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腫瘤醫院的會議室里,一下子聚集了13名笑容滿面的腸癌患者。這13位患者都是10年前,在腫瘤專家陳大夫的手術下得以存活的。他們這次相聚就是專門來感謝即將退休的陳大夫——一位腫瘤救命專家。 有位65歲的大媽激動地哭了出來,是陳大夫精湛的手術使她活到了現在。陳大夫一直奮戰在腫瘤一線,從醫50余年,獨創了直腸并陰道后壁切除和重建術、陳氏結腸肛管吻合術等新術式,給腸癌患者帶來了福音。 隨著陳大夫的到場,現場氣氛達到了一個小高潮。陳大夫除了祝福,還帶來了中國腸癌的現狀,引發了大家的積極討論。 一、年輕化的腸癌 根據中國2018年癌癥報告來看,腸癌的發病率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在男性惡性腫瘤中排名第四,在女性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三。中國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是48.3歲,其年輕化趨勢,十分明顯。 在2019年世界胃腸道癌大會上,以色列的醫學博士強調,最近的數據顯示年輕人的胃腸道癌癥發病率有所增加,其原因可能與三點有關。 1.肥胖 生活好了,大家吃得也好了。有研究發現,早年肥胖與結直腸癌風險之間存在關聯,并且這種關聯在女性中更明顯。 2.濫用抗生素 研究顯示,抗生素的使用,尤其是在成年后的早、中期中抗生素的長程使用,會增加早發性結直腸癌的風險,這可能是因為抗生素能改變胃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目前,國內抗生素的使用已經受到了嚴格控制。 3.表觀遺傳變化 含糖飲料與甜食的攝入、環境污染、久坐等都可導致表觀遺傳學的變化,而這種變化與結直腸癌的發生相關。 聽了陳大夫的分享,大家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也向陳大夫提出了問題。 大家在相互交流時發現有5個人是從便血開始重視,并到醫院檢查確診的。 二、便血 便血的癥狀多數表現為持續性、慢性帶黏液血便,和糞便混合在一起。 腸壁薄、腸腔內容物多處于半流質狀,而血與半流糞便混合在一起,在腸道逗留的時間稍長,就會表現出暗紅色的血便。80%的直腸癌患者都伴有便血的癥狀。所以便血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 三、息肉 陳大夫說,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造成重大危害,腸息肉一般分為2種。 1.炎癥性息肉 相對安全些,有時很小的炎性息肉會自行消失,或針對炎癥治療后會消失。但炎性息肉長期受炎癥刺激,也有發展成腺瘤的可能。 2.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藥物也難以將其消除。如果不及時處理,可慢慢長大,發生癌變的風險較高。這種息肉往往又容易在結腸中滋生,所以一定要重視。 有研究顯示,80%的腸癌患者都是由于早期對結腸息肉沒有重視,而最終演變成了結腸癌,這種演變過程一般為5-10年。 四、息肉切除 1.小于3cm的息肉 在做腸鏡的同時可以切除,這也是做腸鏡的一個優勢。息肉小,創傷小,恢復快,無需過度擔心。 2.大于3cm的息肉 懷疑有惡變的可能,可做腸段切除手術,當然對于多發息肉也可做此手術。 切除后要按照醫生規定的時間復查,不要忽視。息肉切除,術后1年內隨訪腸鏡,如有異常,1年內復查;如未見息肉,3年內復查;然后5年1次。如果有癌變的潛質,應積極處理,這樣才能扼制腸癌的發生。 五、四個共同點 在交流完專業知識后,陳大夫語重心長地說,我最希望的還是大家把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保持下去,這樣才能規避胃腸道癌癥的風險。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改正后的生活方式,還是道出了四個共同點! 1.多運動,保持正常體重 2.多吃蔬菜水果,適當補充粗糧 3.低鹽飲食,少吃油炸、燒烤類食物 4.規律作息,堅決不熬夜 最后,陳大夫科普了一下腸癌的三級預防,雖然簡單,卻值得銘記。 六、腸癌的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病因預防,旨在改變生活方式; 二級預防:重在篩查、普查、早期診斷及癌前病變的早期治療; 三級預防:臨床治療,注重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進行規范的多學科綜合治療。 |
|
來自: 江流c16r9ok5hs > 《直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