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醫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為; 針乃理之淵微,須至人之指教。 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 隨手見功,應針取效。 方知玄里之玄,始達妙中之妙。 此篇不盡,略舉其要。 力貫針中 針刺手法是師承于我的老師張縉先生,老先生曾經講過自己教學中的一段往事。老師在校講針灸針刺手法部分關于燒山火透天涼的操作,帶過一個研究生班,畢業那天大家吃完謝師宴天色已晚,師生辭別之后,有位學生送老師上車,上車之前學生突然握住老師手說,老師您能不能一句話給我說清楚,燒山火操作核心是什么?老師回憶道,那時已然有了幾分酒意,于是沒加思索就說:你就使勁扎,你就使勁往里扎就行了。后來學生南下發展,幾年過去了老師早已把此情此景淡忘了,機緣巧合老師去深圳開會,學生得到消息宴請老師,推杯換盞時學生說老師您還記得嗎?當年您送我一句話說,把燒山火操作出來的核心就是就使勁扎。我現在按照您的方法操作燒山火現在相當熟練。覺得您當時對我說的特別受益。老師當時想了想說,哦,當時我是這么說的啊,我自己已經記不清了。然而就是這句話深深的影響到我,我們講到練針時,下針時講究力貫針中,力在針前,就是這個意思。 力和氣是什么?大家學針灸每天都在說這個十二經氣的循行,營氣衛氣的循行,原氣宗氣的循行,可是大家不容易理解,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氣,其實我對氣的感知其實并不是很強,我能感覺到針下沉緊松弛或是顫動,很多針灸的酸脹麻沉的感知是患者跟我說的。但是我對力的感知很強,力,力度的力。我們通常說一個詞叫力氣,力在前,有力才有氣。 我們針灸刺穴位時候,要清楚一個事實,穴位并不是經絡掛圖上一個不動的點,它更像是是一個空間,由皮脈肉筋骨組成的空間。針扎進去會給空間壓力,造成空間扭曲,同時也會有阻力,這個進針力的大小決定了,空間的扭曲程度。看許多槍戰片,主角被人追殺,跳水里去了。岸上開始拿機槍掃射。子彈打入水中出來的一條條都是力線,由此而造成的空間變化,水流向流速的改變就是經絡被激發原始形態——也就是氣。針灸針進入的是我們有形的人體的組織,也是進入了相當的空間。不同的是,針灸是作用于經脈之上,身體上筋脈肉皮骨,如同大地上的山脈植被,經脈就是流動在其間的河流,有著節律和汛期。這樣看,盤古開天地后,雙目為日月,骨骼為山脈,血脈成河流還是很合乎天人合一邏輯的。 如果想激發經脈的流動達到治療效果,這個進針的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在隨父親習針時非常注重這個力,從刺羔羊皮到老牛皮,五種不同質地的練針包慢慢把指力打磨出來。一接觸臨床又是中風患者為主,長期粗針重力也讓我可以下針則得氣,捻指則顯傳導。這也是使我學習張縉先生針刺手法體系時,可以突飛猛進的一大原因。無論是單式手法還是復試手法,一切都是要以得氣和駕馭經氣為基礎的,進針之時必須要有力。所以我們在練習進針法時,有推力進針,有揣穴進針,有押手進針。核心都是用力來激發氣,氣激發起來是無形的,而經絡是被激發起來的有形通道,也就是空間。穴位是立體空間,經絡是流動隧道,揣穴,押手,帶力進針,都是為了讓針氣游于經絡之巷。就如黃帝內經中的論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針游于巷,中肉節即皮膚痛。” 許多朋友在微博公眾號上看了我的醫案或者視頻,覺得無法理解,的來北京看病或者求學被扎了之后,才明白這個力的重要性。二期班的時候有位同學,在第一排,授課那天受寒,腰部疼痛,我用偶刺法在他腹部扎了一針,對應的后背的腰痛點。當時我并沒覺得我用了多大的力,輕輕一點針就被咬住了,稍作虛搓腰痛就止住了。學生特別興奮,跟我說,老師您知道嘛,你扎進去的感覺像捅了根筷子。好大的力,但是又很舒服,腰的疙瘩就像被解開一樣,我去過很多地方做針灸,大都是扎完針通電,然后烤電。或者扎完針放完血就不管了,也是又麻脹感的,但是說,沒有像您這個一針下去感覺像捅了根筷子的感覺。下課后又找我說,起了針之后我這還脹了半個多小時,而且腰上是一直有融融熱感的,很舒服。他說我終于明白為什么這個人和人扎針不一樣,主要是這個力的問題。還有一次在給學生示范進針法時,有個學生無意間摸了一下我持針右手的大魚際,然后驚呼到,好硬啊,石頭一樣。兩次教學經歷,讓我發現自己力貫針中,力在針前已然成了習慣。前兩天我的學生說,在三甲醫院教一位護士針灸,講完要領簡單示范之后,護士一次就做出循經感傳,當時學生很震驚,后來明白了,這不就是護士天天給人打針注射,手勁兒和心靜都已經做的很好了,只不過換了個針具嘛! 針游于巷 經絡的功能是什么:內連臟腑外絡肢節。