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古往今來不知感動多少讀者。書里描寫賈府的很多人事和各種節慶活動,都與中國的一些傳統時令節日密不可分,或輕描淡寫,或濃墨重彩,各有趣味,不一而足。透過這些節令禮儀詳略有序的描寫記述,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對七夕節也有著別樣的情懷。 每年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因此又叫乞巧節。《荊楚歲時記》中云:“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瑜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應符。”喜子意指蜘蛛,有結網者為吉兆。在這一天晚上,人們設香案、置瓜果,來拜織女。少男少女模仿學習男耕女織,祈求得到忠貞的愛情與美滿的婚姻,此謂之乞巧。由此,民間許多趣味盎然的七夕風俗流傳了下來。 
《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里:鴛鴦道:“當中‘二五’是雜七。”薛姨媽道:“織女牛郎會七夕。”鴛鴦道:“湊成‘二郎游五岳’。”薛姨媽道:“世人不及神仙樂。”說完,大家稱賞,飲了酒。牛郎織女的故事是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神話,在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來,張之續補的后半部《紅樓夢》第八十七回《瀟湘館漂針女兒節 怡紅院傷情夜半時》里:“七月初七,巧節。眾女兒漂針,談論七夕故事。”在七夕這一天,女兒們都要曬水乞巧,掐鳳仙花染指甲。不過,大觀園里的女兒乞巧不是穿針而是漂針,意指放一盆清水,將繡花針漂在水面上,從水中倒影出針的影子粗細來預測是否賞得巧手或如意郎君。花針的影子愈粗,則輸巧;影子愈細,則得巧。

《紅樓夢》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題五美吟 浪蕩子情遺九龍佩》里:“寶玉細想到,大約必是七月,因為瓜果之節,大家都上秋祭的墳,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古時,有錢人家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七夕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涂上了紅色,然后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物品,焚香點燭,奠祭供神。

《紅樓夢》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 瀟湘子雅謔補余香》里:鳳姐笑道:“到底是你們有年紀的人經歷的多。我這大姐兒時常肯病,也不知是個什么原故。”劉姥姥聽說,笑道:“不知他幾時生的?”鳳姐兒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劉姥姥忙笑道:“這個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兒,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這名字,從這‘巧’字上來。大姐兒也叫巧姐兒,是賈璉和王熙鳳的女兒,是金陵十二釵之一。這是曹雪芹對乞巧節風俗的間接描寫。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七夕是女兒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但曹雪芹筆下的七夕節,卻是有悲有喜,有憂有樂,同時又是有滋有味,讀來讓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而又贊嘆不已。
文|永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