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滿,口中苦,舌上生瘡,面赤如新妝,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 芍藥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小補心湯:治血氣虛少,心中動悸,時悲泣,煩躁,汗出,氣噫 ,脈結者方。 代赭石燒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旋覆花 竹葉各二兩 豉一兩(一方作山萸肉,當從)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怔驚不安者,加代赭石至四兩半; 煩熱汗出者,去豉,加竹葉至四兩半,身熱還用豉; 心中窒痛者,加豉至四兩半; 氣苦少者,加甘草三兩; 心下痞滿者,去豉,加人參一兩半; 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兩半; 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兩半。
大補心湯:治心中虛煩,懊怔不安,怔忡如車馬驚,飲食無味,干嘔氣噫,時或多唾,其人脈結而微者方。 代赭石燒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旋覆花 竹葉各三兩 豉(一方作山萸肉,當從)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臟病證 文并方 【脾實則腹滿,饗瀉;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脾病者,必腹滿腸鳴,溏瀉,食不化。虛則身重,苦饑,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 【邪在脾,則肌肉痛。陽氣不足則寒中,腸鳴腹痛;陰氣不足則善饑,皆調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小瀉脾湯:治脾氣實,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腹冷,脈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傳承集》注:各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傷寒》之四逆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3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脾湯:治腹中脹滿,干嘔,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黃芩 大黃 芍藥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小補脾湯:治飲食不化,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饑。或心下痞滿,脈微,無力,身重,足痿,善轉筋者方。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術一兩(《傳承集》注:術一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之理中丸藥同,主證大體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3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若臍上筑動者,去術,加桂四兩; 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 下多者,仍用術; 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兩; 渴欲飲者,加術至四兩半; 腹中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炮; 腹中痛者,加人參一兩。
大補脾湯:治脾氣大疲,飲食不化,嘔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時結者方。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術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一方作丹皮,當從)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臟病證 文并方 【肺虛則鼻息不利;實則喘咳,憑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氣,肩息背痛,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小瀉肺湯:治咳喘上氣,胸中迫滿,不可臥者方。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 大黃 芍藥各三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瀉肺湯: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臥,大小便閉,身面腫,迫滿,欲得氣利者方。 葶藶子熬 大黃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 黃芩 干姜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服。
小補肺湯:治煩熱汗出,口渴,少氣不足息,胸中痛,脈虛者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細辛一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 胸中煩熱者,去細辛,加海蛤一兩; 苦悶痛者,加細辛一兩; 咳痰不出,脈結者,倍旋覆花為六兩; 苦眩冒者,去細辛,加澤瀉一兩; 咳而吐血者,倍麥門冬為六兩; 苦煩渴者,去細辛,加粳米半升; 涎多者,乃用細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補肺湯:治煩熱汗出,少氣不足息,口干,耳聾,脈虛而快者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細辛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腎臟病證 文并方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腹滿,面色正黑,涇溲不利。】 【腎病者,必腹大脛腫,身重嗜寢。虛則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陰股膝攣,胻足皆痛。】 【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項強痛,時眩仆。取之勇泉、昆侖,視有余血者盡取之。】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小瀉腎湯:治小便赤少,少腹滿,時足脛腫者方。 茯苓 甘草 黃芩各三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腎湯:治小便赤少,時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痛如折,耳鳴者方。 茯苓 甘草 黃芩各三兩 大黃 芍藥 干姜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溫服。
