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要長盛不衰,必須要有“國法”,然后依法治國;一個家庭要想時代興旺,也必須要有“家規”、“家訓”,或者是某些好的家風,然后好好傳承。 正如曾國藩在同治五年的一封家書中所說:“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不恃一二人之驟發,而恃大眾之維持”。即:一個人家族的繁榮昌盛,不能依仗一時的官位權勢,而是要依靠長遠規劃的家規、家訓;不能依仗一個人的突然發達富貴,而是要依靠大家共同的努力維持。 從南宋至明朝中葉,有這么一個家族,憑借168條家規,興盛了900年,最后被朱元璋賜以“江南第一家”的美稱。此家族就是“鄭氏家族”,其《鄭氏規范》中蘊藏者許多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至理名言。但鄭氏家規的核心家風只有以下3條,而這也是其長盛不衰的秘訣。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1、孝義; 何為孝義?孝即孝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義即對他人忠誠,講義氣,與人和善,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孝是對家人,義是對外人,簡單兩個字便道透了做人做事、為人處世的秘訣。 一個人,對于個人忠誠,就是小義;而對于國家忠誠,就是大義。忠孝兩全的人,才能立足了世界,受人尊敬和愛戴,走得更遠。鄭氏家族的子孫都堅守“孝義”的家風,既得普通大眾的喜歡,又得歷朝歷代統治者的贊賞,所以能夠一直興旺發達,正可謂是“忠厚傳家久”啊! 2、耕讀; 耕讀文化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認可的半耕半讀的理想生活方式。耕代表勤勞;讀代表知識,一個家族,各位家庭成員能勤善讀,則早晚能有出頭之日,正如曾國藩告誡兒子們所說:“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禮義之旗幟也。”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由此可見,好的家風,好的道德傳家,是最好的;其次就是耕讀傳家,而富貴傳家是最差的,難怪說“富不過三代”。 歷史實踐證明,但凡堅持耕讀傳家的家庭,大多能夠繁榮昌盛,長盛不衰。 比如說,錢氏家族,自先祖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國王錢镠開始,歷朝歷代皆有俊杰涌現,一直綿延了一千多年。錢氏家族的人大都是讀書人,且最為出名的要數兩彈一星的“三錢”——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穆、錢遜父子,以及諾貝爾化學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 曾國藩的曾氏家族,興旺發達延續了近200年,子孫綿延至第八代,后人也大多是讀書人。其中,曾氏族人中有名望的高級人才240余人,有近兩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 鄭氏家族從南宋開始,一直傳承“耕讀”的家風,學而優則仕,人往高處走,又廉潔為官,“奉公勤政,毋蹈貪黷”,所以家族中出了很多受人尊敬的好官173人。由此可見,耕讀傳家,不僅可以讓家族越來越興旺發達,而且是長盛不衰。 3、和睦; 鄭氏家族之所以能夠被朱元璋賜以"江南第一家"美稱,而且其傳世家訓《鄭氏規范》也在中國傳統家訓教化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這都和他們家族創作的一個“家族奇跡”有關。這個奇跡便是:鄭氏家族十五代同居同食,幾百年不分家,鼎盛時期鄭家3000余人同吃一鍋飯。 據說,鄭氏祖先鄭淮臨終前將所有子孫召集到鄭家祠堂,刺破手指,將血滴入酒杯,讓子孫共飲,并立下遺囑:“吾子孫有不孝、不悌、不共財聚食者,天實殛罰之。”鄭淮可能不曾想到,這一聲臨終前的囑托,使他的后代們創造了這么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奇跡——同居同食十五世,3000人共事一鍋飯。 而這種奇跡的背后是家庭和睦的好家風起著重要作用,正所謂是“家和萬事興,家和則福自生”!所以說,我們要想家庭興旺發達,也要學習建設其“和”的家風,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能不分家,盡量不要分家。 朱元璋最為看重鄭氏家族的孝義治家,以及他們耕讀為本的家規家法,而且還在明代的法律中多次引入了《鄭氏規范》的內容。曾國藩也說:“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仕宦之家”。而家和是一個家庭興旺發達的內在根本!所以說,孝義、耕讀、家和,這三種家風互相結合,相得益彰,一個家庭自然會越來越興盛不衰!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有什么想法或感悟,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