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們現有的教育重視知識灌輸,輕思維。 3. 數學能力好不完全代表邏輯思維能力好。邏輯思維能力比數理邏輯能力的范疇更廣。 4. 孩子天生就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家長的保護和引導。 5.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具體方法請看第五部分。 ?????? 如今,人人都可以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但是很多觀點看似有道理,卻經不起推敲。比如,下面這些話,是不是都特別眼熟。 一位女司機錯把油門當作剎車,撞上了一課樹。女人果然不適合開車。(個體案例,并不代表全部是這樣。) 兒子這次考試又沒到前十名!一定是他不用功。(成績不好不一定是不用功,可能還有其他原因。表面上的原因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原因。) 這個女孩年紀輕輕竟然坐在博愛座上不讓給老人,一定是道德品質有問題。(表面上的事實,不一定就是事實。) 這篇文章大家轉起來,不轉不是中國人。(道德綁架。不轉發文章不代表不愛國,兩者之間沒有邏輯關系。) 你是不是也會在不經意間陷入這樣的思維陷阱?把一些看似有道理的話認為是正確的,從而干擾了你的想法和決定。其實這些觀點的背后是邏輯思考力的缺乏。 01 ?? 邏輯思維為什么重要? 在美國,有一個天才兒童計劃,選拔一批“天才”兒童進入天才班。這個計劃是為了保證每個人接受平等教育機會的同時,也為精英成長提供合適的土壤。 美國所謂的天才和精英是怎樣的標準呢?進入天才班的兒童首先要通過一個叫做COGAT全稱是Cognitive Abilities Test,認知能力測試。題型大概分為三個部分: ① 語言部分 比如這樣的題目: (1) 題目是:陽光、沙灘、椰樹 選項有:a. 蠟筆小新 b.泳裝美女 c.南瓜 (2) 題目是:蘋果、香蕉、西瓜 選項有:a.蔬菜 b.水果 c.三明治 可以看出,語言部分并不是考察語言的流利度,而是關注語言詞匯的邏輯關聯性。 ② 數理部分 數理部分主要考查加減法和數字規律的數列。比如下面這樣的題。 (1) 題目:6,12,18,24 選項:25,30,35,40,45 (2) 給出五串數字,選出第六個。 ③ 圖形分析 (1) 看看下面五個圖形,猜猜中間的是哪一個? (2) 觀察給出的三個圖形的共同點,然后在四個選項中選出相關的那個出來。 跟我們平常所做的智力測試題目也很相像。這道題目也是考察觀察總結規律的能力。 所以,無論是從語言、數字、還是圖形的角度,COGAT其實就是考核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上不上天才班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因為在我看來,每個孩子可能在不同的領域有自身的長處,都有可能成為天才。但是通過這個天才兒童項目可以看出,在美國的教育系統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項,它與孩子未來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潛力密不可分。 我們通常認為邏輯維能力會直接影響數學成績,或者理科成績。實際上,文科類的科目,語文、歷史、地理中,文字表達的流暢、地理經緯的變化、歷史紀元的轉換、哲學思考的嚴密……這一切都無不都需要邏輯思維的支撐。 2018年牛津大學入學考試出了一道這樣的考題:“你愿意當吸血鬼還是僵尸?” 此題讓見多不怪的英國人也大跌眼鏡。吸血鬼和僵尸本是西方來自民間傳說和電影中的角色,如今出現在知名學府的考題中,也可以窺見未來考題可能朝著形式上更加出其不意、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 如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呢? 跳出考題看邏輯:如果只強調其中一個選項的優點,不免會掉入以偏概全的陷阱,一味批評另一選項的缺點,則顯得思想不免有些極端。全面辯證的回答,方能做到有理有據、揚長避短。 看似無厘頭的考題,究竟是在考什么呢? 與其說在考察學生的知識儲備、社會見聞、角色解讀,不如說是在綜合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能夠對問題進行全面和辯證的分析、解讀,對腦海中存儲的信息進行篩選甄別,能夠合理有邏輯的在腦海中整理出答案,并且組織好語言歸納總結到紙面上或者清晰的表達出來。這些都需要邏輯思維能力的支撐。 當下次命題條件變化,比如變成了“如果讓你選擇做美國總統還是英國首相”,也能夠融匯貫通、舉一反三,才是真正有邏輯思維的能力。 