小補腎湯:治虛勞失精,腰痛,骨蒸贏瘦,小便不利,脈快者方。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一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小便血者,去澤瀉,加地榆一兩; 大便見血者,去澤瀉,加伏龍肝如雞子大; 苦遺精者,易生地黃為熟地黃; 小便冷,莖中痛者,倍澤瀉為二兩; 少腹苦迫急者,去澤瀉,加牡丹皮一兩; 心煩者,加竹葉二兩; 腹中熱者,加梔子十四枚,打。
大補腎湯:治精血虛少,骨痿,腰痛,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脈軟而快者方。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一兩 右七味,以長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總上述五臟小補瀉湯用藥法,今附表列左(《傳承集》注:總上……附表列左:原抄本此頁右上角有“此非原文,系后補人”8字說明。):(《傳承集》注:①芍藥:原本作“枳實”,后改作“芍藥”。)
陶曰: 又有瀉方五首, 以救諸病誤治, 致生變亂者也。 瀉肝湯:救誤用吐法。其人神氣素虛,有痰澼發動,嘔吐不止,驚煩不寧方。 枳實熬 芍藥 代赭石燒(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旋復花 竹葉各三兩(一方有生姜二兩,當從)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心湯:救誤用清下。其人陽氣素實,外邪乘虛陷入,致心下痞滿,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鳴腹痛方。 黃連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一方有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傳承集》注:溫分再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加甘草,量同證異。”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7頁【按語】化裁入此。)
瀉脾湯:救誤用冷寒。其人陰氣素實,衛氣不通,致腹中滯脹,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 干姜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有細辛三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肺湯:救誤用火法。其人血素燥,致令神識迷妄如癡,吐血、衄血,胸中煩滿,氣結方。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 大黃 生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腎湯:救誤用汗法。其人陽氣素虛,致令陰氣逆升,心中悸動不安,冒,汗出不止方。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各三兩(《傳承集》注:各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金匱》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加生姜,治飲證。”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7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陶云: 經方有救諸勞損病方, 亦有五首, 然綜觀其要義, 蓋不外虛候方加減而已。 錄出以備修真之輔,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淺所識。緣諸損候,藏氣互乘,虛實雜錯,藥味寒熱并行,補瀉相參,先圣遺奧,出人意表。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氾、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 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于規矩也。 養生補肝湯:治肝虛,筋極,腹中堅澼,大便塞方。 蜀椒汗,一升 桂心三兩 韭葉切,一把 芍藥三兩 芒硝半斤 胡麻油一升 右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葉、芍藥,取得三升,去滓。 內芒硝于內,待消已,即停火。 將麻油傾人,乘熱,急以桑枝三枚,各長尺許,不住手攪,令與藥和合為度。共得三升,溫分三服,一日盡之。
調中補心湯:治心勞,脈極,心中煩悸,神識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當從) 栗子打,去殼,十二枚 蔥葉十四莖 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當從) 梔子十四枚,打 人參三兩,切 右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日三。
建中補脾湯:治脾虛,肉極,贏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無力方。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三兩,切 黃飴一升 芍藥六兩 桂枝二兩(《傳承集》注:二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金匱》之小建中湯,主證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9頁【按語】化裁入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火,令消已,溫服一升,日盡之。