如果不按照經絡之氣的性質分營衛,但獨以流動于不同位置,可分為外經之氣和臟腑經氣,這套針灸體系大都操控的的是外經之氣。對于掌控經氣于肢節的流動方向與性質有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對于臟腑經氣與臟腑和外經的溝通也有很多意義,但不是強項,高清這一次需要對整體的經絡生理有更高層的認知,才能把控。可以用來治療諸多內科病,在這里暫且不講。 對于經脈和穴位的關系與體內運行模式,我曾去吐魯番游學,因為此地灌溉多用天山雪水,然而如果直接引流會在當地高溫下流失太多。于是當地人發明了坎兒井。也就是挖地下河,每隔一段在向地下河打井,這樣既可以灌溉沿途農田,又不會有太多減損。在高處瞭望整個吐魯番,看到星羅棋布的大小井口,忽然想到這不就是人身上的穴位嘛!那下面的暗河就是經絡了,所有的河流都從山頂到山下,所有的經氣都是由四肢末端到軀干。 結論有三個: 1. 我們看到的穴位連線并不是經絡,最多只是一個投影,病理時河流改道,穴位如想起效,必須也要有偏移,所謂的得氣,就是能從井里打上水來。 2.我們針灸治病最主要就是順勢而為,疏通河道,許多問題在河水澆灌下,都會一并消失。所以氣至病所是針灸手法起效的關鍵。 3.生理和病理不同狀態,穴位的位置和經脈的走行都會改變,如同坎井也會因為年景不同而干枯,針灸臨床時如同在坎井里取水,下針前一定要揣穴,刺穴后必須要得氣。 如此對于外經上的經氣不通導致的,痹證,痿證,寒熱,麻木,癢痛皆有良效,尤其是對于運動系統疾病如頸肩腰腿疼基本是立竿見影。對于臟腑病,手法到位配穴精準,效果也很好,但是相較調外經之病沒有那么迅速。如若病情復雜,涉及多個臟腑及經脈,單純從力氣勢體系入手,不從經絡生理認知上提高,治療難度會很大,即便是有些疾病療效突出,往往也是大量經驗的積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們臨床中經常說“寧失其穴,勿失其經”,在劃經點穴的課程里,我看到小伙伴們,先按照解剖位置找穴位,然后把一個個穴位連成線,結果常常是一個不準整條經脈都偏了。這和按著每個坎井的坐標連線來定地下的河道一般,有些刻舟求劍的味道。我們來看看膽經的兩個穴位,陽交,外踝高點上七寸,腓骨后緣,在針灸大成上多出的是這一句,斜屬三陽分肉之間。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針灸大成中的取穴是,膝下一寸,胻外廉陷中,蹲坐取之。大成的取穴法更能把及當成活的變化的,就像標幽賦中定穴法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 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使一經而可正。,這個感覺很像看風水墓穴的,尋龍點穴,很靈活但必精確的現代儀器更有現實意義。 手法與刺法 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見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 講完了對力和氣的理解,以及由此引出的對經絡腧穴的認知,就應該講一下如何提高針灸臨床療效了。我先放了一段九針十二原的針灸論述,小針之要易沉而難入。就像我剛才論述一般,理論都很好講,真正能難的是怎么把他用出來,用在臨床上行之有效,這很難。怎么難,原文中解釋,粗守形,上守神,粗守關,上守機。先不去看每個字的含義,我們看一般的的醫生守的是形和關,優秀的醫者守得是神和機。前者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掌控的,后者是無形的難以掌控甚至察覺到的。簡單說一個是死的一個是活的,這個剛剛論述對穴位和經脈的把控如出一轍。 針法在臨床中尤其是在力氣勢這個體系里能夠大限其能,關鍵的就是刺法和手法。刺法偏于死板,手法操作靈活。刺法講的是怎么扎,主守形守關,手法說的是針入穴得氣后怎么辦,主守神守機。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余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小針解 看完小針解的論述,就明白針灸最妙的地方是無形和有形的轉化。 針刺手法,就是用毫針激發起穴內經氣,并調控經氣的性質,駕馭經氣傳導方位的技術。用有形的術式作用在有形的肌體上產生,無形的針感,燒山火,透天涼,飛經走氣都是典型的針感。與古時不同我們的針具已然隨著冶金技術的提升,細了許多,這雖然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但對于醫者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前面講力貫針中,力在針前,針隨力入,因為針是力的載體,針如舟船越是粗大,激發的氣就越是充足,駕馭經氣的能力就會越大。