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寧腿綜合征( 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也稱不安腿綜合征,為神經系統較常見的感覺運動障礙性疾病。臨床常以夜間或靜息狀態下發生和加重,以單側或雙側腿部出現難以描述的不適感,如蟻行感、緊箍感、蠕動感、酸痛感、瘙癢感、灼熱感、觸電感、疼痛感等異常感覺,少數患者上肢也可出現癥狀。反復活動或伸屈肢體、來回行走、揉捏敲打等可減輕癥狀。本病因夜間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睡眠,常并發抑郁癥和呈現焦慮狀態,臨床上由于早期癥狀輕微未引起重視或并發其他疾病極易誤診。孫申田教授一直致力于針刺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尤其在治療各類神經系統疑難雜病中運用自如,現將孫申田教授治療不寧腿綜合征的經驗特色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機 不寧腿綜合征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的病因未明,部分與遺傳有關。繼發性常與營養缺乏(如缺鐵性貧血、VB12和葉酸缺乏等)、慢性腎衰、糖尿病、帕金森病、風濕性疾病、妊娠、下肢周圍血管病和酒精藥物等有關。發病機制尚未明了,目前認為與中樞神經系統鐵缺乏而引起多巴胺能系統功能障礙有關,也可能與脊髓上位神經元抑制功能異常、下肢血液循環障礙等疾病相關。 中醫對本病并未找到明確病名記載,按癥狀來看明代薛己在《內科摘要》中的表述“夜間少寐,足內酸熱 若釀久不寐,腿內亦然,且兼腿內筋似有抽縮意,致二腿左右頻移,輾轉不安,必至倦極方寐”,與本病發生特點相似,但對病機未予闡述。中醫應屬“痹癥”范疇。 2治療方法 2.1頭穴:足運感區(前后正中線中點旁開左右各1cm,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線的3厘米長的直線)、情感區(共三針,第一針神庭穴與印堂穴連線中點,其余兩針在目內眥直上,平行于正中線第一針) 配穴:足三里、陽陵泉、丘墟、太沖 上肢不適者加:曲池、外關、中渚、合谷,睡眠差者加:內關、神門。 2.2經顱重復針刺法:選取0.3×40mm的毫針進行針刺,頭穴平刺進針35mm,并施以經顱重復針刺法,要求每分鐘捻轉速度200次以上,連續捻轉3-5分鐘,留針40分鐘。 2.3治療時間:每日針刺一次,每周針刺5天,2周為一個療程。 3 驗案舉隅 李某,男,67歲,主因“雙下肢不適十余年,加重2個月”就診。患者自述近十余年常于夜間靜息狀態下出現雙下肢酸脹、無力、疼痛感,活動或來回踱步后好轉,近年癥狀加重須用力捶打揉捏方能緩解入睡。既往病史:糖尿病史1年。診斷為“不寧腿綜合征”,針刺選足運感區和情感區,運用經顱重復針刺法持續捻針5分鐘,再針刺體針陽陵泉、足三里、丘墟、太沖穴,留針40分鐘后起針。針刺當晚自述癥狀有所減輕,共針刺兩個療程痊愈,隨診3個月無復發。 4 總結 孫申田教授為我的碩士生導師,我有幸成為孫老的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他在臨床上常針刺足運感區治療多種腿部和足部病癥,他認為足運感區之所以能有此作用,是與本區在大腦皮層的定位和作用所決定的,足運感區位于旁中央小葉、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區域,位置靠近下肢的運動及感覺中樞,能主治對側下肢的麻木、疼痛、癱瘓等癥。并不是單純針刺就能達到療效,需要運用經顱重復針刺法,以200次/分鐘的捻轉速度,持續捻轉5分鐘,才能通過一定刺激量,對神經遞質產生影響,從而恢復上運動神經元對下運動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另外RLS患者大多伴隨失眠、焦慮等精神癥狀,情感區的大腦皮層定位在額極部,此區與人的情感、認知等相關,針刺并施以手法從而改善睡眠及相應精神癥狀。此病中老年多發,可能與老年人氣血虛弱,不能濡養,脾胃虛弱吸收不良,亦有可能與繼發合并其他疾病有關,在治療過程中要積極治療其他疾病,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