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耍賴時,你還在做“好好父母”?13小時前來源:媽媽育兒小助手 是不是常有家長聽到孩子這樣說話,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脾氣,有的孩子動不動就生氣,甚至動手打人。 當孩子處在叛逆期情緒爆發時,就會經常發脾氣,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孩子管理好情緒,不僅父母會覺得孩子很難管教,孩子也會飽受壞情緒的折磨,度過一個沒有快樂的童年,更重要的是,孩子長大后會深受低情商帶來的困擾,工作、生活一團糟。 孩子發脾氣對父母來說是件頭疼的事情,有的父母用千依百順的溺愛方式,有的則是大聲呵斥來壓制住孩子的脾氣。發脾氣是兒童早期最常見的情緒反應,孩子不是無理取鬧,只是想通過發脾氣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讀懂孩子哭鬧的秘密,對孩子的要求把握好度 每個孩子發脾氣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而無理取鬧只是其中的一種,常見的一些原因還有,孩子餓了、身體不適、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要求未得到滿足等等。 面對孩子的哭鬧很多的父母會覺得“腦仁”疼。 在《七田真·心靈養育繪本》這套神奇的繪本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壞脾氣忍一忍》: “我要買小兔子!我要買!”商場里,美惠子躺在地上大吵大鬧!阿姨和小朋友都在笑她,媽媽說:“長大了,要學會忍一忍。”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孩子,家里并不缺玩具,可以說是堆成山了,但是還是看到新玩具就想要父母購買,如果買不到,就會大發脾氣。 為了阻止孩子吵鬧,有的父母會選擇無條件答應孩子的請求,但長久這樣,孩子會認為用哭鬧這一招,爸媽就會聽自己的,從而養成壞習慣。 “美惠子,還記得家里新買的玩具熊嗎?這么快就不玩了,小熊多傷心呀!長大了,要學會忍一忍,好嗎?” 媽媽這么一說,美惠子的臉紅了。 玩具是孩子的最愛,對于他們想要玩具的心理,父母可以積極響應并滿足,因為好的玩具可以開發孩子智力,是孩子的成長助力。 但是,這里就要講一個度和適量的問題,父母要引導孩子明白,什么可以買,什么沒必要買,幫助孩子進行篩選。就像故事里美惠子想要的小兔子玩偶和家里的小熊玩偶類型是一樣的,這并不是必需品。 孩子哭鬧時,會自動在心里出現一個公式:我要什么,你都給我=你愛我,這時父母要分清楚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耐心是壞脾氣的克星 在第2期的《超人媽媽帶娃記》中,小魚兒在超市里拿起口香糖,直接拆開準備給哥哥吃,胡可看見了走上前去告訴小魚兒“沒有交錢的時候不可以打開”,然后,小魚兒立刻崩潰大哭起來。 不過胡可當時的做法是靜靜地站在一邊,冷靜地保持著情緒穩定,同時耐心地等待孩子宣泄情緒。 一直等到小魚兒情緒宣泄的差不多了,她才走上前去跟小魚兒講道理。這個時候的小魚兒也是欣然接受了媽媽的建議。 胡可事后表示小朋友在“被拒絕”、“被反對”那一刻需要情感宣泄,大人不應該把孩子的哭鬧看成是一件丟人的事情,應該保持冷靜,不去滿足他的不合理需求,讓孩子自己梳理好自己的情緒后,大人再去交流。 胡可作為媽媽采取的處理方式是值得學習的,用穩定的情緒耐心等待孩子梳理情緒,安靜簡單的處理了這么一件尷尬的事情。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過: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事實上,脾氣再好的父母也有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只不過父母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心態,盡可能給孩子耐心地教導,這樣才不至于給孩子樹立負面的示范。 因此,當孩子壞脾氣上來時,其實也是給父母一個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機會,我們應該感謝孩子,感謝他們用壞脾氣來修煉我們的耐心,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你對孩子的態度會向好的方面轉變,你對孩子會越來越有耐心。 孩子發脾氣愛耍賴,睿智父母這樣做 “算了,算了,不過,就只有今天,下不為例”。 “好了,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去就是”。 “好吧,好吧,這次爸爸帶你去玩,以后不許再這樣耍賴哦”。 你是否也是這樣的“好好父母”?“好好父母”的確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興。說一句“算了算了”“下不為例”,落得輕松,不必費很多口舌跟孩子講道理,也不必費盡心思讓他停止哭泣。 “暫時滿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著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總是這么想,可往往事與愿違。