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節我又回老家過節了。 剛工作那兩年,父母遠在廈門謀生活,我在上海謀生活,上海離廈門比較遠,沒有一周的長假總是起不了一家人一起過節的想法。2016年底家里人回到老家了,那是江西的一個偏遠的農村,雖然江西離上海還是很遠,但似乎我更愿意回老家過端午節。因著老家一直有個這樣的說法,“過年過節才算是過一年”,這個過節指的就是過端午節,過年指的是過春節,風俗比較隆重,也是這種潛意識的想法,讓我這幾年就算3天的假期,端午節也回老家過節。 老家,大概一直在外面飄著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概念,它在江西偏遠的農村,離鎮子倒是很近,離縣城還是遠的,要1小時城郊公車,要在縣城倒大巴車要1小時的公車車程才能到省會南昌,每次回家如果很幸運買到上海到縣城的高鐵,下了高鐵換公交,由于到縣城的票實在是太難搶了,有時候只能買到南昌的,還要從南昌換大巴到縣城后,再從縣城的北邊慢慢搖半小時到南邊的車站,換上縣城到小鎮的鄉村公車,再幸運一下的話,鄉村公車走村口過,有時公交不走村口還要家里人來接一下。國家這幾年確實是飛速發展了,縣城有了高鐵站,但是能停留的車次真的是太少了,時間點也不好,對我這種完全只能靠國家節假日回家的人來說,一個小時都是寶貴的。各種幸運之神光顧的情況下,每次至少還是要花8個小時以上才能到老家農村。而就算是8個小時的時間,我還是愿意選擇在3天的假期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節。今年我早上6點多出發,趕上虹橋8點多的高鐵,下午3點順利回到村里。公交車上那熟悉的口音,有種閉著眼睛也能聞到熟悉的空氣的味道,我就是這個地方的人,因為我也有著一模一樣的鄉音,所有人講話不用去猜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那句話是什么意思,這種猜的感覺來源于我工作的地方,旁邊的同事都是上海人,說的都是上海話,這種猜的感覺就變成我工作的一種常態,工作這些年后上海話也能聽得七七八八,但是那種不算是鄉音的語言還是相當的陌生。 其實,回老家還有一些我自己的的私心,在上海這個魔都生活的久了,那種城市帶來的壓力感和快節奏有時候也會讓人疲憊和掏空身心。而老家悠閑的生活給人心安,大房子大房間開闊的山野治愈一切,口音一樣的鄰里和家人的關懷能溫暖堅硬,老家它知道我是怎么來這個世界的,看著我從牙牙學語到慢慢長大讀書離開這里的,它是我內心深處最原始的能量源泉。這幾年我爬過無數的山,還是覺得老家的那些小山更有感情,因為我知道老家山的哪里有牛最喜歡吃的草,知道哪里有我最喜歡吃的野果,知道哪里能采到可以吃的蘑菇,知道哪里有廣闊的草地可以玩耍,知道很多其他山我不知道的秘密;這幾年看過無數的海和河,還是覺得老家的水庫和門前的小溪更入我心來,因著水庫是水牛最愛撒歡的地方,是神秘而又蘊含寶藏的地方,門前的小溪哪里的魚最多嚇最肥鵝暖石最漂亮泉水最清甜。這幾年見過無數的高樓和房屋,還是老家的那些青磚和黑瓦更為神秘和親切。老家的一切都在我內心有著一種深深的情意,這幾年老家旁邊的山都變成工廠,能看到的山越來越少,能見到的水庫也越來越少,還好村子中間的青磚黑瓦和鄰里之間的生活味還是有些熟悉的感覺。 清晨樓頂拍攝(2018年6月17日) 一眨眼的時間,我回到村里,家里的大雙木門虛掩著,推門入,屋堂還是原來的樣子,不過這時候已經被侄子的各種玩具車和玩具占領了。放下行李,去房間看了一眼,穿過屋子的通往廚房的側門去廚房看了一眼。