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海淀區的清華大學,其前身是美國退還“庚子賠款”于1911年建立的“清華學堂”,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翌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從1911年開辦的“清華學堂”至今,已有108年的辦學歷史,期間擔任的校長“數不勝舉”,而任期最長當屬梅貽琦,他任「兩岸清華校長」達23年,前后為清華服務達47年,被稱為清華“永遠的校長”。
1889年12月29日,祖籍江蘇武進的梅貽琦出生于天津,為梅曾臣長子。1904年,成為南開學校第一期學生。1908年,入保定高等學堂。
1909年,20歲的梅貽琦在630多名學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績被錄取成為庚款留美生,成為中國首批赴美留學生47人中的一名。1909年11月梅貽琦抵達美國,因錯過了大學開學時間,被安排在馬薩諸塞州格羅頓中學插班復讀,1910年才正式進入伍斯特理工學院學習。
1914年,梅貽琦在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電機工程學士學位。留學期間,梅貽琦皈依基督教,受洗成為基督徒,他和當時的幾個留美同學一起加入了馬薩諸塞州的基督教會北美聯合會組織,并經常參加青年會的活動。畢業后的梅貽琦因家庭經濟困難,不得不放棄攻讀研究生的機會。1915年春季,梅貽琦留學歸國被聘為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干事,期間認識了在女青年會服侍的韓詠華。
1915年9月,梅貽琦擔任清華物理系首席教授。后以全票當選清華首任改制后的教務長,暫代校務,清華大學留美學生監督處監督等職。1931年12月,42歲的梅貽琦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1919年6月,梅貽琦與小他4歲韓詠華結婚。婚后,兩人共同生下了四女一子,即長女梅祖彬、次女梅祖彤、三女梅祖杉、獨子梅祖彥和小女梅祖芬。1921年,再次赴美進修,在芝加哥大學研習物理,獲得工程碩士學位。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不久,平津陷落。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決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由蔣夢麟(北京大學校長)、張伯苓(南開大學校長)與梅貽琦(清華大學校長)三人任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如期開始上課(這個日子后來被定為西南聯合大學的校慶日)。
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因南京失守,武漢震驚,奉命遷往云南昆明、蒙自兩地,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仍由張、蔣、梅三人任常委,梅貽琦兼任常委會主席。張伯苓、蔣夢麟均常在重慶并另有職務,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工作實際上落到梅貽琦一人身上。
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北京清華園原址,梅貽琦繼續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到1948年前往臺灣。1955年,梅貽琦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并任校長。
1960年7月28日,在清華學子自發募捐下,他的睪丸切除手術才得以施行,此后,他的睪丸癌病情才稍有緩和。梅貽琦晚年病痛臥床,面對死亡時,曾說:“耶穌愛我,耶穌關切我,耶穌保佑我,所以耶穌救我。”又說:“神什么事都知道。”
1962年5月19日上午10時50分,梅貽琦在臺大醫院安息主懷,享年73歲。彌留之際的梅貽琦沒有留下任何財產和遺囑。后葬于新竹清華大學校園內,取名為“梅園”,園內有校友集資興建的花木,曰“梅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