當走出校園,走向工作崗位,具有邏輯思維能力的人也會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電影《教父》這部,里面有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通過對事物的邏輯思考和分析,來判斷和預測可能的結果和發展路徑,從而快速的想到應對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成為在群體中脫穎而出的人。 02 ?? 我們教育系統和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如此重要,但是在我們的教育系統中并沒有這樣一門課。傳統教育方式重知識輕思維,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最大量的知識存儲到學生的腦海中。 注重知識記憶而不是思考的課堂氛圍,對于擅長記憶的孩子,又特別愿意配合老師的孩子,學業初期可能更有優勢。 想到我小時候的學習經歷,小學初中成績都還不錯,但是到了高中,文理分科之前遇到更高難度的數理化就蒙掉了。現在分析看來,因為邏輯思考能力這樣的底層能力沒有搭建好,即便非常努力,但是在脫離了以記憶為基礎的學科上,就會非常吃力。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開始特別注重邏輯思維的提升了。(成人邏輯思維書單推薦在文末) 在如今互聯網時代,海量的知識其實是可以唾手可得。你可以回想一下上學時代所學的那些知識,究竟有多少是你現在還記得的,有多少是現在還用得上的呢? 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勞厄曾說過:“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已經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 如果沒有基本的邏輯思維,即便是死記硬背,其實也無法達到好的記憶效果,所有的知識就像一串串冗長的信息,我們的記憶必定負擔繁重。 怎樣才能更好的記憶?最完美的記憶方法是把現象按照一定的規律編碼記憶。這種編碼記憶的方式就是邏輯思維,它可以彌補記憶力的不足。 所以,知識的輸入和輸出都需要邏輯思考力。美國物理學家蘭姆說:你可以從別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須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鑄成你思想的砂型。也就是只有經過思考的東西才會真正被吸收,繼而才能保證高效輸出。 知識的輸入和輸出過程就好比一棵樹的成長發育過程。邏輯思維就像大樹的根基,知識就像書的養料。只有大樹的根基堅固又深入,才能獲得更充分的養料,才能源源不斷的順著根基和樹干傳輸,最終成長得枝繁葉茂。如果根基不深,或者發生了斷裂,那么養料也無法順利到達。 知識并非不重要。只重視知識,忽視思維,才是問題之所在。 03 ?? 數學好等同于邏輯好? 有人說,我的孩子從小數學就好,是不是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就很好呢? 其實這個問題也要辯證的去看:一方面邏輯思維能力好的孩子,的確會在數學上表現比較突出。但是數學好,并不一定代表邏輯思維能力就好,因為數學思維和邏輯思維并不等同。邏輯思維并不只存在于數學之中,它的范疇更廣。 舉個例子,有些孩子可能數學成績很好,但是語文寫作邏輯表達上可能比較混亂。到了歷史課堂上,對于歷史事件的分析可能也一頭霧水。在數學上的數理能力并沒有很好的遷移到各個學科上去。 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邏輯思維的定義: 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 數理邏輯是邏輯思維的一個分支。在《形式邏輯學》中,邏輯思維被分為三大模塊:概念(定義)、命題(判斷)、推論(推理)。 一般的數學訓練只涉及到了推理的訓練。也就是用使用已知條件和公式,去推理和解決問題。而對于概念、命題的教育則變成了更簡單的死記硬背。從教學效率的角度講,這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教學方式沒有涉及高級邏輯思維的培養。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理科學生盡管很會解題,但是在處理工作中實際問題的時候就容易混亂,或者處理問題的方式很死板不會變通。 04 ?? 人類天生就有邏輯思維嗎? 邏輯思維能力是天生的嗎? 麻省理工學院認知學家,勞拉·舒爾茨教授曾經做過一組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人類從嬰幼兒時期就有邏輯思維能力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開下面的視頻看一下。 勞拉教授認為,嬰兒在出生后的第二年,會利用少量統計學數據,決定如何從兩種不同的基本策略中做出選擇,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并采取求助或者繼續探索的方法。