寧氣補肺湯:治肺虛,氣極,煩熱,汗出,口舌渴燥方。 麥門冬二升 五味子一升 白酨漿五升 芥子半升 旋覆花一兩 竹葉三把 右六味,以白酨漿共煮,取得三升,分溫三服,日盡之。
固元補腎湯:治腎虛,精極,遺精,失溺,氣乏無力,不可動轉,唾血、咯血方。 地黃切 王瓜根切,各三兩 苦酒一升 甘草炙 薤白各四兩 干姜二兩,切 右六味,以苦酒合井(《傳承集》注:井:原抄本“井”字略似“并”字。)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盡之。
陶云: 經云:毒藥攻邪,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谷為養,五畜為益,爾乃大湯之設。 今所錄者,皆小湯耳。 若欲作大湯者,補肝湯內加羊肝,補心加雞心,補脾加牛肉,補肺加犬肺,補腎加豬腎各一具,即成也。
陶隱居云: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 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X,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 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 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 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方之旨焉。 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 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 如左: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樸為金,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五味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術為土,竹葉為金。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今將金石藥三十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 列左: 味辛皆屬木,瑯玕、桂枝主,龍肝、生姜為火,黃土、干姜為土,砒石、細辛為金,陽起石、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磁石、旋覆花主,凝水石、大黃為木,禹糧、澤瀉為土,芒硝、厚樸為金,硝石、葶藶為水。 味甘皆屬土,赤石脂、人參主,云母、甘草為木,石英、大棗為火,石膏、麥冬為金,乳石、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白礬、五味主,石綠、枳實為木,石膽、豉為火,硫磺、芍藥為土,皂礬、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滑石、地黃主,代赭石、黃芩為木,丹砂、黃連為火,雄黃、術為土,堊土、竹葉為金。 硇砂、桂心為木,礬石、栝萎為火,姜石、薤白為土,曾青、山萸肉為金,鹵堿、龍膽為水。
諸小瀉散湯法: 肝:硫磺、白礬、雄黃各三兩。 心:丹砂、代赭石、禹糧石各三兩。 脾:陽起石、雄黃、石膏各三兩。 肺:芒硝、禹糧石、白礬各三兩。 腎:乳石、石膏、代赭石各三兩。
諸大瀉散湯法: 肝:硫磺、白礬、凝水石各三兩,硝石、堊土各一兩。 心:丹砂、代赭石、赤石脂各三兩,石膏、雄黃各一兩。 脾:陽起石、黃土、石綠各三兩,膽礬、硝石各一兩。 肺:芒硝、禹糧石、滑石各三兩,堊土、石膏各一兩。 腎:乳石、石膏、瑯玕各三兩,伏龍肝、膽礬各一兩。 此篇所列大瀉散湯法,上三味是本君臣,下二味是其所生之補方。此所謂邪實則正虛之義,瀉實則補之也。
諸小補散湯法: 肝:瑯玕、雄黃、石膽各三兩,石英一兩。 心:凝水石、硝石、堊土各三兩,皂礬一兩。 脾:云母、石英、雄黃各三兩,黃土一兩。 肺:石綠、膽礬、硝石各三兩,砒石一兩。 腎:滑石、堊土、石英各三兩,磁石一兩。
諸大補散湯法: 肝:瑯玕、雄黃、石膽各三兩,石英、芒硝、滑石、凝水石、硝石各二兩。 心:凝水石、硝石、堊土各三兩,皂礬、石脂、滑石、云母、石英各二兩。 脾:云母、石英、雄黃各三兩,黃土、硫磺、凝水石、石綠、膽礬各二兩。 肺:石綠、膽礬、硝石各三兩,砒石、丹砂、云母、滑石、堊土各二兩。 腎:滑石、堊土、石英各三兩,磁石、陽起石、石綠、瑯玕、龍膽(《傳承集》注:龍膽:據金石藥名當作“龍肝”。)各二兩。 此篇所列大補散湯法,即小補散湯法加益其所生、制其所克、助以母氣者。
有大瀉諸散湯法, 悉是加下方臣使者, 如《難經》之義, 母能令子虛, 子能令母實。 肝:硫黃、白礬、雄黃各三兩,石膏、代赭石、禹糧石各一兩。 心:丹砂、代赭石、禹糧石各三兩,白礬、雄黃、石膏各一兩。 脾:陽起石、雄黃、石膏各三兩,代赭石、禹糧石、白礬各一兩。 肺:芒硝、禹糧石、白礬各三兩,雄黃、石膏、代赭石各一兩。 腎:乳石、石膏、代赭石各三兩,禹糧石、白礬、雄黃各一兩。
有治五勞五方: 肝勞:雄黃、白礬、丹砂各三兩,羊肉六兩。 心勞:禹糧石、滑石、石英各三兩,雞肉六兩。 脾勞:石膏、瑯玕、硫黃各三兩,牛肉六兩。 肺勞:硫黃、堊土、代赭石各三兩,狗肉六兩。 腎勞:陽起石、雄黃、石膏各三兩,豬肉六兩。 五勞諸方,皆虛中加實,所謂正虛則生邪實也。
經云: 主于補瀉者為君, 數量同于君而非主 故為臣, 從于佐監者為佐使。 陶隱居曰:此圖(《傳承集》注:此圖:范抄本原圖中“陰退為瀉”誤作“陰進為瀉”,今正之。)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醫道畢矣。 弘景曰: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 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山林辟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數方者,則庶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
