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代開始,律詩形成,成為了詩歌創作的主流,同時也影響著古體詩的創作。這里探討唐詩的音樂美,其實討論的就是律詩的音樂美。律詩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和聲與協韻兩方面。 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篇》中說:“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边@兩句話講了什么是和聲,什么是協韻。 協韻 同聲相應協韻就是我們講的押韻。五、七言八句律詩,一共四個韻腳,在二四六八句末尾。律詩要求押平聲韻,所以在韻腳位置都要使用平聲字,而且要是同一韻部的。所以協韻就是“同聲相應”。 律詩協韻有兩種方式: (一)首句入韻。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第一句中的“秦”,第二句中的“津”,第四句中的“人”,第六句中的“鄰”,第八句中的“巾”,都是韻腳,同屬平水韻平聲十一真部。 (二)首句不入韻。如王績的《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首詩共四個韻腳:依、暉、歸、薇,屬于平水韻平聲五微部。而第一句最后一字為“望”,是仄聲字,很顯然不是同一韻部,不協韻。 和聲 異音相從和聲就是“異音相從”,所謂“異音相從”就是平仄相從,平仄相互搭配。律詩中的平仄搭配有三個規律: (一)一句當中,平仄相間。就是說一句詩中,平聲與仄聲要相互間隔開來。那么五言律詩是不是就是:平仄平仄平呢?當然不是!這里所說平仄相間,不是以字為單位,而是以節拍為單位。律詩中兩字為一節拍,所以五言律詩中正確的平仄相間是這樣子的:平平仄仄平。 這節拍到底是平聲拍,還是仄聲拍,由第二個字決定,所以有一句這樣的歌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當然這句歌訣說的是七言律詩的情況,五言律詩要減掉五和六。 按照平仄相間的原則,五言律詩有四種基本句式: (一)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二)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三)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四)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詩也有四種基本句式,其實就是分別在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前加一個節拍: (一)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三)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當然“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句歌訣說得并不嚴謹,因為律詩中還要避免出現三仄腳、三平調、犯孤平等聲病,尤其是三平調與犯孤平,是律詩創作當中的大忌。 (二)兩句之間,平仄相對。所謂相對就是相反。還是以五言律詩為例,如果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下句與其相對就是:平平仄仄平。 (三)兩聯之間,平仄相粘。律詩是八句四聯。所謂相粘就是下一聯的頭一句第一個節拍的平仄,要與上一聯的后一句第一個節拍一致。還是五言律詩的例子,如果首聯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頷聯要與它相粘,其平仄就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從軍行》 音樂美下來我們以楊炯的《從軍行》為例,看看唐代律詩的和聲、協韻是什么樣的,體會一下唐詩的音樂美。 在律詩中,首句的平仄會影響整首詩的平仄。如楊炯《從軍行》首句“烽火照西京”的平仄是:平仄仄平平,這是“仄起平收式”的句式,那么后邊詩句的平仄受此影響,有它們固定的平仄格式。其推導的規則就是我們上面講的和聲與協韻的規則,我把推導出來的平仄標注如下: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那么楊炯《從軍行》的實際平仄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對照著看一下: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我們會發現有幾處與我們推導的不一致,但它們是格律的。如“風多雜鼓聲”中的第三字,這里可平可仄;“寧為百夫長”中的三四字,平仄互調,這也是允許的變格,我們稱之為“鯉魚翻波”,正格為:平平平仄仄。 也許還有讀者疑惑,像“一”字,怎么給標成仄聲了,是不是標錯呢?這并沒有標錯,這是古代的入聲字。其實這首詩里像“雪”“百”都是入聲字。這是現代人學習古詩的一個難點。 以上就是關于唐詩和聲、協韻的相關知識。唐詩的音樂美就是通過它們得以體現,我們要體會這種美,就要多誦讀,多吟誦。關于吟誦,古代有專門的方法,現在葉嘉瑩先生正在大力推廣,可以找來相關的視頻觀看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