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食話”,回復“福利”送你一份驚喜 作者 | 睿媽 出處 | 家長必讀 01 周末去參加一場婚宴,席間有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特別不消停。 一會兒纏著媽媽說“餓死了,怎么還不上菜?”,一會兒拿著筷子敲打桌子上的碗。 飯菜到了桌上,別人都還沒動,他就快速轉到自己跟前,也不顧別人是不是在夾菜,想吃什么就轉圓盤,還將菜水濺到了別人衣服上。 大家雖然反感,但鑒于他是個孩子,只好低頭吃飯,默不作聲。 讓人不解的是,對于孩子的不當行為,孩子的媽媽不僅不管,還在桌上談笑風生:“孩子就是皮,打小就好動,人家都說好動的孩子聰明。” 還說自家孩子成績很好,打算給孩子報幾個特長班,讓孩子全面發展。 大家聽了只是笑笑,沒有接話。 散席后,就聽到有人議論:“就這樣還全面發展呢,一點教養沒有!先管教管教吧,不然以后是要吃虧的。” 02 吃飯不僅僅是吃飯,這背后體現更多的是一個人的教養。 人們常說,看人看事要注意細節,看一個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吃一頓飯。 之前聽好友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他在北京工作的時候,單位里有一個重要的崗位招聘新人。 有個新人985畢業,簡歷條件很適合,筆試成績也名列前茅,但是在和同期新人一起吃了頓飯之后,就被領導pass了。 因為在飯桌上,其他新人都很謙虛低調,就他高談闊論,唾沫星子橫飛,視其他人如不見。 他完全成了主角,其他人連同領導都成了來作陪的。 有人說,你吃飯的樣子就是你的名片,往往不經意間就能決定你的成敗。 因為吃飯的樣子是裝不出來的,是長期習慣養成的結果。飯桌上不僅會暴露你的教養,還有你的品行、為人、格局。 03 知名作家林清玄在《從食物看人的性格》一文中提到: “人總是選擇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與人的性格和本質十分接近,所以從一個人的飲食就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餐桌上的禮儀,與一個人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 平日,一些家長最關心的是如何給孩子飯碗中添加營養,卻對孩子飯桌上的教養少有注重。 很多家長見慣了孩子吃相上的不雅,對此習以為常,視若無睹。 卻不知道,當你忽視了孩子的餐桌禮儀,你就關閉了孩子展示自己的一扇門。 培養孩子餐桌上好的肢體語言,還意味著幫他矯正一種散漫隨意的壞習慣,養成一種得體、有度的好習慣。 這種餐桌教養的養成,是保證孩子將來能更加優秀的重要前提,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04 孩子在餐桌上要養這些好習慣: 01. 長者先,幼者后,全家人坐定后,方可動筷; 02.學習正確端碗、吃飯:幼兒大拇指在碗邊緣、其余四個指頭放在碗底(龍含珠,左手拿碗的姿勢;鳳點頭,右手拿勺筷吃飯的姿勢); 03.用餐過程中,注意保持桌面的整潔; 04.用餐時細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說話 05.吃東西、喝湯不出聲; 06.不翻撿盤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 07.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 08.不可揮動餐具指人; 09.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費; 10.退席時要將殘渣收收拾好,坐椅放正,向同桌告退:“請慢用,我先走了”。 若把每個孩子比喻成一棵樹,這棵樹開花結果的前提必然是有人為它修枝、澆水、施肥、殺蟲。 只有一切就緒,我們方能助孩子等來花開、結出碩果。 ①本文來自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