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韓國的一部高分犯罪片《秘密森林》,引起觀眾不少的討論。檢察官黃實木在小時候因聽覺與情緒感知極其敏感,就干脆將情緒感知的主要部位——前腦島切除掉,從此再也無法感知情緒,變成了一個沒有情緒情感、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冷角色。由于大腦的可塑性,這樣的手術同時也造成了他超常的思維和推理能力,能將細微的線索聯系起來,快速破案。也就是我們所說“情商低、智商高”的人。
其實黃實木并非是沒有任何情緒情感,只是這方面相對一般人來說,比較弱而已。而演員曹承佑也通過臉部微表情和動作,表現出來讓人贊嘆的演技。
影劇里的黃實木自己沒有太多的情緒情感,但對別人的情緒判斷,卻感知的非常細微精準,比如他的朋友輸了官司時,對當事人表現出來的受挫和抱歉;老太太被問到自己兒子時表現出來的緊張和躲避···都被他一一看出。
那問題來了,一個沒有情緒的人,是否無法感知他人的情感?或者是否如影劇里演繹的那樣,對他人情緒情感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我們都有這種經驗:比如你的朋友正在用水果刀削果皮,一不小心劃到了手指,頓時鮮紅的血液染紅蘋果,地上也沾上了血跡。這時候,你手指會有什么感覺,雖然傷到的是你的朋友,但你也會頓時覺得隱隱的痛。或者當你看到新聞影片里,某某地方發生了可怕的特大災難,你也會感覺不好受。
我們同樣也會發現,很多人在入迷地看一部一會哭哭啼啼,一會又嘻嘻哈哈的電影時,也會跟著劇情哭哭啼啼、嘻嘻哈哈。就像蘇芮在《牽手》里唱的那樣“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
能對他人情緒情感感知到并理解,在心理學中叫“共情”,共情能力自我們很小就開始發展,一個人的共情能力跟我們大腦當中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是有關系的。
鏡像神經元最早由意大利神經生理學家賈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Rizzolatti)提出。
當有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正在研究猴子做動作時大腦的神經元反應,一個研究生學生嘴里舔著冰淇淋走過去時,他意外地發現猴子那些神經元也有了反應。后來重復做了好多個類似實驗都發現:即使猴子完全沒有任何行為動作,只要看到實驗人員做一些動作,猴子大腦相應的神經元也會有反應。
我們大腦當中的前腦島、前扣帶皮層和下額葉皮質等都是感知情緒的部位,也有大量實驗發現,當我們看到別人經歷各類情感(厭惡、快樂、痛苦等),大腦這些部位也會活躍起來。
自閉癥群體很難去感知他人的情緒,這也對他們的溝通造成很大的困擾。有人就提出,自閉癥很可能就是他們的鏡像神經元出了問題。
目前鏡像神經元還有一些爭議,但有一項實驗表明:老年人的前腦島活性較低,這會影響他們識別那些讓人討厭的面部表情(厭惡、憎恨等),使他們對騙子更易掉以輕心,容易受騙。這也是不少騙子專找老年人下手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對于黃實木這樣前腦島受損的人,感知情緒情感是很困難的,但管控思維判斷、計劃規劃、邏輯推理方面的部位則在額葉皮層,這個部位很有可能會優勢發展,這也是為何將他塑造成一個“情商低、智商高”的角色。
內容來自“行思心理談”
參考資料:Blakeslee, Sandra (January 10, 2006). Cells That Read Minds
Science告訴你為何老人容易受騙——生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