這和科學家做實驗探尋真知的思考過程一樣呢。在嬰兒腦中也有如同科學家般的邏輯算法,并且是與生俱來的。 我女兒兩歲時曾問過我一個問題:媽媽,我是不是你生的?我說是的,她又問我,我是女孩嗎?我說是的。然后她沉思半晌說:你是女的生了女孩,那爸爸一定能生個男孩啦! 我挺高興的,這個結論雖然不正確,但是能看出她開始有推理能力了。她根據現實和已知條件進行推理,這也是邏輯思考能力的雛形。 孩子與生俱來就會具備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需要家長的保護,另一方面也要合理的引導和在孩子日常互動中提升。 05 ?? 邏輯思維能力應該如何培養? 如何保護孩子與生俱來的邏輯思考力,并且更好的幫助他們發展這種能力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我們先要認清思維發展的三階段: 人的邏輯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由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依次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 ① 0-3歲動作思維階段 不到三歲的孩子以動作思維為主,思維在動作中進行。孩子最初的動作往往是雜亂無章、漫無目的的,以后在不斷的操作過程中了解了動作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允許孩子的動作探索 在孩子1-2歲期間,父母都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孩子經常會故意把吃飯的勺子扔到地上,然后他會伸頭觀察會發生什么:勺子可能翻滾幾下;會發出響聲;父母可能會呵斥和生氣。 他發現了這個世界的一些規律,然后變得異常興奮,不斷的往地上扔勺子驗證之前的推論。然后他的邏輯思想也在不斷發展中:原來扔勺子這樣的動作會發生這樣的結果呀。 孩子通過這種探索和發現的動作,來探尋因果邏輯的奧秘。天然的好奇心驅使著他們去“探險”:打開這個開關會怎么樣?這個水倒出來是什么效果?我去捏一捏媽媽的口紅是怎樣的觸感?它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孩子的邏輯思考的積累就在這些看似無意義,甚至調皮搗蛋的行為中建立起來了。他們雖然不會表達,但是已經明白這其中的聯系。 “我最好別碰熱水,它會燙到我。”再到大一些開始明白“我不穿衣服,可能會打噴嚏,可能會感冒,媽媽就可能帶我去醫院。”這樣更復雜一些的邏輯推理。 所以,在兒童早期允許孩子在安全范圍內自我探索和發現,其實是幫協助他們發展邏輯和思考能力的第一步。 允許孩子在安全范圍內自由探索,其實就是在幫助他們建立邏輯思維。 有邏輯的語言表達 這一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迅速發展,思維方式也會從運動思維向形象思維過渡,最重要的思維工具就是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思維的結果。語言表達的邏輯性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0-3歲的孩子更多的是模仿成人的表達方式。在我女兒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我跟她講話的時會注意有邏輯的表達。 比如:“你想吃這塊餅干是嗎?我們先把包裝紙撕開,你聽有嘩啦嘩啦的聲音。然后,我們把手伸進去,把餅干袋里面的餅干掏出來,然后放進嘴巴里,是不是有餅干渣掉到了地上?最后,我們吃完是不是要一起打掃一下。” 這種對話方式聽起來啰嗦又細碎,但是可以很好的引導嬰兒期孩子觀察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和邏輯。 “首先……然后……最后……”“因為……所以……”“如果……就會……”這樣的連接詞,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有邏輯的表達。 ![]() 后來等她一歲多開始講話的時候,我發現她也可以很順暢有條理的表達。偶爾表達不清,邏輯混亂的時候,我會再用更有邏輯的語言重復梳理一遍,問她:是不是這個意思呢? 這種對話的邏輯性并不只是針對0-3歲的幼兒,對于大點的孩子同樣也是適用的,比如和大孩子探討時事問題、探討對學校某一項規章制度的看法。有邏輯的對話過程,其實就是在訓練有邏輯的思考過程。 ② 3-6歲 具體形象思維階段 三到六歲的孩子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能夠通過具體事物的形象,開始對事物有認知能力,但是還不具備抽象思維能力。這一階段孩子邏輯思維的培養主要是依賴感官接觸到的具體事物,總結其普遍特點。 