老媽不在屋里,弟妹在南邊的房里午休,沒有打擾她午休,我就出門去走巷串門了,出門隔著20米是以前的老房子,奶奶住著,老房子前后都是其他爺爺奶奶家的老房子,大家都住在屋前屋后的,遠遠就聽到有人在屋里閑聊著什么。從老房子后面進去,奶奶正在和前門的花奶奶聊著什么,看我回來,老人家似乎也蠻開心的,趕緊就進房間說要找點什么給我吃,拿出了表姐孝敬她的荔枝給我吃,本來不吃的留給老人家吃,實在挨不過她的請求,我就拿了一顆。 記憶里奶奶總喜歡把后輩給的吃食放在冰箱里面,舍不得吃,直到壞了再拿出來,發現吃不了又后悔忘記吃了,然后又這樣的循環往復。怕她不開心,我就拿了一顆,也拿出了我從上海帶過去的一箱子櫻桃分了一點給她,她就和我說起了,村里面誰家放牛的,不把牛拴緊,繩子松了,牛把她辛苦種的豆苗都吃光了。每年回家好像都是這戶人家的牛又吃了那戶人家的水稻、豆苗、花生、菜地,幾十年了,好像牛能送繩子跑地里吃莊稼的還是那幾家人家的牛。聽了一會,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就從后面溜出來了。 去隔壁四奶奶家也看了看,正好她在摘新鮮的黃豆,和她打了個招呼,聊了兩下,正好她灶里面煮著粽子,趕緊揭了大鍋蓋,給我拿了2個粽子吃。這時候正好我媽帶著侄子走街串巷的回來路過,侄子才剛剛學會走路沒多久,看到我還有些膽小,不讓我摸,叫他也不應,一直躲在我媽的身后,這個小樣真的是,去年端午節我抱著他玩了三天,過年的時候也陪著他玩了7天,每次視頻的時候還見著呢,似乎還如第一次見到我。 再回到我們屋里的時候,我把行李里的吃的都拿出來了,這時候堂姑帶著他兒子過來串門,正好洗好了櫻桃,也就洗了一盤分給大家吃,后來奶奶和其他的一些堂叔堂嬸和其他奶奶也過來了,大家就分食了這盤櫻桃,相互問候了一下,特別是我這種大半年才回一次家的人,他們顯得特別的熱絡。弟妹后面午休醒來,看到好多的人在,看到我笑了笑,趕緊收拾了一下頭發,老媽讓弟妹看著侄子,她要去犁地,準備在地里種芝麻,到時候可以吃上香香的芝麻油。因為太陽太大,溫度太高,我也就沒想著出門去,陪著弟妹和侄子玩耍,聊起了我弟弟現在的工作和她肚子里馬上2個月又能見面的二侄子或侄女。 不知不覺,天就黑了,我看爸媽都還沒回來,就準備起飯菜來,還是家里的土灶用起來很舒服,一大把油菜籽稿送進灶里,噼里啪啦的聲音,鍋里的菜也就做起來了。雖然從06年初中畢業后一直在城市生活,很少有碰這種灶臺,但是每次用起來還是那樣得心應手的。農村的晚飯一般也很晚,天黑了才從田地里回來,才會慢慢準備晚飯,不過吃上晚飯看不了多久的電視,很快就進入夢鄉。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我就醒了,我的房間有快40平米,裝修的很現代化,窗簾不拉開都不知道天亮了,看了手機時間,決定坐到屋頂去看日出,現在農村的房子都是這種3-4層的房子,我在樓頂坐著,慢慢的看著天慢慢的開始亮,天亮了小鳥的喳喳聲也吵鬧起來,有人開始牽著牛從我家門前走過,有人開始提著衣服到村前的小溪里洗衣服,小溪旁邊的大馬路上車輛的聲音的多了起來。 清晨樓頂拍攝(2018年6月17日)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家人鄰居催婚的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戀家,總覺得我要是選擇一個人成一個小家后,回我從小長大的老家就變成一種奢望,這大概是我這種情況女生都要面對的事情,而身邊的很多生長在城市的同事朋友,估計永遠也無法體會這種感覺,又說遠了。 看完日出后,我就起來煮了粥,做了幾個下粥的菜,按照老媽昨天晚上的要求,把玉米排骨熬成湯給侄子拌飯吃,因為煤氣灶開的時候聽到煤氣罐漏氣,不敢用了,就在灶里面熬了半個小時,燒了半大把柴。