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麻花 《1》 斗了一下午的肉桂,微醺。 第一泡肉桂,名山場,馬頭巖,桃樹窠,正巖身份加持,初次登臺亮相,就收獲在座的一致好評。 明晰的桂皮香,劃破蒼穹,在五平方的的茶室里,如平地驚雷一般,讓人為之一震。 喝到桂皮香如此明顯的肉桂,還是很讓人欣喜。 畢竟桂皮香明顯的肉桂,真的是一款可以讓人很偷懶的茶。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捕捉到桂皮的香氣,它就像是空氣一般,極為自然,妥帖,不必使勁嗅,勉強想象。 你見過呼吸空氣,還要很做作地擺個pose嗎? 沒有吧。 遇到一泡極有標志性的巖茶,在座的小張,拿起電話就開始招呼人。 “到了嗎?來喝好茶啦,趕緊的。” 閨蜜聞聲而來。 “快,來喝一下這肉桂,李麻花這家伙,又找到寶貝了,我已經(jīng)預定了一斤,真是太好喝了。” 瞬間收獲小迷弟一枚。 (村姑陳:明明就是馬頭巖桃樹窠肉桂好喝。但看在你挑茶不錯的份上,給你記上一功。) 閨蜜倒很淡定,端起茶杯,慢條斯理的啜了兩口,但兩眼放出的光芒,卻不會騙人,她也被這泡茶俘獲了! “嗯,好喝,桂皮香很顯,水感也好,厚實,這什么山場的。” 得兒,不必麻花動嘴皮子,小張擔起了銷售,全程解讀。 麻花倒是樂得清閑。 一泡茶,打開了在座人士的話匣子,順帶還交換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高火巖茶,它要蘭花香,沒有。要桂皮香,也沒有。那我們喝它,圖的是什么?高火巖茶,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簡直問出了眾多茶友的心聲吶。 高火巖茶,好歹曾經(jīng)也輝煌過,只是如今的地位頗嫌尷尬。 《2》 高火巖茶,在明清時代,是車馬很慢的產(chǎn)物! 高火巖茶,在什么時候很流行呢? ——那個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年代,高火巖茶很吃香。 再具體,明清時期,高火巖茶是當時的流通火功。 或者說,這是當時大環(huán)境下,武夷巖茶火功做出的不得已的調(diào)整。 彼時,武夷山山高路遠,不像現(xiàn)在這樣有機場,有高鐵。加工好的巖茶,要想運送到外省,到山西,到皇城,甚至到更遠的地方去,需要人力和車馬運輸。 看過影視劇的知道,古代的陸路運輸業(yè),是很滯后的,馬幫運輸,行程基本以月為單位。 一批巖茶,從武夷山到皇城,運一次,要好幾個月的時間。 在路途中,巖茶還要抵擋各種惡劣的天氣。狂風暴雨、陰冷潮濕,在這些惡劣的外界條件下,往往是茶還沒到目的地,就受潮了,跑氣了,變味了,甚至發(fā)霉。 原本值千金的巖茶,達到目的地后,反而變成劣質(zhì)茶,但這些茶,不可能再運回武夷山去,茶農(nóng)們只能賠本售賣。 吃一塹,長一智。 勤勞的武夷山茶農(nóng)們,并沒有退縮,而是想出了應對方法,對工藝進行調(diào)整。 為了讓巖茶在達到目的地時,還能保持良好的品質(zhì),不返青,不變成劣質(zhì)茶,還能像剛焙好火時擁有高品質(zhì),茶農(nóng)們于是自覺開始給茶葉焙火,焙到更高的火功。 巖茶的火功高了,茶香和茶味,更加穩(wěn)定,這樣才耐得住一路上的舟車勞頓,保證運到極遠之地時,品質(zhì)仍然不變。 就這樣,明清時期,大多數(shù)武夷巖茶,習慣性地焙到高火,那種很高,很透的程度,大環(huán)境使然。 若是穿越回明清時期,高火巖茶,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是不可多得的好茶。 時移世易。 高火巖茶在朝發(fā)夕至的現(xiàn)代,地位一落千丈。 《3》 按照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茶友的喝茶喜好來看,高火巖茶,不是第一選擇。 高火巖茶,它有著避無可避的缺陷。 香氣。 