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今天你是什么垃圾?”讓垃圾分類更快地刷屏網絡,讓垃圾分類迅速的為大家所熟知。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的首日,上海進入“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新時代。 最近一段時間在上海,無論是精明的阿姨,還是可愛的小娃娃,都被垃圾分類搞得焦頭爛額,現打招呼必先來一句:“儂會垃圾分類了伐?“,現在扔垃圾都要冒著很大的勇氣。那么,我國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 其實垃圾分類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再到如今強制實施才引起大家的熱烈討論和不情不愿的執行。雖然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問題,但是益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國對垃圾的處理方式分為“填埋和焚燒”兩種,重金屬等污染物填埋造成污水和對土壤的破壞,而焚燒對空氣造成污染。顯而易見地,這兩種方式對都存在著成本高和環境污染風險大的問題。 而把垃圾分為四類: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會進行再生產重新回到消費者手上,濕垃圾進行合理利用和處理,其他垃圾按照標準進行填埋或者焚燒處理。所以,垃圾分類是能夠有效地解決這兩種方式所帶來的高額成本,并且能夠進行資源的循環利用. 目前,對日常生活中的垃圾進行歸類時,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濕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等食品類廢物;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處理;干垃圾是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使用過的塑料袋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 在日常垃圾分類投放過程中,不少市民會錯誤地把枯枝敗葉、枯鮮花和塵土等一起都歸為“干垃圾”予以投放。其實,一般情況下塵土應該歸入干垃圾類別中,但枯枝敗葉和枯萎的鮮花等由于能夠降解成肥料,應該歸屬于濕垃圾類別中。 市民在垃圾分類投放中還有一個常見誤區,就是將使用過的塑料袋、食品包裝塑料袋等也歸為可回收垃圾,這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這些用過的塑料袋、食品包裝袋等多數是受過污染、不可降解的,而且其回收利用成本相對其自身價值偏高,所以將其歸入干垃圾類別中。 關于垃圾分類的方法,網友給出了這樣的口訣:“豬能吃的叫濕垃圾,豬都不要吃的叫干垃圾,豬吃了會死的叫有害垃圾,可以賣出去換豬的叫可回收垃圾”。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完全靠譜的,需要更具體、更淺白、更好玩、更利于傳播的科普多多出來“官宣”,讓垃圾分類變為一種流行,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