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度發達的漢口鎮一直受較為落后的漢陽縣管轄,二者中間隔著漢江,遇事交流不便,等事情報到漢陽縣再上報武昌府時,黃花菜都涼了。 NO.125 鐵騎如風/文 強強聯合 — ![]() 畫/捕風者 圖/地緣谷 凡是熟悉一點武漢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大武漢是又武昌、漢口和漢陽三個地方組成的。倘若你還來過武漢的話,更會對武漢的面積之寬廣、人潮之擁擠有深刻的體會(除非你來自地更大,人更多的城市)。而且全城都在搞基建,修交通,真正是應了那句“武漢,每天不一樣”的宣傳標語。 ![]() 然而,你又是否真正了解武漢三鎮為什么會并立,又是怎樣合一的呢? 為何會有三鎮并立之格局?與上海、南京、重慶這種城區主體都在江南或江北一側的城市不同,武漢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的武昌地區和江北的漢陽與漢口地區隔江相峙,城市并立。南北天塹寬,龜蛇(龜山和蛇山)鎖大江,便是對江城壯美景色的精確描述。 ![]() 首先來說武昌。武昌城市的最早建制源自西漢時期的沙羨縣。三國時期吳王孫權于公元221年在今鄂州境內筑城,以“以武而昌”之意定名武昌,而在當時的鄂州(今武昌境內)設置夏口城(后又叫江夏),這才是后來的武昌城之設置,相當于與今鄂州交換了位置。 ![]() 武昌地區叫鄂州叫了一千多年,直到元朝統一中國后,元成宗于1301年將鄂州路正式改為武昌路,武昌城既管轄著武昌路,又是湖廣行省的行政中心,應該說從這時起,武漢的江南地區才正式有了武昌之名。 ![]() 在明代,武昌路改為武昌府,因其同為總督衙門和省級三司衙門所在地,又是府級(相當于市)和縣級官署所在處,又有了“湖廣會城”之名。到清代,湖北基本沿襲了武昌城的省府設置,依舊是湖廣地區的行政中心。這便是“武昌鎮”之由來。 明代漢江攬勝圖 ﹀ ![]() 而要說江南與江北的對立,就是從漢陽開始的。“漢陽”在古文中的意思是“漢水以北”的意思,但是當時漢陽的范圍比現在廣多了,包括了如今漢江以北的漢口地區。其城建最早可以上溯到商代的盤龍城。 東漢時期,光武帝于公元25年開始在今漢陽地區設置沌陽縣。到了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沌陽縣正式改名為漢陽縣,并在之后的唐武德年間被正式確立下來,與長江對岸的鄂州(今武昌)隔江相望,于是形成了江南江北雙城并立的格局。 雙城并立 ﹀ ![]() 漢陽縣在元代上升為漢陽府。在明代時短暫地歸屬于武昌府管轄,之后又復設漢陽府,管轄包括漢陽縣在內的廣大江北地區,到清代也基本沒做什么改動,延續了南北并立之格局。 與武昌和漢陽相比,漢口的歷史實在不長。漢口古名夏口,曾長期是漢陽縣和漢陽府的轄地,直到明成化年間發生了漢水改道事件,從原來的龜山南邊改為從龜山北邊注入長江,從而在入江的河口處形成了一塊低洼的荒地。 ![]() 源自陜西的漢江水帶著陜西商人來江夏地區經商,這些商人開始管這塊漢水的入江口處叫“漢口”。久而久之,這個約定俗成的名字成為了這塊大地的正式名稱,距今不過500余年。 ![]() 漢口的真正興盛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由于武漢地區水陸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謂,常年有大批的外地商人與來客搭乘航船來此,并更多地選擇在兩江匯集的漢口地區聚集,這就逐漸把漢口營造成了一個新興的物流繁盛的工商市鎮,以至于后來成為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和江西景德鎮齊名的全國四大名鎮。漢口的發展度與名氣將武昌和漢陽甩在了后邊,真正是后來者居上。 九省通衢 ﹀ ![]() 所以我們可以說,到了清代時期,武漢三鎮并立的格局至少在經濟和文化上正式形成了。武昌是政治和文化中心,漢口是經濟貿易與航運中心,現在的武漢市政府雖然設在漢口,但湖北省政府仍在武昌,和那時區別不是很大。 ![]() 張之洞對三鎮統一管轄的初嘗試認識張之洞的朋友都知道,張之洞在武昌任湖廣總督,大力推行洋務運動,將武漢建設成為了舊中國當時少有的幾個近代化城市。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那時就已經嘗試著將武漢三鎮進行統一管轄的布局了。 張之洞 ﹀ ![]() 雖然清代時已形成了武漢三鎮并立的格局,但當時的漢口鎮在行政上還是屬于漢陽府管轄。張之洞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上書朝廷,在《漢口請設專官折》中指出:“乃漢陽縣與漢口中隔漢水,遇有要事,奔馳不遑。”因而提出了自己“陽夏分治”的主張,將漢水以北的漢口鎮從漢陽縣的管轄中分離出來,單獨設置一個“夏口廳”,管轄漢水以北的廣大地區,至此開啟了武漢三鎮在縣級行政上的獨立狀態。在湖北省的層面說,漢口和漢陽是要受省會武昌府管轄的。 ![]() 張之洞這樣做看似是加劇了三鎮的對立,其實是出于對三鎮統一管轄的需要。張之洞主政之前的武漢地區,行政管理已經是弊病叢生。高度發達的漢口鎮一直受較為落后的漢陽縣管轄,二者中間隔著漢江,遇事交流不便,等事情報到漢陽縣再上報武昌府時,黃花菜都涼了。 漢江流入長江 ﹀ ![]() 且職官設置復雜,漢陽和漢口的官署出現混亂和政出多門的現象。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被迫在漢口開埠通商,英法等西方列強都到漢口來開拓租界,力圖分一杯羹,從而在漢口產生了許多外貿和外交問題。 漢口法租界 ﹀ ![]() 為統一武漢三鎮的政令施行,健全城市管理機制,便于商貿往來,航運交通和鐵路修建,以及和洋人打交道的考慮,張之洞采取了這種名為三鎮分治,實為統一管轄的建置改革,且在其折中第一次講“武漢”二字并稱。 