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Sowarm】 一年一度的七夕來了,夜幕降臨,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不少情侶忙著給對方準備小驚喜,互訴情意。  圣誕節的時候,我們會戴個紅帽子,給小伙伴們互贈祝福卡片;萬圣節的時候,我們會去一些主題樂園化妝打扮,化身小惡魔討取糖果或是度過一場狂歡;感恩節的時候雖然不吃火雞,但我們也會趁著節日給父母、老師、長輩道聲感謝;到了情人節,情侶們更是不會放過秀恩愛的好機會。但反過來,卻好像沒多少外國人會吃粽子賽龍舟,或者穿漢服四處溜達。
 在這里,筆者并非有意將中國人喜愛過外國節日定義為“崇洋媚外”。一方面,國人的民族性格就是喜歡熱熱鬧鬧的;另一方面,其實我們心里明白,咱們會過外國的節日,無非是想找個理由開心一下,放松一下。 在我們歡歡喜喜地過西洋節日的同時,除了一些入贅中國家庭的外國人或是某些特別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似乎大部分外國人對我們的傳統節日不怎么感冒。相比國人自發地過西洋節日,外國人幾乎不會主動參與國內的節日。 那么問題來了:有沒有可能讓外國人也愛上我們的傳統節日呢? 如果要想外國人愛上我們的傳統節日,諸如七夕,那首先我們得好好了解七夕的文化淵源。 眾所周知,七夕有著“牛郎織女”這么一個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相傳,牛郎與相依為命的老牛一起生活。有一天,天上的織女和其他仙女下凡在河邊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建議下,偷偷藏起了織女的衣服,待到其他仙女離去時,將衣服歸還,由此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從此織女便偷偷下凡。她把天蠶帶到人間,教會民間的女子養蠶抽絲,織出質地優良的綢緞。后來,織女做了牛郎的妻子,還生下了一男一女。牛郎和織女過著男耕女織,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長,織女下凡并與凡人結婚生子的事情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親自降臨人間,把織女強行帶回天庭。 這時,老牛奄奄一息地對牛郎說:“等我死后,可以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了。”說完,老牛就斷了氣。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他穿上牛皮做的鞋,挑著裝著孩子的扁擔,一起騰云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牛郎眼看就要追上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攔住了牛郎的去路。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望著哭泣,誰也不愿意離去。他們忠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成千上萬只喜鵲飛來,給牛郎織女搭起了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終于可以走在鵲橋上相會。 王母娘娘于心不忍,可是天規難違,只能破例允許牛郎和織女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于鵲橋上見一次面。后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人間將見不著喜鵲,因為它們都趕去為牛郎織女搭建相會的喜鵲橋呢。 要是外國人想了解七夕文化,我們給他們介紹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都完全沒有難度。但如果外國人問道:“人們會在七夕做什么事?”我們只會回答說“情侶約會”,也似乎太過膚淺了。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了漢時的風土習俗:“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這便是古代文獻中關于七夕乞巧的最早記載,它描寫了農歷七月七日夜時,劉邦宮廷里穿著新衣服的女孩子,在庭院興致勃勃地穿針并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的風俗。 東晉周處《風土記》中,除了記載了供奉瓜果于庭和拜織女以外,還首次添加了“無子乞子”的內涵,并且在“乞富”“乞壽”“乞子”等諸多心愿之中,只可求其一而不可兼求。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從南北朝時開始,牛郎織女的故事廣為流傳。習俗中不僅延續了漢代婦女穿針引線的習俗,還將瓜果陳列在宴席之中,或者將瓜果掛在庭院里,如果有蜘蛛在掛上結網,那就是巧手的證明。 到了唐朝,七夕乞巧的風俗在延續前朝的基礎上更為隆重和盛行。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于庭中,求恩于牽牛、織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在七夕的時候游宴華清宮,當中不乏盛大的乞巧儀式。其中,她們改良了“蜘絲卜巧”的方式:七夕當晚將蜘蛛放入小盒子當中,第二天早晨觀察蜘蛛結網疏密程度。如果蛛網細密,則預示“巧多”,反之“巧少”。 宋朝的七夕節更強調了“女兒節”的內涵。宋朝商業氣氛濃厚,節日當天設有“乞巧市”,姑娘們除了穿針比巧,還可以成群結隊地出來逛街游玩,買走自己喜歡的小玩意兒。其中,有一款最受女孩子們歡迎的手工藝品叫做摩喝樂。 “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摩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直數千者,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 摩喝樂(譯自梵文Mahoraga,或稱摩侯羅),原為佛教八部眾神之一的摩睺羅神。傳入唐朝后,摩喝樂童子像便成為七夕節日的吉祥物,宋代最為流行。 七夕日夜,女孩祭拜摩喝樂童子像的話,不僅可以多子多福,還能讓熊孩子變得聰明乖巧。明清時期流行“投針問巧”,即把裝滿水的碗放在烈日下,放入針或者細草讓其浮在水面上,然后觀察碗底的影子。如果影子粗細均勻,構圖好看,猶如花枝細柳,那么問巧者必是巧手;倘若影子粗細不均,構圖凌亂,猶如剪刀棒槌,那么問巧者可能還需要加強練習了。
