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程度上,我們的當下審美其實是非常「擰巴」的。 時代主流審美之一是少女美,它可能脫胎于傳統中式審美,正如李敖的五字精髓總結:高、瘦、白、秀、幼。 傳統中式審美偏好清薄或微肉的偏平輪廓,搭配清秀的五官,輔以精致的妝容鮮妍的色彩,不偏好攻擊性和氣場感。 鞠婧祎算是相當中式的少女感美人 清瘦單薄的身材也更符合該審美需求,要求骨架小,肉少,追求的是弱不勝衣式的嬌弱楚楚可憐之感。 雖然以西式標準頭肩比虐,但放到古代,窄肩其實自帶風流,小鳥依人感 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審美也愛西化標準,追求深目高鼻的西式立體輪廓。新疆妹子可謂踩到了時代的審美G點上: 從這個角度來講,佟麗婭出道時沒趕上好時代,熱巴則很幸運 身材比例上,西化審美很強調頭身和頭肩比。 小頭成為人生贏家,大頭則被釘死在「土氣」「比例差」的恥辱柱上難以翻身,甚至,攤上大頭,很多人先就自我放棄了。 劉亦菲和關曉彤(和絕大多數女明星)的頭都很小,但關曉彤肩寬,頭肩比看著更夸張一些,更符合時下審美 但頭小也并非萬事大吉,歐美化審美也是自有其硬件邏輯的: 西方人天生小頭長頸寬肩,自帶氣場感。搭配比例較低的體脂和較高的肌肉比。即使身材微肉,面部輪廓依舊分明利落。 即使四肢略粗,分明的線條也讓整體顯得「有力」而不「拖沓」,極端的頭肩、頭身比加上身體線條,是氣場的女(戰)神感: 塞隆女神這優秀的頭身比,自帶氣場 而東方人肌肉脂肪比例則不同。 熱巴顯然比塞隆女神以上兩張要瘦,但依然臉肉,胳膊雖不粗,但缺乏線條感,也容易給人膨膨松松的感覺。 更接近傳統中式的「溫香軟玉」審美,但顯然上鏡吃癟: 她已經夠瘦了,但上鏡胳膊線條不夠緊實,特定角度還被網友說胖 小頭固然更容易擁有好頭身、頭肩比,但也容易襯的身體過寬過大。加上無清晰線條易顯膨脹,大骨架女星基本常年被數落「太胖」「太壯」: 別的女生小鳥依人,大骨架女生往往只能鴕鳥依人…… 而這還是幸運地攤上小頭的。如果天生頭大,肩膀寬是大骨架,肩膀窄是頭大,除了削臉,似乎都找不到別的出路了。 小李琳臉型變了之后,是顯得頭更小。問題是,比左邊美嗎? 簡而言之,即使天生幸運兒如熱巴,長相正中今日審美紅心,也要把自己往死里瘦。更不用說廣大沒她那么幸運的人,要么死磕五官極端精致,要么因為比例喪失自信—— 這個時代的審美,一定程度上是反天然的,幾乎必然要求我們跟自己過不去。 除了不夠瘦的大骨架,不被當下主流審美偏好的,還有骨架飽滿骨塊重的輪廓,比如俞飛鴻,袁泉,一直被詬病「不少女」「年輕的時候就很老氣」。 年輕的時候真的就比同齡人成熟許多 再比如這個年代對于細窄鼻的極度偏好,連娜扎這種五官已經極其精致的美人兒,也要跟鼻子過不去: 她本身鼻子就很小,現在鼻頭鼻翼太窄,反而像倒三角 再比如說這個年代,人們對于面部輪廓的偏好一向成迷,又要肉肉嘟嘟,又要極度立體。 符合這兩點要求且自然的,可能只有年輕時的楊恭如和李若彤,但她們和今天的網紅套餐對比,效果是這樣的: 李若彤算是很深邃立體的輪廓了,而今天的審美要求在她基礎上立體三倍,肉多三倍,這又怎么能搭呢? 但這是不是意味著,要結合中西的審美標準,就只能這么擰巴,這么「反自然」? 鼻子不夠精致、輪廓不夠平薄的骨塊臉、骨架大顯得壯的大身板,是不是就只能死磕當下審美標準?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妨讓我們去60年代的美人那里找找靈感—— 01 60年代:端艷之美 如果說「20年代美人」是哀愁又不失柔軟的傳統中式美,那60年代的美人就更接近端莊又不失艷麗的摩登美。 