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品,通過各種玩游戲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數理思維 我們之前發過的一篇文章中詳細介紹了數理思維的培養。《建立比語感更重要的思維感》 理解分類、對比 引導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東西進行歸類,可根據物體的顏色、形狀、用途等不同的標準來分類。 家長可通過建模策略培養孩子的分類能力。3歲的孩子就可以理解、模仿他們看到的分類策略。 有時候我會跟我女兒玩一些分類游戲。在她面前擺放了一些玩具,其中一些玩具能發出聲音,另一些不能。我撿起每一個玩具,搖動并聽聲,然后放在適當的組,這個過程就是在幫助孩子了解分類規則。一邊示范告訴孩子分類規則,比簡單地直接告訴她如何分類效果更好。 ![]() 同時,也可以讓孩子自己來分類,并且表述是按照什么屬性來分類的。 注意引導孩子尋找歸類的標準,即事物的相同點可以使得孩子發展歸納推理能力。這樣也能夠使孩子注意觀察事物的細節,增強孩子的觀察能力。 概括歸納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處理新對象或情況。 我女兒很怕狗,每次我們在小區散步,我會讓她仔細觀察狗的行為特征,并且對狗進行分類:擺尾搖擺和放松狀態的狗是最友好的,但遇到正在叫、耳朵向后別、露著牙齒的狗需要躲遠點。 后來每次出門,我女兒都會認真觀察每一條狗,利用這些信息對狗的行為分類,以此來判定這條狗是對她是否有威脅,然后她會告訴我“:媽媽這個狗在搖尾巴,它應該不會咬我;這個狗在叫,我們離它遠點。“ 了解順序的概念 順序練習有助于培養孩子今后的閱讀能力,這也是訓練孩子邏輯思維的重要途徑。這些順序可以是從大到小,可以是從硬到軟、從甜到淡,同樣也可以反過來排序。比如把積木、玩具從大到小排列。 認識大群體和小群體 教給孩子一些有關群體的名稱,例如家具、運動、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個群體都有一定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應讓孩子了解,大群體包含了許多小群體,小群體組合成了大群體。比如:食品-水果-蘋果。 ![]() ③ 6歲以后才進入抽象思維階段 孩子在經歷了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積累和鋪墊之后,到了6歲左右進入抽象思維階段。 6歲左右正是要上小學的年紀,要開始接觸書面語言、數字、符號,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無形的、抽象的。很多孩子不適應小學的學習也是因為思維仍然處在形象化思維階段,沒有很好的過渡到符號化語言的抽象思維。 幫助孩子在生活中把具象的東西和抽象的符號連接起來。比如,出門我會給女兒解釋各種指示牌的意義,指示左拐右拐的牌子,指示禁止通行的牌子,分別代表什么意義,拉近抽象的符號和實際生活的關系。 還可以做一些數字和個數的一一對應的練習。把符號語言的數字和實際生活中的個數對應起來,幫助孩子理解數字的意義。 提供給孩子一些邏輯思考的思路和工具,比如類比、假設、推理、判斷。 有一次我給女兒讀繪本《三只小豬》,在讀到:大灰狼在外面說,把門打開讓我進去。我問女兒,如果小豬把門打開會怎么樣呢?她想了一下回答說:大灰狼會把它吃掉。這里就是在用假設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推理判斷。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也養成了運用這些邏輯工具的習慣了。有一次我和女兒在讀《大腳丫學芭蕾》,她開始主動假設發問題:媽媽,如果她的腳丫小會怎么樣呢?——買鞋子是不是就容易多啦! 作為家長,即便不懂得如何給孩子面面俱到的做邏輯啟蒙,但至少做到:關注孩子的邏輯思考狀態,鼓勵他的邏輯思考的過程。 ![]() 就比如上面提到的我女兒推理出“爸爸會生個男孩”這個例子。注意到孩子有邏輯思考,遠遠比即時糾正孩子“男人不會生孩子”這個結論更加重要。鼓勵和肯定她的推理過程,之后再告訴,或者引導她自己去發現“男人不會生孩子”這個信息點。等她知道了也會自動納入自己的信息庫,再做出推理的時候會自動更正。隨著孩子信息量的增加,他們做出的推理和判斷也會更加準確。 ![]() 文章寫到最后,最大的感觸還是“育兒即育已”。我們想要孩子具有某種能力和品質,自己首先要對它有一定的認知和覺察。 有句話說的好:最好的養育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管最后我們是60分父母還是80分父母,我們是否知識淵博、博古通今,父母保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狀態,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影響。 |
|
來自: 昵稱32229807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