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單元 工業 第二節 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 工業聯系 工業聯系是指在一個地區內,工廠之間、工廠內部的各個生產過程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不同的關系彼此聯系在一起。工業聯系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生產上的聯系:如投入-產出聯系; (2)空間上的聯系:公用基礎設施或廉價勞動力; (3)信息上的聯系:如計算機聯網——非物質聯系。 投入-產出聯系 空間上的聯系 工業集聚 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發生的近距離集聚現象,稱為工業集聚。 中國鞍山鋼鐵工業區 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原料和產品的運輸量都較大,集聚可以加強彼此間的信息交流和協作, 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 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生產上沒有聯系,但可以共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也可以利用集聚的規模優勢,擴大自身的影響。 工業地域 工業地域是指因工業聚集而形成的地域。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一類是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前者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廠自發集聚形成的;后者中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引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工業分散 工業分散是工廠企業之間及工業區之間相距趨遠的現象。 工業分散主要有兩種情況: 1.產品具有輕、薄、短、小、價格昂貴特點的電子元器件供應廠家,與電子裝配廠之間距離較遠形成分散; 2.產品結構復雜、零部件種類繁多的復雜產品的生產企業,產品較復雜、原料和零部件種類繁多的生產廠家間形成的分散,如汽車的全球化生產網絡。 工業分散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區位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如跨國公司的出現與發展就是工業分散的結果,它有利于減少市場上的交易費用,便于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 產業鏈 產業鏈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 產業鏈分為狹義產業鏈和廣義產業鏈。 狹義產業鏈是指從原材料一直到終端產品制造的各生產部門的完整鏈條,主要面向具體生產制造環節;廣義產業鏈則是在面向生產的狹義產業鏈基礎上盡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產業鏈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產業鏈進入到基礎產業環節和技術研發環節,向下游拓展則進入到市場拓展環節。 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 微笑曲線 微笑嘴型的一條曲線,兩端朝上,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 傳統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一般是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地域。 著名的傳統工業區有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俄羅斯的歐洲工業區、意大利西北部工業區等。 德國魯爾區工業分布 ![]() 新興工業區 新興工業區是20世紀50年代之后,在發達國家一些沒有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逐漸形成的靈活多變的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相對于傳統工業區而言,“新”有三方面的含義: (1)時間新,多是20世紀50年代(或之后)開始形成的; (2)地區新,一般形成于鄉村地區,且沒有傳統工業區的區位優勢,尤其表現在既不接近原料地,也不接近市場; (3)企業規模多以中小型為主。 新興工業區有兩種類型: (1)沒有傳統工業基礎而新發展起來的以傳統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如意大利的普拉托紡織工業區。該區的特點主要是通過專業分工和團結合作將眾多中小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 (2)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發展起來的新型工業區。如美國的“硅谷”、德國南部等,基本上沒有傳統工業,由于環境質量好,逐步發展成以微電子技術、宇航、生物工程為主的工業地域。 美國“硅谷” ![]() 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面向循環經濟的玉米深加工產業 循環經濟強調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 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是指既可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并保護環境的實用生產方法和措施,其實質是一種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類生產活動的規劃和管理,將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或消滅于生產過程之中。 清潔生產的定義包含了兩個全過程控制:生產全過程和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全過程。對生產過程而言,清潔生產包括節約原材料與能源,盡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生產過程中就減少它們的數量和毒性;對產品而言,則是從原材料獲取到產品最終處置過程中,盡可能將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到最低。 ![]() |
|
來自: yg760 > 《北斗地理概念教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