夏夢可能是大多數人對于60年代美人的第一印象,畢竟是金庸先生的夢中情人: 她算飽滿骨架+清秀五官,這個年代的妝容對她加分良多,但她本身氣質非常好 但卷卷我認為最能代表60年代女明星的,是因拍攝了「倩女幽魂」而被西方人稱為「東方最美女星」的樂蒂。 以今天的標準,下頜太方,鼻子也不夠精致,但確實是那會的代表長相 很難想象這樣的長相去演小倩! 樂蒂長相雖端莊明麗,但小倩是女鬼,一定程度上就美在不端莊,如綺思般纏綿飄逸——就看臉來說,樂蒂沒有這種兒女情長的氣質,更像服喪的大家太太。 王祖賢個高,這是徐克一開始不青睞她的理由,但飄逸的衣著很好地修飾了這一點 樂蒂端莊的氣質,來源于硬件:她的面部骨骼飽滿立體,骨塊感重,輪廓「量感」重,大家閨秀; 而王祖賢和中森明菜則更接近傳統中式審美的清薄架構,輪廓「量感」輕,易營造楚楚可憐感,小家碧玉: 左起:樂蒂、王祖賢、中森明菜(傳聞中徐克本來希望她演小倩) 用花來比喻的話:清薄型輪廓更像蓓蕾,羞澀而脆弱清麗。而飽滿型輪廓則更像已綻放的花朵,成熟端莊,更顯大氣。 60年代基本是偏好這類飽滿輪廓的,輔以充足但不過量的皮肉,能感覺皮肉被「撐起來」,但也不顯骨骼形狀,算是這類骨架的最佳狀態: 可以感覺到有充分骨量,但不顯凹凸,整體還是飽滿豐潤的,接近前期俞飛鴻 這種飽滿輪廓,搭配樂蒂大而濃重的五官,得到了一種奇妙的平衡。 大骨塊易帶來硬朗感和憔悴感,但這里,被恰到好處的皮肉中和了,只顯飽滿豐潤圓潤,有富麗堂皇的端莊感: 大骨塊的問題是易凹陷,凹陷顯苦顯憔悴。李嘉欣典型貴氣長相,但右邊還是比左邊更富貴些 端莊的優點顯而易見,但缺點也同樣明顯:容易顯得死板嚴肅,不夠風情。若要突破,需在五官妝容上做文章。 今天公認的端莊標準是俞飛鴻,我們可以拿她跟樂蒂對比: 樂蒂兩眼略分散,比例上端莊感不如俞飛鴻 雖然兩人都是飽滿骨架+大氣鮮明的五官,但區別也很明顯: 俞飛鴻走優雅知性路線,該路線不適合過濃的妝容和過強的女性化。以淡妝為主,主要調節氣色,略微增強五官。樂蒂的眉眼顯然更大,走勢也明顯上揚,整體就更偏艷麗女性化。 如果說俞飛鴻是端莊中加一絲艷麗,那么60年代美人,則是艷麗中加點端莊——但何謂艷麗,又何謂端莊? 關之琳范冰冰常被認為同類型,但關的端莊感顯然更重: 關之琳是90年代的狐貍精,但在今天這長相可以做大婆了 區別在于臉型與比例:關的臉型更寬些,下頜角比范冰冰存在感更強,倒三角沒有那么明顯。 另外,范冰冰是極端的「大眼小鼻小嘴」五官比例。相比之下,關的五官雖呈類似趨勢,但顯然自然得多,留白多也更舒服,整體就更端莊。 再說艷,艷往往是一個描述女人味的詞匯,與眉眼唇高度相關。作為60年代經典美人的陳思思,往往被認為更美艷: 左邊是夏夢,右邊是陳思思 和夏夢對比,陳思思的五官顯然都要大一號,眉眼更奪目,嘴唇也更豐潤,整體效果就更女性化和艷麗。 雖然都是端莊感的飽滿骨架,但俞飛鴻氣質上更接近于夏夢,勝在「慧」。 而陳思思則在端莊之余,更多了「艷」。但有端莊打底,又能做到艷而不俗,艷而不妖: 黑白色系有氣質加成,陳思思長于艷短于氣質,所以她黑白照看起來會好看一些 某種程度上說,陳思思是幸運的,生于60年代。若換到今天,她的鼻子就先得去整容醫院縮三遍鼻翼: 脫離光線和濃重眼妝,可以看出鼻翼確實偏寬 而鼻子不夠精致這點,也絕非陳思思一人,60年代的女明星多有此特點: 以今天標準,樂蒂鼻頭略大,尤敏的鼻頭鼻翼更是扁平得緊 但這些「瑕疵」都需要特別注意鼻子,才會關注到,并不拖累整體。究其原因,60年代妝貢獻很大。 