在巖茶各個等級的火功當中,高火茶的香氣,是最少的。 干茶香,基本上是一股沉悶的煙火氣,揮之不去。甚至還會有糊味、焦味。 與其他火功的清甜干茶香相比,高火茶落了下風。 一沖泡,杯蓋上的火味,更加明顯。可惜的是,花香、果香、木質(zhì)香、桂皮香以及其他舒服的香氣,很難被捕捉到。 香氣少,火味重。這些香氣特質(zhì),讓許多茶客難以接受。 茶湯。 高火巖茶的湯水,同樣存在這缺陷,很難讓人有愉悅感。 茶湯里,有明顯的焦糊味,煙味濃重。 甚至因為焙火太高,茶湯里有苦味,一入口,煙熏火燎,茶湯濃釅,還如何征服茶友的味蕾? 不過是癡人說夢罷了。 與高火茶相比,中火、足火的巖茶,品質(zhì)表現(xiàn)更加可圈可點。至少,中火、足火巖茶,喝著是有香氣的,是有層次變化,湯水還有遞進式的改變,而不是單調(diào)的,枯燥的,乏味的,甚至是濃釅的。 漸漸的,這些低火功的巖茶,憑借豐富的花香,更容易接受的口感,清爽的風味,逆襲而上,成了現(xiàn)代茶客們的優(yōu)選。 長江后浪推前浪,高火巖茶,在如今的巖茶江湖,稍顯落寞。 漸漸地,淡出茶客的選購名單。 《4》 買高火巖茶,我們究竟圖的是什么? 講真,現(xiàn)在高火巖茶要和其他火功一較高下,勝算很小。 論香氣,它不如輕火豐富。 輕火巖茶,花香保留最全面。各個品種,在輕火之下,花香不盡相同。梔子、茉莉、桂花、含笑、合歡、灰莉、千里香、九里香、米蘭、夜蘭……每一層香氣的釋放,令人應接不暇,仿佛在逛百花園,移步換景,花香撲面而來。 論湯感, 它不如中火、中足火茶湯來的老少咸宜。 中火巖茶, 經(jīng)過較高火功的烘焙,香氣進一步被萃取,仿佛經(jīng)過提純,不再以張揚的香氣著稱,而是改成了更加沉穩(wěn)、內(nèi)斂的香氣。甚至在馥郁花香之外,還多了幾分清甜的果香。 在保留香氣的同時,還擁有甘醇的湯感。 湯水如剛剛熬好的小米粥,細膩,軟糯,香甜,入口即化的觸感。 反觀高火巖茶,香氣和口感,敗北而歸。香型單一,甚至成了焦味。湯水濃釅,少了幾分輕柔,多了幾分煞口。 難道高火巖茶,就一無是處了? 也不一定。 如果火焙的足夠高,足夠透,在短時間內(nèi),高火巖茶不易返青,這也勉強算得上是它的優(yōu)勢。 但,如果為了耐存放而刻意將巖茶焙成高火,而損失了大部分的香氣和口感,未免太不值。 以品質(zhì)為代價,來換取巖茶的長期保存,是舍本逐末。 喝過一次高火巖茶,偶然間會惋惜:這茶,焙高了可惜了! 《5》 高火巖茶,是時代的產(chǎn)物。 在車馬很慢的年代,高火茶應時而生。為了迎合長途運輸,需要焙成高火穩(wěn)定品質(zhì)。 那個階段,高火成為巖茶的代言人。 甚至于高火巖茶,還被冠上了“傳統(tǒng)”的標簽。 在遼闊的北方市場,許多茶友被誤導,對巖茶的火功有曲解,認為這種火功焙到高火,巖茶黑黢黢,沒啥突出花香、果香的巖茶,才是傳統(tǒng)工藝巖茶。 這其實的有心人在引導。 至于背后的原因,心照不宣。在有選擇的余地下,高火巖茶,還會有市場嗎? 現(xiàn)階段的主流火功,悄然發(fā)生變化。 擁有更多香氣的,較低火功巖茶,憑借更為柔和、清爽的湯感,俘獲了更多茶友的芳心。 時勢造英雄,高火功巖茶的市場份額,悄然變小。 更適應市場的火功,如中輕火、中火后來者居上。 物競天擇,對巖茶雖殘酷,卻是對茶客們的寬容。 《6》 高火巖茶,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大概是為了讓每個愛茶人,更全面地了解巖茶的火功。 作為一種參考性的火功,高火巖茶,不可或缺。 但如果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高火巖茶未必是第一選擇。 喝茶,當遵循味蕾的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既然高火巖茶難有香氣,我們?yōu)槭裁床贿x擇更適合自己火功的巖茶呢? 火功選擇,高低隨意。 只有一點:別再盲目追求高火功巖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