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能源,驅動工廠和火車的運轉,也可作為化工產品和藥品的原料,如此寶貴和巨量的煤是怎么樣形成的呢? 進化論者稱遠古的樹木死亡后,倒伏在沼澤里成為泥炭,隨著時間的流逝,更多的樹木倒在沼澤,泥炭不斷增加……累積數百萬年后原始森林和沼澤因地殼運動被掩埋,這些植物在地底下經過長期的高壓和高溫作用后就形成了煤,這就是煤形成的“沼澤模式”。 煤的形成在教科書里都是有定論的,還用懷疑嗎?然而,煤層的真實情況卻與沼澤模式矛盾: 1.今天觀察到死亡后的樹木在野外或沼澤中,都會由于動物啃咬、昆蟲的蛀蝕、真菌和細菌的分解作用,最多幾十年就會腐爛和分解。而在沼澤模式中,為何倒伏在沼澤的樹木經過萬年仍然能不被完全分解,甚至還能保存和累積上百萬年呢?煤的燃燒熱值很高,表明被掩埋植物內的大部分能量未被分解和利用,明顯它們死亡后并沒有經過漫長的“累積”時間。 2.在絕大部分煤礦中,煤層內或煤層下面均沒有找到古土壤(一般呈黃色的地層),也沒有植物根系的痕跡;即使偶爾在煤層中找到樹干,絕大部分樹干都沒有根。沒有土壤沒有根,樹木如何能夠生長呢?另外在植被地下常見的鉆洞生物都會留下的洞穴和地道,但在煤層下面的地層也沒有這些洞穴痕跡。事實明顯與沼澤模式不相符,合理的解釋是這些成煤的植物并不是在其生長的地方被掩埋。 3.在煤中發現的植物類型通常是生長在山地和排水良好的土壤環境中的植物(如:松柏類、杉類等),而并不是在沼澤環境中生長的喜濕和耐澇植物。 煤礦中發現的石松(lycopod)樹干化石,沒有根 4. 按照百度百科定義“煤是一種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積巖”,這類大型的煤炭沉積巖層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分布,它們面積巨大,平坦,形狀規整。 例如中國的“準格爾煤田”面積達1723平方公里,煤層厚度超過100米,煤儲量達267億噸。據第十一屆世界能源會議估計,全球煤儲量為13.6萬億噸。形成這些煤所需要的植物量至少是現今全球所有植物的總量的3倍!而沼澤地一般是面積小,高低不平,零星分布,與全球煤層的巨大的規模,廣闊的面積和平整的形態完全不相符,這顯然不是緩慢而平靜的沼澤模式能夠解釋的。 根據上面所述的事實,絕大部分的煤顯然不是經過漫長的時間在沼澤中累積而來的,成煤的植物也不是在生長地被掩埋。是什么力量可以把如此巨多的樹木折斷、聚集并迅速掩埋,而形成遍布全球各大洲的、在水下形成的大型煤炭沉積層呢? 這些煤床都指向一個全球性的洪水災難,巨大的水流將大量的樹木折斷,運輸并堆積在某處,再快速地用大量的砂石泥漿掩埋,厚厚地壓在一層一層的水下形成的沉積巖下,形成今天的煤。煤是挪亞洪水的一個明顯的證據,并見證了創世記的真實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