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已故的親人 農歷七月十五,又是一年中元節;一個“緬懷先祖,珍惜當下”的特殊傳統節日,一年年的輪回、一代代的傳承。 這一天,我們與先祖對話,感念終生難忘的哺育之恩,重溫血溶于水的凝重情感;也勾起了我們對已逝親人的追思…… 節日由來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 中元節民俗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里放燈壯觀。 燒街衣 一踏入農歷七月,人們都會于入黑后,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干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如今茄餅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可以自己動手做哦。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運帶走,帶得越遠越好。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 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節飲食習俗 吃鴨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是為了壓住鬼魂。 吃瀨粉 在中元節這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吃粗茶淡飯 在山東的一些地方,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吃“餃餅” 在浙江省臺州市的天臺,中元節這天人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 中元節祭祖 網絡祭祀 網絡祭祀,就是在網站上為死去的親友建立一個網絡墓園,每逢清明節、中元節,親友在祭奠網頁上點擊鼠標為親友獻花、上香、點燭、獻貢品等。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以及文明祭奠方式的逐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網上祭祀。 只要登錄活動網站,就可向死去的親友敬獻鮮花、寫下感言,表達緬懷之情。 用新型祭祀品 可用鮮花、電子香燭等替換蠟燭、紙錢。不管是清明節還是中元節,祭祀的目的都是抒發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之情,緬懷先人,在保留傳統習俗的同時,可使用新型祭祀物品開展祭祀。 一方面既遵循民俗,通過節日祭奠了先人,另一方面也節約了資源、維護了環境,杜絕了火患,低碳環保,愛護家園。 不管是燒紙送祝福,還是點清香寄哀思;或祭先祖,或放河燈;即使是陰陽相隔,還是滿含思緒的追念。我們始終相信他們并非真的離開,只是在另一個地方開始下一次旅程罷了,而我們也要好好珍惜這一世未完的旅程。 更多中元節祭祖禁忌,盡在萬年歷APP,趕緊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吧!或者打開手機應用商店,搜索并下載萬年歷,更多精彩等著你! 萬年歷 | 中元節寄語 一年一年的中元,一歲一歲的牽掛,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追思。 何為離別?也許在這短暫的一生中,生死即是離別;何為重逢?也許這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雖然人生歡聚難得,離別常有,但希望當有人離開這個世界,會在另一個地方得到永生;沒有痛苦、沒有病魔,沒有世間生死輪回。 而活在當下的我們,要知道生命何其短暫,有生之年應該好好珍惜。萬年歷希望大家都能珍惜稍縱即逝的年華,珍惜身邊的人和事。 如果有一天,中元節能讓我們特別地想起親人長輩,感念他們養育之恩的時候,希望這樣的傳統節日儀式和氛圍還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