提起埃及艷后,大多數人的印象,都會是她濃重的眉眼: 這種眉毛的精髓是眉峰比較靠前,且有力 不僅眉毛濃重,上下眼線都重,眼尾上挑: 埃及艷后仿妝,可見眼線的運用 雖然,關于埃及艷后的長相,最著名的一句話是帕斯卡說的「要是克婁巴特拉的鼻子長一點或者短一點,世界將為之改變」—— 但如果我現在問你,埃及艷后的鼻子長成什么樣,你估計毫無印象——因為濃重的眉眼搶占了所有的注意力! 同理,簡妮之前說過,鼻子大的人若想整體協調,就需要偏粗的的眉毛、更大更鮮明的眼妝和更飽滿的嘴唇。 林黛是那個時代走在潮流尖端的女明星,她的眉眼妝,是不是就很有埃及艷后feel? 這個時代的妝容靈感也可能是來源于赫本。 她的鼻子雖高,但略短鼻翼略寬,挑剔點看,還露鼻孔,以歐美人平均水平,算不上經典美鼻,特定角度顯扁寬: 脫離了美好濃重的眉眼,必須承認鼻頭略圓,鼻孔大,鼻翼短 赫本妝和埃及艷后妝都是重眉眼且略微上揚的,區別在于埃及艷后的眼尾處理的很重,更嫵媚。 而赫本則更氣質可愛,眉毛雖粗但不算太重,借眼影或眼尾較長的假睫毛營造自然上挑感,整體更清新: 左邊是赫本妝,右邊是赫本+埃及艷后妝,顯然左邊更適合她 埃及艷后妝更艷麗嫵媚,赫本妝更清純無辜,60年代女星妝中都有表現: 左邊是接近赫本妝的尤敏,右邊是接近埃及艷后妝的林黛(眉眼重是不是沒注意她臉方),不同的感覺 說完眉眼,嘴唇其實也很重要。 俞飛鴻上下唇皆薄,有弧度但不明顯,精致智慧有余,欲感女性化不足: 知性路線,也不會畫太重的顏色,嘴唇存在感比較弱 上唇主情,下唇主欲,唇部是用來表達感情和欲望的部位。 紅唇顫顫,欲言又止 60年代唇妝力圖營造嘴唇(特別是下唇)的豐潤飽滿感,這讓她們在端正之余不乏誘人的女性化: 當然五官平衡也重要,夏夢眉眼略弱,彩色照嘴唇最醒目。右邊的李麗華就好很多,不過那會假睫毛用的好夸張啊! 而若要找到一個「穿越回60年代會大火」的女明星,我認為是樂基兒。 她雖面部輪廓飽滿,但面頰嘟嘟,更肉感。嘴唇豐潤,勝在鮮嫩果汁感。 但在急需「定位」和「特色」的娛樂圈,她的記憶點往往只有黎明和常年被說太胖: 左邊也很可愛,但妝容常年亂畫,讓人理解不了 其實她的豐潤感,很像60年代的尤敏,鼻子的瑕疵可以很好地被那個年代的眉眼妝修飾,可惜在本時代基本作為非主流美女: 感覺上略有相像,兩位鼻子都弱,嘴唇飽滿 對于鼻子不夠精致的人來說,眉眼唇有多重要呢?一張圖說明: 尤敏和王祖藍像不像兄妹?但尤敏眉眼出彩的多。 而樂基兒與60年代美人相似的,還不止長相,更有身材—— 02 60年代:活力開放 若用端莊艷麗總結60年代女星長相,那她們的服飾可統稱為活力開放—— 骨量大人臉和頭往往不小,看俞飛鴻和袁泉就知道: 俞飛鴻夠美了,但她跟常被詬病頭大的倪妮全身合影,都挺虐的。右圖可以看到新老演員的頭臉大小、頭身比例差距。 而臉部骨量大的人,往往會襯的頭部形狀不好,頭包不住臉: 所以李嘉欣這輩子沒離開過蓬松卷發 60年代發型極度追求蓬高,往往在頭發里塞上發棉: 雖然有些夸張 大多數人沒有優秀的頂骨和顱骨,這樣蓬松飽滿的發型,不僅可以修飾頭骨,還可以修飾臉型,當然,也會讓頭顯得更大: 但這樣看也還好哦!為什么呢? 之所以整體協調好看,是因為當時流行的就是大骨架身材。配上蓬松的發型不違和,且更有氣場: 是不是一看就有一種亭亭玉立的感覺?這個年代不流行肉肉,但也不要求極瘦,整體健康活力勻稱即可 骨架大固然容易顯寬,但只要不過胖整體有型,也可以很好地「撐起」衣服,塑造曲線感。小骨架則往往有「撐不起來」的感覺: 比較一下,周冬雨那件,是不是就沒有「撐起來」的感覺了? 