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一種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的健康。我們知道,身體濕氣的生成分為內濕和外濕,外濕容易理解,主要是受外界環境濕度的影響,如多雨季節、潮濕環境等。但是,更為常見、且起決定因素的是內濕,即身體脾虛、運化無力導致的濕氣過盛。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既是運化五谷食物的地方,也是身體的運濕之所。脾氣健運,脾陽充足,則可以促使水濕運化;若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將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產生水濕。 所以,祛濕不健脾,是治標不治本 清代醫典《證治匯補·濕癥》云:'治濕不知理脾,非其治也', 祛濕當健脾! 而現實中,很多人犯的一個祛濕誤區是:只忙著祛濕,而不懂得健脾,導致舊濕氣走了,新濕氣又來,一直除濕,又一直都除不完。如此反復。 所以,祛濕最好兼顧到兩點,一是祛濕,一是運脾。祛濕可增強脾的運化功能,而脾運則身體排濕更易,能產生良性循環效果,尤適于久濕不除之證。 如何在祛濕的同時達到健脾,治標又治本?建議可以這樣做1、日常健脾,遠離四怕,多按摩 首先,我們得明白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撐,四怕生氣。所以,要想養好脾胃,就要盡量少吃生冷冰凍,進餐時最好保持心情愉悅,每餐吃七八分飽即可。 其次,我們可以借助一些傳統按摩推拿方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比如摩腹、捏脊、按揉中脘穴、敲脾經等。具體方法可以參考拉筋、踮足、捏脊……脾胃虛,這些簡單動作記得常做。 最后,膳食調養是民間祛濕健脾一種有效方法,不同食材功效也各有側重。 偏健脾的食物有小米、淮山、蓮子、茨實、鯽魚、豬肚等; 偏祛濕的食物則有赤小豆、薏苡仁、扁豆、茯苓、五指毛桃、冬瓜等。 2、情緒調養? 比這些不合適的食物對脾胃傷害更大的,是肝郁。要想養好脾胃,郁郁寡歡是不行的,要健脾不可忽略情志養生。精神上順暢了,身體上的營養物質才能順利流通,產生良性循環。 |
|
來自: 藍天白云82o1b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