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無不傷及氣血。所以,“治病之要訣,在明氣血”(《醫林改錯》)。所謂調和氣血,是根據氣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功能的異常,以及氣血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變化,采取“有余瀉之,不足補之”的原則,使氣順血和,氣血協調。它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原則,適于氣血失調之候。(1)氣病之治則,概而言之,即:氣虛則補,氣滯則疏,氣陷則升,氣逆則降,氣脫則固,氣閉則開。①氣虛則補:氣虛系指元氣虧乏,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變化。肺主一身之氣,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補氣主要是補脾肺之氣,而尤以培補中氣為重;先天之精氣,依賴于腎藏精氣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發揮先天之精氣的生理效應,故氣虛之極,又要從補腎人手。②氣滯則疏:氣滯即氣機郁滯不暢。多因情志失調,或痰濕食積、瘀血等停聚于內,影響氣的流通,導致局部或全身的氣機不暢,從而引起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障礙,氣滯之病又以肝氣郁滯為先。治療氣滯,定當理氣行氣。所謂調氣、舒氣、理氣、利氣、行氣,雖名稱不同,輕重不一,但總以“疏氣令調”為期。③氣陷則升:氣陷,即氣虛升舉無力,而反下陷,失于攝納的一種病理變化。陷者舉之,故氣陷當用升氣之法。 ④氣逆則降:氣逆是指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逆而上沖的病理變化。氣逆多見于肺、胃、肝等臟腑。肺氣逆則咳嗽胸悶;胃氣逆則惡心噯氣;肝氣逆則頭痛而暈、胸脅脹滿,甚則昏厥;腎氣(沖氣)逆則奔豚。氣逆則降氣,所謂“氣逆于臟……當以順氣為先”(《景岳全書?血證》)。⑤氣脫則固:氣脫是氣的內守固攝作用過弱,而致氣的外越散脫的一種病理變化。虛者補之,澀可固脫。故氣脫者每于補氣固本之中加入收澀之品,以補而澀之。⑥氣閉則開:氣閉是由于濁邪外阻,或因氣郁之極,甚至氣的外出亦為所阻,從而出現突然閉厥的病理變化。閉則宣開,因清竅閉塞而昏厥,故又稱開竅。(2)血病治則:臨床上,血之為病,證有血虛、血瘀、出血、血寒、血熱之分。其治療則有補、行、止、涼之異。①血虛則補: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一種病理變化。血虛之重證,于補血方內常配入補氣藥物,可收補氣生血之效。血虛與陰虛常常互為因果,故對血虛而兼有陰虛者常配伍補陰之品,以加強其作用。②血脫則固:下血不止,崩中漏下,諸大出血,皆屬血脫,用澀以固脫。凡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品,以斂其耗傷。③血瘀則行:血瘀是指血液運行遲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血實者宜決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瘀者行之,總以祛瘀為要。④血寒則溫:血寒是指寒邪侵襲經絡,氣血流行不暢,或素體陽虛,虛寒內生,而致氣血凝滯而言,以寒痛為其臨床特征。以溫經散寒藥通經活絡,與和血行血之品相配伍。⑤血熱則涼:血熱是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或外感溫熱邪氣侵入血分的一種病理變化,以出血和熱象為臨床特征。熱者寒之,故血熱多選用清熱涼血和涼血止血之品治之。⑥出血則止: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下出于二陰,或溢于肌膚者,統稱為出血:出血宜止血。(3)氣血同病治則: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氣屬陽,血屬陰,一陰一陽,互相維系。由于氣血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常相互影響,終致氣血同病。氣血兩者,和則俱和,病則同病,但“氣為主,血為輔,氣為重,血為輕”(《醫學真傳·氣血》)。所以“氣血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并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醫宗必讀?水火陰陽論》)。(圖文均來源于網絡) (注:有關治則、治法等內容僅提供給讀者了解中醫理論知識,治療方式復雜多變,不提倡自行診療用藥,如有類似病癥,還請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