新設的夏口廳直接受轄于武昌的湖北省行政中心,且管轄范圍比原來大了近900倍,這無疑大大擴展了漢口的發展空間,畢竟漢口作為依賴航運的河港地帶,十分需要廣闊的腹地作為支撐。 漢口河港 ﹀ ![]() 正是因為確立了漢口與漢陽和武昌的分治,解決了原來行政建制的問題,激發了漢口發展的活力,才為后來的三鎮合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東方芝加哥”從此名滿西方。 “東方芝加哥” ﹀ ![]() “武漢”之得名:國民政府的京兆區張之洞離任湖廣總督才幾年時間,辛亥革命的槍聲就在武昌城中響起了。湖北新軍攻克了武漢三鎮后,以黎元洪為鄂軍都督府都督,1912年,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對武漢三鎮進行了改組,將漢陽府改為漢陽縣,將夏口廳改為夏口縣,之后又仿照唐代的行政區劃,將武漢三鎮劃歸江漢道。 ![]() 到了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發起北伐戰爭,勢如破竹般得在年底就攻下了武漢三鎮。11月,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決定將首都從廣州遷到武漢。這時國民政府做出了一個特別的決定:將武昌縣改成武昌市,將漢陽縣和夏口縣合為漢口市。 北伐 ﹀ ![]() 可能有朋友會問了:這不是又把漢陽和漢口合并了嗎?這不是在開歷史倒車,而是國民政府準備做一個劃時代的決定。待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齊聚漢口后,臨時聯席會議下令將漢口、武昌、漢陽設為“京兆區”,正式定名為武漢,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 這很明顯是一個試圖統一華夏的革命政權,出于適應全國的革命形勢與管轄全國各地的目的,有意地將武漢三鎮統合成名副其實的中華首都。 武漢國民政府 ﹀ ![]() 其實早在明代萬歷年間的《漢陽府志校注》中就已提到過“武漢”二字,但那只是古文中將兩地并稱的習慣用法而已,沒有特別的含義。而國民政府正式定名武漢,卻是真正地將三個城市合并在一個大的武漢市內統一管轄,與過去的所有做法都截然不同。哪怕今后三鎮再分治,武漢也仍會是一個雷打不動的約定俗成的名稱。 明代武漢三鎮 ﹀ ![]() 只可惜中華民國不是太平治世,先后爆發了武漢國民政府的反革命事變與“寧漢合流”,武漢由原來的全國革命中心變為國民黨反動派的集中營。其城建也多次變化,比如在20世紀30年代,漢口作為湖北省特別市又被單獨劃出,日占時期還成立過“偽武漢特別市政府”。 汪偽政府成立 ﹀ ![]() 1945年抗戰勝利后,新建立的武昌市甚至管轄起漢陽縣來,與漢口市隔江相望。這雖然是出于當時市政管理的考慮,但現在的我們看來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你到底要誰管誰啊? 經過這么一番折騰,加上國民黨后期的嚴重腐敗與金融失控,武漢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損害,“東方芝加哥”的名聲也越來越黯淡了。 戰后武漢 ﹀ ![]() 塵埃落定:武漢定了,而且大了經歷過一系列的分分合合, 1949年5月16日,人民解放軍解放武漢三鎮。中央人民政府決定繼續走三鎮合轄的路子,先在武漢成立中共中央華中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華中軍區,同年將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合并為武漢市,受中央直轄,從此再沒分開過。 ![]() 1950年,武漢改由駐漢口的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最終在1954年才被定為湖北省的省會城市,結束了其直轄市的高光時刻。 ![]() 1959年的武漢管轄面積之大足夠讓你吃驚。除了老的武漢三鎮之外,它連帶著管了今孝感市的孝感、應山、大悟、應城、云夢等縣和今咸寧市的咸寧、通山、嘉魚等總計16個縣,是真正的巨無霸城市,可以說現在的武漢大城市圈計劃就有一種恢復曾經“輝煌”的味道。 ![]() 不過這么多的縣很快就被拆分到孝感專區和咸寧以及黃岡地區去了,當時的“地區”和“專區”級別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不過管轄范圍一般要遠大于現在的市。拆分后的武漢市面積又比現在的武漢要小得多的,可以說是“一夜瘦到解放前”。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江漢路 ﹀ ![]() 終于,改革開放后的1983年,武漢市迎來了兩位新加盟的朋友:來自孝感的黃陂縣和來自黃岡的新洲縣,并在后來廢縣設區。1984年在漢陽紗帽地區設置漢南區,作為武漢市的南大門存在。 ![]() 至此為止,武漢城市建置的格局才算是塵埃落定。實踐證明,武漢三鎮合體不但是大勢所趨,也是大拓寬武漢進步空間與道路,最大限度整合三鎮傳統與現代發展優勢的必由之路。 在2019年的城市排名上,除了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外,它已被列為新一線城市。地緣谷 新一線城市分布 ﹀ ![]() 參考資料 武漢通史 · 中華民國卷 . 涂文學 圖說武漢城市史 . 涂文學,劉慶平 武漢現代化進程研究 . 馮天瑜,陳鋒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 郭紅,靳潤成 “大武漢”之崛起——論武漢建市的歷史緣由與現代價值. 周德鈞,冉小蒙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