細小的針具就要提高針刺基本功,守神練針大量臨床,才能得心應手。比如張老提出的虛搓手法,就是一個聚氣的方法,我用的雙針刮摩也是同理,得氣聚氣,讓小針達到古時針具的感覺而不增加痛感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創舉。 如果經脈是河流,穴位是河流中的碼頭,那針刺手法就是讓針灸成為河流的閘口,得氣后的如魚吞鉤餌便是針具和經脈中的氣血同頻的結果。這也是小針解中的上守神,守人之血氣有余不足可補瀉也。如此便可調控經脈氣血達到補瀉的治療效果。把在表的衛氣引入營便是取熱,把在里的營期引導到衛氣曾就是取涼手法。具體操作就是徐疾補瀉——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讓針感持續或是傳導便是上守機——守氣的手法,下針前后的揣穴押手,行針中的刮摩推按,提插捻轉皆是守機之法。習練得當進退自如,力氣勢這個體系就明白大半了。 關于刺法,我在線下的課程里講的是官針篇的二十六種刺法,簡單分兩個類別近道刺和遠道刺。近道刺主要指得的是在病患的部位進行針刺,針阿是穴,從刺的經氣層面可分為刺營和刺衛也可以理解為出血和不出血兩種,根據用的針多少分為單針刺和多針刺。這種刺法不難理解也不難操作,主要針對的是各種痹癥,在導圖里已然很清楚了。遇到局部的血腫可以刺血,遇到皮下疙瘩,可以揚刺傍刺合用,就像我喜歡用的五虎擒羊刺,也屬于近道刺,不必考慮經絡腧穴的傳導以及經氣的性質氣血的盛衰。但是,要想通過力和氣達到造勢的效果,必須用遠道刺。也就是我在臨床醫案中用的最多的,繆巨刺,偶刺,透刺法,擔法,這也是歷代針灸歌賦中最常見的配穴方法。比如百癥賦里的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陽陵遠達于曲池。 我在丹麥講學時,朋友陪我逛海灣可是妻子卻因為膝關節炎不能快走,于是巨刺肘關節對應膝蓋最痛的經脈點,腿瞬間輕松,在擔法刺四白穴,行走如常。但是因為身體虛弱,止痛效果不會維持太久,散步完畢后,平臥刺了陽陵泉透陰陵泉,交通膝蓋處的陰陽經脈之氣。溫灸委中,第二天專門發來信息道謝,說清晨起來疼痛消失,行走靈活,從未有過的輕松。在哥本哈根機場,候機時有中國同胞不習慣西方的飲食,起飛前出現了胃痛,簡單詢問病情后,直接雙拇指按壓至陽穴,一分鐘止痛,按摩兩分鐘胃脘溫暖,面色由蒼白變紅潤。這都是用的遠道刺的理論。簡單的說就是通過重新分配經氣達到一個平衡,在急性病尤其是痛癥,痹癥時效果極為可靠。 比如說左側的肩膀扭傷,或腰部扭傷時出現腫和疼痛,右邊進行針刺得氣,同時左邊進行刺血,就是把營血拔出來,衛氣導進去,達到一個營衛層面的平衡,所以說我們在扎針的時候,不管我講的三焦環流針,還是營衛開闔針還是咱們所謂的繆刺偶刺,還說到底核心就是造了一個勢,達到一種平衡。 因勢利導 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孫子兵法 我們通過刺法,手法根據疾病性質,造出一種勢,然后把氣血導過去達到一種平衡就是造勢。用針刺手法中的補瀉手法控制經氣寒熱性質,用飛經走氣是控制經脈循行方向,在患出用刺營來瀉邪氣。用繆巨刺從交錯的經脈和部位借來經氣,或是用透刺和偶刺從相陰陽的部位導走邪氣,皆是求之于勢。 如患者宗氣不足,我們造勢讓氣血向胸腹部走,可以在中脘關元做一個灸法,后背平刺背俞穴由陽引陰。從四肢合穴下針青龍擺尾引四末之氣抵達胸腹。反之胸腹有邪氣我們可以用刺法先在局部刺絡,而后用手法,引氣從后背和四末散開。如想加大程度,可以把四末舉高或壓低,這也是造勢。其實我們知道這個方法了了,所有的疼痛的問題都可以用造勢的狀態去做。但是對于造勢,我用過很多種方法,比如導引,呼吸,針法按壓,包括患者身體肢體的運動,導整體的勢搭建出來,再配合手法的寒熱操作,遠道刺的導氣平衡,針感傳導會棒,效果也會很迅速。 所以對于勢能的操作落到核心上。它是對于形和氣兩個層面的操作。形就是有形的肢體,進行導引,呼吸,肢體變動抬高、落起,或者做某一個動作。這是形,有形的東西。氣,就是扎針得氣之后的氣感流動。行和氣這兩個配在一起,一個是守形的刺法,一個是守氣的手法。豹文刺、偶刺,或者說巨刺、繆刺、遠道刺,這些刺法完全可以用到全息的針法上。比如說耳穴上,如膝蓋疼痛,可以扎耳朵對應的膝蓋的位置,也可以扎耳朵相應的肘的對應點,也可以它屬于刺法。 手法是針對無形的氣的方面的。如說他左肩疼屬于手陽明大腸經,可以從合谷穴導氣,讓患者平臥而后伸直左臂,此時刺合谷穴的時候押手刺手同時用力,讓針感下行,過手肘,到肩部。這個勢能,是把有形的東西姿勢和無形的氣脈結合在一起打造的。如果要把身體想成一個有水的一個容器,造勢就會更容易,當然熟練經脈走行和氣血盛衰,造勢就會更加自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