小陽旦湯: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干嘔者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傳承集》注:十二枚: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桂枝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出則病不除也,取瘥止。若不汗出可隨服之。日三服。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小陰旦湯:治天行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干嘔,下利者方;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傳承集》注:十二枚: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黃芩湯加生姜。”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服湯已,如人行三四里時,令病者啜白酨漿一器,以助藥力。身熱去,自愈也。
大陽旦湯: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惙惙,身勞力怯,惡風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 黃芪五兩 人參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飴一升(《傳承集》注:飴一升: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金匱要略》黃芪建中湯加人參。”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內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陰旦湯: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干,每喜干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滿,往來寒熱者方。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四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傳承集》注:一升洗: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小柴胡湯加芍藥。”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龍湯:治天行發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 麻黃三兩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傳承集》注:一兩半: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麻黃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
大青龍湯: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喘咳不已者方。 麻黃去節 細辛 芍藥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兩(《傳承集》注: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小青龍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無干姜,作七味,當從)
小白虎湯:治天行熱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飲水數升不已,脈洪大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綿裹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右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訖去米。 內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傳承集》注:日三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白虎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大白虎湯:治天行熱病,心中煩熱,時自汗出,舌干,渴欲飲水,時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打 麥門冬半升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兩,切 竹葉三大握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至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傳承集》注:日三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竹葉石羔湯,易人參為半下。”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 135頁【按語】化裁人此。今按,句中“半下”為“生姜”之誤,此誤亦承襲《敦煌古醫籍考釋》之偶誤而來。)。
小朱鳥湯:治天行熱病,心氣不足,內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傳承集》注:各二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黃連阿膠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連、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內膠,更上火,令烊盡。取下待小冷,下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鳥湯:治天行熱病,重下,惡毒痢,痢下純血,日數十行,贏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絞急,痛如刀刺者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 人參二兩 干姜二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連、芩、姜等四物,得四升訖,內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訖去滓。