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界有句話,叫做“千生萬旦一凈難”。意思是說,在京劇舞臺上,生行和旦行都很容易培養(yǎng),好的演員也容易遇見,但是凈行卻很難培養(yǎng)出來,好的凈角也不常見。其原因在于凈行的難度大,對嗓子條件,身段扮相要求都很高,而且嗓音訓(xùn)練起來也很難。 凈行,又叫大花臉,有一首《說唱臉譜》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里面就是描繪了各式各樣花臉角色的人物。凈行在最早時,多為配角出現(xiàn),飾演各色的人物,或忠或奸,或善或惡,或皇親國戚,或綠林好漢。 在最早的時候,凈行細(xì)分很多,根據(jù)人物會分為文凈、武凈、正凈、副凈等等等等說法。隨著行當(dāng)?shù)南到y(tǒng)化,現(xiàn)在對凈行進(jìn)行區(qū)分的就是架子花臉和銅錘花臉,這兩種說法。架子花臉是以舞臺表現(xiàn)為主,側(cè)重做、打二工、而銅錘則多是表演唱,側(cè)重唱、念二工。 在京劇舞臺上,花臉行當(dāng)一直沒有生行、旦行那樣火爆,比較成系統(tǒng)的就是有金(少山)派、侯(喜瑞)派、郝(壽臣)派、裘(盛榮)派、袁(世海)派。前三派形成較早,后面兩個較晚。在一些正戲骨子戲中,凈行多是配角,隨著這些流派的逐漸形成,凈行也出現(xiàn)了自己的本行戲,像《鍘美案》、《刺王僚》、《鎖五龍》等等。 在新中國成立后,花臉流派逐漸演化成如今的“十凈九裘”的局面,如今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花臉,多為裘派花臉,其他流派的花臉均已式微。要是從表演上看,裘派更重銅錘,袁派更重架子。而隨著一大批“銅錘架子”兩門抱的演員出現(xiàn),如今的凈行演員上,幾乎是看不出銅錘和架子的區(qū)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