考慮到面部輪廓、妝容、體型等等硬件,這種類型的美人更適合簡潔大氣的西式禮服裙,而穿中式旗袍要么感覺不對,要么太過累贅: 林黛算是長相偏中式的,但她也明顯更適合西式禮服,還更顯瘦 上圖的中式旗袍有點臃腫,林黛模仿赫本的這兩套,效果就很不錯: 倒是顯得身材玲瓏有致了 順帶提一句,這個年代還很流行錐形,讓胸部更加挺拔,整體也更曲線玲瓏: 整體是很有活力感,也不畏懼展現自己的女性魅力的 03 重新思考:適量的皮肉 根據上文,60年代女明星并不像今人一樣追求極瘦,而更青睞飽滿圓潤勻稱的大骨架身材——為什么會這樣呢? 還是要回到中西方硬件和審美差異。 中式傳統記錄女性美貌的一般是畫作、詩篇而非雕刻藝術。比起形似,我們更追求神似: 所以今人看古代繪畫,會覺得「哈?這哪里美?」 而西方繪畫,則要求畫家在掌握解剖學的基礎上,用透視法真實的還原出人物及環境,對「形似」顯然要求更高: 你能看出這幅畫是畫的么?這就是透視原理的妙用了。 利用透視、明暗,西方藝術即使在2D的繪畫上表現人物,也重肌肉骨骼線條的表述: 左邊是繪畫,右邊雕塑,但左邊也有雕塑感 這種表現形式差異可能來源于東西方審美不同,也很可能是基于中西方長相硬件: 就上鏡和飽滿標準來講,亞洲人天生不如歐美人,皮肉量過少時,很容易暴露各種骨骼問題: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共鳴:上鏡就覺得骨頭多一塊,那里少一塊 因此,我們的傳統美女一般都是有豐潤面頰的飽滿長相,通俗點說就是不要太瘦。 同樣是茹萍老師,右邊就比左邊美的多,這是皮肉和光線的共同功勞 茹萍老師是非常典型的中式傳統美女。骨骼并不出色,五官美麗,比例協調,妝容添加妍麗的顏色,在年輕膠原蛋白充足的時候加上打光,非常美麗。 而隨著年齡增長膠原蛋白流失,輪廓問題凸顯,五官即使沒變形,也要失色很多。 在鏡頭還沒那么高清的時代,柔光和高糊還能掩飾一下骨骼深處的凹陷問題,但是面對高清鏡頭,沒有良好的皮肉狀態真的是慘不忍睹。 董潔的骨相算很好了,但鏡頭下臉上皮肉之間清晰可見的紋路 西方人天生骨量大、結構立體、面部脂肪少,骨骼和皮肉線條凌厲鮮明。 鏡頭能很好的描摹出極低體脂率下面部骨骼的線條感,他們上鏡時面塊分明,不會像亞洲人扁上加扁或腫上加腫: 她一直都沒胖過 簡妮之前也寫過,不上鏡的人多半臉上肉多,上鏡容易顯得像肉餅肉丸。 而在這個今天人人需要上鏡的時代,臉頰的肉+膠原蛋白都成了人人喊打的煩人精: 其實這倆面部骨架都挺立體,但膠原蛋白也多,經常會拍成腫感 而今天的我們,其實是被時代審美觀推擠到一個很尷尬的境地。 身上要拼命瘦,但身窄了臉還不能顯大,最后只能去削臉;身上拼命瘦,臉上還不能有凹陷,最后只能去填充: 但填充顯然也不應該過量…… 且不說今天的肉臉+高鼻+深眼窩高眉骨+精致五官+小臉+小頭+寬肩+死命瘦,跟亞洲平均基因差了十萬八千里——要達到,基本只能靠整容。 即使像熱巴這樣的命運寵兒,也要往死里瘦來適應標準——這種標準再變成唯一的,人人都要得自厭癥。 為什么就不能臉和身材都保持適量的皮肉呢,明明這樣更自然協調啊! 同樣是中西結合,60s顯然比當下結合得更好:兼具中式柔和與西式明麗,有夸張,但不過分極端。 不是說人人都要學60s! 只是,從上期20s到這期60s,再到今天,大家可以清晰看到,一百年間各種美人紛紛登場,沒有一種美能持續笑傲江湖。 與其像楊麗菁這樣,為了符合當下審美,拋棄自己的特點: 不如沉下心來想想,自己的特色何在—— 變美的過程不是全部推翻,而是肯定一些,接受一些,再改善一些。缺乏對自己的理解和認可,即使千刀萬剮,依然會覺得自己不夠好看。 希望每一個女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美。 圖片助理:小景 |
|
來自: 天童老僧 > 《化妝(生活/職業/舞臺/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