次內膠于內,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湯:治天行病,腎氣不足,內生虛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二兩 干姜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傳承集》注:日三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傷寒論》真武湯。”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大玄武湯:治腎氣虛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小便不利,大便鴨塘,日十余行,氣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兩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 芍藥二兩 干姜二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傳承集》注:日三夜一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即《傷寒論》真武湯與理中丸合方。”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35頁【按語】化裁人此。)。
弘景曰: 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 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 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 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 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 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 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
陶隱居云:中惡卒死者,皆臟氣被壅,致令內外隔絕所致也。神仙有開五竅以救卒死中惡之方五首,錄如左。
點眼以通肝氣:治跌仆,腰挫閃,氣血著滯,作痛一處,不可欠伸、動轉方。 礬石燒赤,取涼冷,研為細粉。每用少許,以酢蘸,點目大眥,痛在左側點右眥,痛在右側點左眥,當大癢,螫淚大出則愈。
吹鼻以通肺氣:治諸凡卒死,息閉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用凈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塊,細辛根等分,共為極細末。每用葦管吹鼻中少許,得嚏則活也。
著舌以通心氣:治中惡,急心痛,手足厥冷者,頃刻可殺人。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 硝石五錢匕 雄黃一錢匕 右二味,共為極細末。啟病者舌,著散一匕于舌下,少時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隨涎咽下,必愈。
啟喉以通肺氣(《傳承集》注:啟喉以通肺氣:此上有“原文”二字說明。):治過食難化之物,或異品有毒,宿積不消,毒勢攻注,心腹痛如刀攪。 赤小豆 瓜蒂各等分共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內散一匕,頓服,少頃當大吐則差。
灌耳方(《傳承集》注:灌耳方:此上有“注文”二字說明。本方之方名原作“熨耳以通腎氣”,后刪改為現名。):救飲水過,小便閉塞,涓滴不通方。 燒湯一斗,入戎鹽一升,蔥白十五莖,莫令蔥太熟。勺湯指試不太熱,即灌耳中。令病者側臥,下側以一盆著湯,承耳下熏之,少時小便通,立愈。 右五方, 乃神仙救急之道。 若六畜病者, 可倍用之。 一九六五年二月初六夜抄完
啟喉方:救誤食諸毒及生冷硬物,宿積不消,心中疼痛方(《傳承集》注:心中痛疼方:此后有“注文”二字說明。)。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為散訖,加鹽豉少許,共搗為丸。以竹箸啟病者齒,溫水送入口中,得大吐即愈。 熨耳以通腎氣:治夢魘不寤(《傳承集》注:治夢魘不寤:此后有“原文”二字說明。)。 燒熱湯二升,入戎鹽七合,令烊化盡,切蔥白十五莖內湯內。視湯再沸,即將蔥取出,搗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兩耳,令蔥氣入耳,病者即寤也。 以上為范抄本內容
《輔行訣》一軸,從1918年張偓南先生購得,秘藏三世,到原卷的文革被毀,再到抄本流傳, 時至今日,雖然僅僅90年光景,但其傳本迭出、文字不一,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版本真贗之辨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識力者與無識力者的區別還不在于判 斷的結果上,而在于判斷的過程中。正如宋代雪竇重顯禪師悟道揭中所云:“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可憐獵犬無靈性,只向枯樁境里尋。”得之者可能觸遇則解、不勞費神,冥頑不靈者盡管勞心費力也尋不得根由。筆者明顯屬于后者,望有識力者不吝賜教。 筆者認為對每一個新版本的出現都應抱有從嚴審視的嚴謹作風,但不應以己之所見遽然否定一個版 本的真實性,因當全面考證、慎下結論。因為真實的歷史可能遠遠比寫在紙上的文字文獻復雜得多、深刻得多,淺嘗輒止的工作作風可能導致一個與事實相反的草率 結論。是以轉而強調在問題沒有全部搞清楚之前,可以僅做保存文獻的工作而不過早地下結論。當然一旦證明某個版本是刻意偽作,從為人、為學最基本的要求出 發,直陳其偽也是義不容辭,和無需偏袒的。 從上述觀念出發,筆者不但考察了范抄本的文獻文字特征,而且在經歷其事的相關人員幫助下更多 地了解了相關背景、事實,因而對此問題有所鋪敘。綜上所述,我們目前認為王先生否定范抄本的理由尚嫌不足。通過學習1965年范抄本和《考釋》本,我們會 發現,除多出金石藥之外,范抄本與乙本,也就是張大昌先生的追記本是很接近的。與甲本也無矛盾之處,只是比甲本更全面、更通順。在沒有找到范所依據的張先 生親筆抄本之前,1965年范抄本和《考釋》本中的甲本、乙本,還當視為關于《輔行訣》同類文字內容的最原始、最權威的資料。 近期在范志良、王子旭大夫的努力下,又發現了1974年前后的張大昌先生的兩個不同的抄本, 這兩個抄本的特點是行文與通行本的差距略大。據筆者初步推測,這兩個抄本有可能是劉德興先生“三合一抄本”中所收錄的“別本異文”所屬抄本中的一個或兩 個。然而十分可惜的是,1965年范抄本的底本,同時也當是劉德興先生“三合一抄本”中最重要的那個主本至今仍未發現。張大昌先生交友廣泛,學生眾多,這 個本子如果能躲過“文革”之劫,應是散落在民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