 另外,清朝的男孩子還流行在七夕拜魁星,因為農歷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北斗七星之首,主管考運。 清朝鄭大樞《竹枝詞·七夕》詩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 七月七日,婦女忙于拜織女,而男子則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男子祭拜魁星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 除此以外,大江南北,各地各俗。七夕文化發展到現在,不少地方還保留著古時候的習俗,也有些地方,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習俗。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著名。巧果是一種以面粉為原料的油炸甜食。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小巧的姑娘,她十分同情牛郎和織女的凄美愛情,于是每年的七夕之夜,就做一些精致的點心,焚香供奉。后來,土地公將此事匯報天庭。玉帝聽聞后深受感動,于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姻緣。民間的女孩子羨慕小巧的美滿姻緣,向小巧學習這種點心,并稱之為“巧果”。女孩們相信,如果在七夕制作巧果,將會在不久的將來與意中人共度幸福的一生。 浙江一帶流行用臉盆接露水,傳說七夕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將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話,可以使人眼明手快。另外,每家每戶還要殺雞,因為此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有情人便可以長久不離。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可以消除病害;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在此日戴上結有七個結的紅頭繩,以保平安。在紹興,少女可以在夜深人靜時,在庭院或是瓜棚下傾聽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日后少女便可以得到忠貞不渝愛情。 廣州對七夕習俗較為講究,巧姐們需要“拜七娘”。節日到來之前,她們需要預先準備好彩紙、通草、彩繩等材料,編制成精巧的手工藝品,并將古鐘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苗長到兩寸多長時,用來拜神。 從初六晚到初七晚上,一連兩晚,巧姐們穿上新衣服,焚香點燭,自三更至五更對著星空跪拜七次,這稱之為“迎仙”。迎仙結束后,巧姐們穿七孔針“斗巧”,最后互贈親手制作的小工藝品,“送巧”以示友誼。 ● 有“中國乞巧第一村”之稱的廣州天河珠村,舉辦的乞巧迎仙儀式總的來說,七夕的傳統習俗離不開“迎巧”“拜巧”“卜巧”“斗巧”和“送巧”這五個環節。從乞巧的初衷出發,七夕是中國“女兒節”的說法似乎更為確切。而由于后人對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解讀以及西方文化的影響,七夕節才逐漸帶有東方情人節的內涵。
直到今天,七夕仍然是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相信牛郎織女的故事大家都還記得,但如果大家了解完七夕的習俗才恍然大悟的話,那說明大家對七夕文化了解得并不清楚,七夕作為2006年就入選的第一批國家非遺項目,它的文化習俗還不夠深入人心。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如何讓外國人愛上我們的傳統節日?或者說,如何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進行對外輸出?筆者認為,這需要政府及民間加強傳統節日文化的宣傳,推廣多元化的習俗活動,以樹立國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強對傳統節日文化認同感。只有我們國人形成了濃厚的節日文化氛圍,才能有吸引外國人參與到其中的影響力。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們給七夕增加了東方情人節的內涵,這并不是不能被接受的,相反,我們樂意給傳統節日增加新的文化內涵,因為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也是歷史潮流的演變。但是,在傳統文化內涵已經被弱化甚至是消失的時候,當節日來臨之際,我們有必要溫故而知新。如果我們連傳統文化的根基都給遺忘,那談何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輸出呢?參考文獻: 《七夕節的歷史與七夕文化的乞巧內容》文/趙逵夫 《七夕習俗多》文/浙江林業 《七夕的由來與傳說》文/社區 《被誤讀的七夕》文/中國國家旅游 《七夕,真的不是情人節!》文/重慶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