老媽和早上有空的老爸去昨天種芝麻的地里弄地邊緣的溝渠,以防下雨的時候,方便排水,讓芝麻不會澇不會汗。做好飯的時候,他們正好也回來了,侄子和弟妹也起床了,這樣就開始大家的早飯了。 用過飯后老媽讓我上街去準備一點葷菜給明天端午節,老媽就提著衣服去小溪里面洗去了,老爸開車也出去工作了,問弟妹要不要陪我一起上街去,沒想到她大肚子還很愿意陪我去, 街是小鎮的街,一個井字足以形容小鎮的大小,有一條鐵路穿小鎮而過,這幾年鎮子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有了很多私立的幼兒園,有了幾個對小鎮來說很大的超市,但還是小鎮,看不到幾個30歲年輕人的小鎮,街上買菜和賣菜的都是年紀很大或者小朋友。這就是小鎮的現狀,不管讀過書還是沒讀過書,年輕人都往城市去了,只是一些年紀大的人維持著小鎮的生機。買了些荔枝、幾斤肉、一只雞和一些侄子的零食,就回村里面了。回來溜達了一會,不知不覺就中午了,準備中飯后,吃了中飯就去二樓午休,這一睡,沒想到就晚上了,時間真的是過的快,又是準備晚飯,吃飯中度過我的夜晚。 端午節到了,以前端午節各家各戶都會提前做饅頭、包粽子、插艾草菖蒲 、做紅雞蛋、稱正在長身體的小孩、煮蒜頭、圍著屋子撒雄黃酒、點香薰房子、過午去娘家、過午去外婆家、做香包、、、、、現在的端午節都簡單了,饅頭是門口叫賣的饅頭車上買的,簡單的包幾個粽子、艾草和菖蒲倒是免不了,早上老爸在所有的門口和窗口插好。老媽看我帶了單位發的咸鴨蛋回去,連茶葉店或者紅雞蛋都不做了,倒是給侄子稱了一下,伴有對他健康長大的好寓意;我看奶奶一大早倒是在屋子一周都撒了雄黃酒,起著辟邪驅蟲的作用;年紀大了外婆外公早已作古幾十年,舅舅們都已經70多了,也就沒了去娘家去外婆家的說法了。我們江西端午節早上這一餐必須是米粉,每家做法都不一樣,我們家今年吃的是肉絲湯粉,昨天上街還買了一把準備帶上海去。 端午節老爸放假一天,陪著侄子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就要趕高鐵回上海了,午飯老媽準備的格外的早,還把昨天買的雞熬成了雞湯,還不停的提醒我你看看家里有什么你想帶去的趕緊準備起來,我圍著家里繞了幾圈,倒是想帶點蔬菜,但擔心路上溫度太高沒法弄就放棄了,最后看到不少的紅豆和綠豆,就帶了包了一些。老媽真的是,跟著我的后面,看著油就問我要不要帶點自家種的菜籽油或者芝麻油,看到米就問要不要帶點自家種的米,看到梅干菜就讓我帶點梅干菜,,,,沒辦法,最后還是都沒帶,因為我就拖了一個18寸的箱子。午飯后,鄰居堂爺爺家女兒要和我一起回上海,加上要5點南昌的高鐵,老爸開車送我們去鎮上坐車,沒想到侄子看著我走就哭了,硬要坐車和我們一起去鎮上,老媽也就帶著他一起送我們。 這次回家很幸運,過年都難得聚在一起的溪背五美,這次倒是都見上了,還在慧婷家嘮嗑了半下午,聽她講了他們在佛山的幸福生活,也吐槽了一把魔都生活的艱辛。大家一個村子、一樣的姓氏、一個家族、一起長大的五個女孩子,大家都讀書很可以,基本上都考上一本的大學,四個城市讀的大學,現在工作在3個城市,2個已經成家,還有一個馬上成家,一個計劃從上海去長沙定居的,剩下我這個艱難的掙扎的在上海的單身狗。一旦成家了,特別定居很遠的城市的時候,就很難再見到的,我們也珍惜這種一起長大的情誼,碰到節假日能回去的時候,就在村子里見上一面,聊聊現在和過去的你我,就感覺我們還沒有長大,還是小時候的我們。 端午節我回老家過節了,這種感覺真好,希望以后還能經常有機會無羈絆的回老家過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