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人:小特工 老探員 主題:帶帶愛喝酒的老司機 小蒲姐逛微博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個話題——#喝完酒多久開車才不會是酒駕#。 (圖片來自:微博) 嗯,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難道第二天?前一天喝酒,第二天早上開車應該沒問題了吧?(認為隔一頓飯的注意了,交警蜀黍正在路上 可很快小蒲姐被現實啪啪打臉: (圖片來自:百度) 居然有這么多條新聞都說“隔夜酒”也能被查出來酒精含量超標…… 過了科目一的都知道,查出來飲酒駕車要暫扣六個月機動車駕駛證,并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醉酒駕車要吊銷機動車駕駛證、追究刑事責任、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考駕照那么不容易,才不能這么輕易失去!生命如此美好,且只有一次,對他人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 小特工and老探員,來吧,一起加入小蒲姐的道路安全計劃!交通法規記心中,人身安全在手中。 酒精在我們體內的代謝過程,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酒喝進肚子之后,有大概90%~98%被我們的胃腸道(胃、十二指腸、部分空腸)吸收,通過門靜脈進入血液循環。進入血液循環的酒精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醛,乙醛又被乙醛脫氫酶氧化,變成對人體無害的乙酸。 剩余的2%~10%酒精,會維持酒精的本來面目,從尿液和汗腺排出。 小特工and老探員也能通過酒精的代謝過程看出來,讓酒精變得無害,是肝臟里的兩個酶——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發揮了作用。 體內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的數量較多的人,分解酒精的速度就相對較快,這種人是能喝酒的社會人;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的數量較少的人,分解酒精的速度較慢,是一喝酒就面紅耳赤的“兩杯倒”。 可惜呀,身體里的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數量由基因決定,分解酒精的速度也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想從兩杯倒鍛煉成社會人,是不可能的…… 看到小蒲姐說酒量練不出來,可能有些小特工or老探員會覺得不成立:我之前不會喝酒,久經酒場后就有酒量啦! No no no!這練出來的不是酒量,而是大腦習慣酒精的能力。 血液酒精濃度在0.06%左右的時候,酒精會抑制大腦皮層,讓我們產生輕松、興奮、愉快的感覺。 可是,大腦會逐漸對酒精耐受,酒精的效力逐漸降低。以前血液酒精濃度達到0.06%就能讓人開心,現在可能要達到0.1%才能讓人輕松、興奮、愉快。 久經酒場后有了“酒量”,也只是說明大腦更適應酒精了,而肝臟分解酒精的能力還是沒有明顯變化啊。 可能每個人的具體酒量都不一樣,但成年人身體清除酒精的工作效率不會相差太多——每小時能清除7克酒精。按照這個工作效率計算,身體要清除一瓶500毫升的普通啤酒(酒精度為3.5%~4%)所含有的酒精,至少需要2個小時。 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發布的《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GB19522—2004)的規定: 飲酒駕車是指車輛駕駛人員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毫克,小于80毫克的駕駛行為;醉酒駕車是指車輛駕駛人員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毫克的駕駛行為。換算成血液酒精濃度,飲酒駕車的標準為0.02%~0.08%之間,醉酒駕車的標準為0.08%或以上。 成人平均血容量約為5000毫升。按這個標準計算,身體里的血液酒精濃度想要達到酒駕的水平,只要體內殘留1克酒精就夠了。 小蒲姐拿起草稿紙奮筆疾算,算了半小時 唉,喝酒第二天人是清醒了,可酒精還留在身體里。 為了保險起見,喝酒后的那兩天就還是別開車了。 雖然酒駕是以血液酒精含量為最終認定標準,可是交警在進行實際檢測的時候,是通過呼氣酒精含量來判定的。 有的食物or藥物雖然表面上看著和酒精一點關系沒有,但它們隱藏的酒精可能會被儀器捕捉到,“被酒駕”就很尷尬了。 1.荔枝、楊梅、葡萄、榴蓮…… 這些水果的含糖量比較高,儲存了一段時間后,微生物可能會利用這些水果中的糖分發酵,產生酒精。 2.蛋黃派、瑞士卷 很多包裝小面包、小蛋糕等零食里面都用了食用酒精作為加工原料,而國家標準對于這種酒精殘留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吃了這些零食,里面殘留的酒精也可能讓你“被酒駕”。 3.醪糟or酒釀 醪糟和酒釀的本質是一種低度的甜米酒,酒精含量約為1%~5%。 4.醉蝦、醉蟹 大部分醉蝦、醉蟹都離不開白酒、黃酒、葡萄酒。 5.藿香正氣水 1支藿香正氣水含有至少4毫升酒精,喝完一定不要開車。除了藿香正氣水外,十滴水、部分止咳糖漿也含有酒精,在吃藥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 酒精通過消化系統吸收到血液中大約需要20分鐘,口腔里的剩余酒精消散大概也需要20分鐘。吃完這些食物半小時后再開車,“被酒駕”的風險就沒有那么大了。 酒精對我們的身體有毒害作用,長期過量飲酒會損害肝臟,慢性酒精中毒可導致酒精性肝硬化,還可導致心肌病變、腦病變、造血功能障礙、胰腺炎、胃炎和潰瘍病……小特工and老探員一定要少喝!少喝!少喝!(重要的事情說3遍) 切記,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