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西斯化的過程中,日本陸軍中的法西斯分子分成兩派。一派主張繼續搞政變,由天皇依靠軍隊直接進行統治。稱為“皇道派”,擁戴前陸軍大臣荒木貞夫和教育總監真崎甚三郎,其成員多為下層軍官,與民間激進法西斯組織聯成一氣。 另一派主張利用軍部現有地位,聯合官僚、財閥,掌握內閣實權,建立“高度國防國家”,以加速對外侵略,為此就必須“統制“(約束)軍隊的行動,稱為”統制派“,擁戴現任陸軍大臣林銑十郎。其成員永田鐵山、東條英機,多為中堅干部。 1934年11月,陸軍士官學校中的皇道派分子策劃軍事政變被揭發,有關人員受到處分。事后。林銑十郎進行整軍,真崎被免去教育總監的職位,兩派矛盾激化起來。 1935年8月12日,皇道派軍官相澤三郎中佐刀斬永田鐵山于軍務局長室。事后,相澤被審訊期間,皇道派為其極力辯護。統制派決定將皇道派勢力集中的第一師團調離東京,兩派矛盾更為激化。 1936年2月26日清晨,皇道派的青年軍官率領1400多名駐京部隊發動叛亂,襲擊首相官邸和警視廳等地,殺害了內大臣齋藤實,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首相田啟介一郎幸免。 皇道派亂軍要求解散議會,任命真崎為首相,建立”維新內閣“,罷免林銑十郎。事件發生后,陸軍首腦曾一度動搖,甚至打算答應叛軍要求,建立軍事政權。但是后來考慮到如果容許擅自使用部隊,破壞天皇制軍隊的基本秩序便會威脅道天皇制秩序的本身,于是決定鎮壓叛亂。 陸軍部調來軍隊鎮壓叛軍,29日叛軍投降。 二二六兵變后,統制派掌握了陸軍內部的主導權。 總體來說“皇道派”是一個松散的集團,大體上由年青的野戰部隊軍官,甚至是連級軍官組成的。他們的行動非常大膽、不聽指揮,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曾企圖把日本引向極端國粹主義的方向。 他們毫無組織紀律的活動,包括暗殺和搞政變,震驚了比較保守的、主要是由高級軍官組成的對手“統制派”。日本軍閥早就有征服中國進而征服世界的野心。一部分下級青年軍官,更是迫切要求建立軍事獨裁,他們主張發動政變刺殺大臣以達到這個目的。這批人被稱作“皇道派”。 “統制派”,以永田鐵山等為核心,則主張在軍部的統治下,不使用武力,而通過自上而下的合法途徑,進行平穩緩進的國家改革。統制派要求建立總體戰的體制并要求加強對軍隊的統治。 皇道派與統制派在軍事上的區別為:南進派與北進派的區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