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孩子也就在這樣的“妥協”中放任自己,甚至變本加厲。 之前,網絡上有張照片很是火了一陣,在白宮舉行的逾越節晚宴上,一名與家人獲邀到白宮的女童當著總統奧巴馬的面大發脾氣,還賴在地上不肯起來,直到被大人抱走。照片上總統奧巴馬雙手攤開,表示“沒有辦法”。看的人莫不忍俊不禁,這個小女孩被打趣為不給總統“面子”,相當“任性”。可見,耍賴撒潑不分國界,而面對這種情況,連總統都束手無策。 針對孩子發脾氣耍賴的情況,試試下面這5招做法: 一,堅持原則,決不妥協 當孩子已經情緒崩潰了,父母能不能控制住自己就特別重要,通常在一開始都能耐住性子好說好勸,但隨著孩子的調子一聲比一聲高、一聲比一聲凄厲,怎么說都不聽,父母的好脾氣也就用光了。 尤其在公共場所更讓人難堪,有的父母很容易為了速戰速決、擺脫丟臉的處境而點燃情緒,像上面提到的胡可對小魚兒的做法,讓孩子自己哭一會,不要輕易對孩子妥協,如果孩子哭鬧父母馬上采取行動,會讓他覺得“使出這招我媽有反應了,管用啊!”進而會變本加厲,所以,父母要堅持住原則。 二,對孩子的耍賴行為適當的用“冷處理” 孩子發脾氣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從而實現自己的心愿。因此,父母可以視而不見,讓孩子鬧騰。當孩子鬧夠了,見父母還是不理睬自己,就會感到這樣哭鬧并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就能改掉自己任性的壞習慣。 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之前帶我女兒去上美術課時遇到一個媽媽,說孩子耍賴不肯獨立上課,每次讓他做什么都要給獎勵(買玩具或者好吃的),今天是提前買好了玩具才答應自己進教室。 許多父母會在育兒中采用獎賞的方式,比如“你聽話這樣做,媽媽一會兒給你買個玩具““你現在別哭啦,一會兒媽媽給你買巧克力”……但其實獎賞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是讓我們暫時獲得了對孩子的控制權,獎賞的方式會讓孩子誤以為耍賴就可以得到獎勵。 面對孩子的耍賴行為,父母可以將孩子的興趣從不合理的要求轉移到新的東西上,比如,孩子要求得到一樣玩具時,不妨對孩子說:“你想吃雪糕嗎?我們去買好吃的雪糕吧?”,這招對我們家女兒很管用,因為她喜歡吃冰激凌雪糕,當然這種冰糕方式偶爾適當用一次,畢竟吃太多對孩子身體會不利。 四,設立有魔力的積極暫停角 正面管教中有一種“暫停”的工具,叫“積極暫停”。 我們家就有一個“積極暫停角”,在聽過正面管教課程中提到的這個“工具”,跟我女兒一起布置了這個“積極暫停角”。 有一次女兒發脾氣時,我說:“我們每個人,有時候會難過,傷心,不開心,心情不好的時候,這很正常,但我們該怎么辦呢?我知道有這樣一個有魔力的地方,就在我們的家里,你想知道嗎?” 一聽到“魔力”這兩個字,我女兒的眼睛馬上亮了一下,非常有興趣地說:“我想知道,在哪里呢?” “你只要找到這個有魔力的地方,每當你生氣,傷心,或者難過,心情不好的時候,只要去這個有魔力的地方,自己和自己呆會兒,心情就會慢慢平靜下來,你的那些不好的心情就會消失了,等你從這個有魔力的地方出來后,就又恢復了平靜。我們可以在家里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地方,作為有魔力的地方,你可以自己裝扮這個地方,使它更漂亮更舒服,還可以給她取一個你自己喜歡的名字。我們來選擇一下好嗎?” 最后女兒選擇了公主帳篷,這個帳篷還是參加繪本館活動時送的,女兒認真想了一個名字“朵拉魔力屋”,她最喜歡看的動畫片就是愛探險的朵拉。 積極暫停角不是懲罰,是一個讓人能恢復平靜的地方,而且一定要告訴孩子,平靜之后還會回來,然后在大家都平靜的時候來解決問題更好,“感覺好了,會做得更好。” 五,巧用游戲化解孩子發脾氣 有一次在女兒情緒爆發時,我們有了如下對話: “我看到你的氣了,果然很生氣啊,你的氣恐怕有10層樓那么高呢!” 女兒聽到笑了,問:那這樣呢?(又大喊一聲)“啊——” “哦,這次更氣,到20層樓啦……30層啦……65層啦……100層啦!哎呀,那么高啦!要是倒下來怎么辦呀?" “(把聲音變小一點)這樣呢?……這樣呢?(喊聲慢慢降低。)” (我對生氣的評估隨之降低,最后降到了1層。) “我估計,你剛才的氣有100層那么高了。你要不要和我一起看看別的小朋友生氣能有多少層吧?(看繪本《生氣的亞瑟》和《菲菲生氣了》)。 女兒說:“亞瑟有500層那么高,菲菲有8721層,你看她都噴火了!好危險的……” “媽媽,我們再玩一次生氣到100層吧!” (這一次女兒的“氣”降到了0層) 游戲是化解沖突,增加親密關系的不二法典,像上面我們玩的這個就是“生氣測量計”的游戲,每個孩子都喜歡玩游戲,用游戲力的方式來化解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呢。 蒙臺梭利說過: “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但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理解他,他會和我們親近,愿意聽我們說話。 我們指責他,他會捂上耳朵,和我們疏遠。 我們懲罰他,他會心生怨恨,知錯不改。 我們給他機會彌補過失,他會重建自信,學會承擔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