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08-15 心 理 0 時 差壹心理 ◎ 榮譽出品文: 時差少女S來源:心理0時差(ID:PsyTime)原標題:“你根本不愛我,不然怎么會……” | 情侶間最扎心對話曝光,背后的真相是?01大家好,我是大叔的好朋友時差少女,一枚在心理學(xué)領(lǐng)域摸爬滾打 8 年的心理學(xué)碩士。 大叔說,有一些屬于女孩子的話題,我比他更懂,所以叫上了我,跟大家一起探討那些有趣又磨人的心理學(xué),今后也會常常在這里跟大家見面啦。 今天的文章,我們先從一段對話開始。 女孩:“我給你打了 N 個電話,你怎么都不接??!“(聲音略帶憂傷的埋怨) 再聊下去,就是女孩奪門而去,不歡而散,飯也不吃了。 這是我周末吃飯時,隔壁桌一對情侶傳來的對話。 談過戀愛的人,對這樣的場景應(yīng)該都不陌生,問了一圈身邊的女孩子,發(fā)現(xiàn)大家都曾經(jīng)對男友或多或少耍過這一類的 “流氓”。 學(xué)了心理學(xué),我才明白這一招叫 “愧疚誘導(dǎo)”。[1] 它的具體操作方式如下:
然后問題就升級了。 02無理取鬧的背后,是深深的不安全感“愧疚誘導(dǎo)” 的使用,往往跟一個人的依戀模式有關(guān)。 而成年期的依戀模式,往往與童年的經(jīng)歷分不開。 先來說說什么是依戀模式。 它最早是在嬰兒身上發(fā)現(xiàn)的,心理學(xué)家先讓媽媽們帶著孩子在實驗室中玩玩具,中途媽媽會突然離開,由此觀察孩子們的不同反應(yīng):
依戀焦慮的孩子在媽媽離開之后崩潰大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除了遺傳因素之外,日常的親子互動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2] 如果孩子小時候,爸媽總是沒空理他,每次的情感需要總得不到滿足,或者父母總是在自己不留神的時候就離開家,一去就是一年半載,孩子就容易形成依戀焦慮,總害怕自己被拋棄。 除了原生家庭,其他的早期人際關(guān)系,甚至初戀等經(jīng)歷,也會引發(fā)這種不安全感。 這時候,人們會形成自己的策略,來獲取依戀對象的關(guān)注。 比如我閨蜜就曾經(jīng)分享過自己的經(jīng)歷: 小時候,爸爸總是很忙,沒什么時間關(guān)心她。但是當她表現(xiàn)得很無助,很需要父親幫忙時,便會得到父親的關(guān)注。 而另一位朋友則是另一種情況,他發(fā)現(xiàn)自己大發(fā)脾氣,甚至不吃飯的時候,家人會很關(guān)注自己; 久而久之,他們也就習(xí)得了這些技能:
之后心理學(xué)家們發(fā)現(xiàn),成年人談戀愛的時候,也有類似于嬰兒的依戀模式。[6] 比如我們開頭提到的那段對話,其中女孩子的表現(xiàn)就是典型的焦慮型依戀。 他們會表現(xiàn)得 “很粘人”,內(nèi)心沒有安全感,擔(dān)心被戀人拋棄。 一旦他們感覺不到被愛和關(guān)注,情緒就很容易崩潰,崩潰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沒錯,這些反應(yīng)就是前文提到的 “愧疚誘導(dǎo)”,它們是依戀焦慮者常用的一種應(yīng)對策略。[1] 表面上看上去是對另一半的責(zé)備,實際上內(nèi)心都是一種極度的不安全感: 怕自己不夠好,怕對方不夠愛自己。 從研究數(shù)據(jù)上來看,依戀焦慮者中女性比例遠大于男性,也因為這個原因,我們似乎感覺日常情侶之間, 似乎女孩子更容易使用愧疚誘導(dǎo),更容易發(fā)出這樣的靈魂拷問:[3][4]
(注意:這些研究結(jié)果只是基于數(shù)據(jù)而言,并不是說使用愧疚誘導(dǎo)的人就一定是依戀焦慮,也并不是只有女孩子會使用這種策略,大家別亂貼標簽哦。) 有朋友可能會問:
當然不是。 要知道,依戀焦慮者 “引發(fā)對方愧疚” 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僅僅是為了得到情感上的滿足。 因為總覺得得不到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所以希望看到對方在乎自己的樣子,才能放心。 此時,人的應(yīng)對能力通常是很缺乏的,只是渴望被愛的感覺。 03兩敗俱傷的愛情,有什么解藥嗎?我曾經(jīng)的室友,是一個典型的依戀焦慮者,她的上一段戀愛,便是以 “假分手” 結(jié)束的。 她一跟對方吵架,就容易提分手。 但她僅僅是為了嚇對方,內(nèi)心想你要是道歉足夠誠懇,我就原諒你。 結(jié)果假戲真做,有一天對方真的就不再找她了。 因為對于一個長期 “被愧疚” 的人來說,會在感情中消耗很大的能量。 心理學(xué)的研究發(fā)現(xiàn),愧疚誘導(dǎo)確實能夠幫助人在短期內(nèi)感覺到很幸福,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但是長期以往,那些經(jīng)常被誘導(dǎo)的人,感情滿意度會日漸下降,到后來覺得 “累覺不愛”。[1] 到頭來,兩敗俱傷。 那么,該怎么解決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意識到依戀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很多人會給自己貼上標簽,覺得自己是一個依戀焦慮的人,沒救了。 No,心理學(xué)的研究告訴你,依戀模式是可以改變的。 每一段新的關(guān)系,每一個新的行動,都可以慢慢調(diào)整你的內(nèi)心,產(chǎn)生新的體會。 改變需要找到根本問題: 依戀焦慮者想要的雖然是關(guān)心和愛,但是Ta們最缺的是“自我安全感”,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因此怕對方會離開自己。 因此,如果想要緩解依戀焦慮,減少愧疚誘導(dǎo),除了從外界尋找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內(nèi)心尋找自信。[5] 怎么做呢? 少女給大家以下建議: 1. 試著問問自己,當你在想「他到底還愛不愛我」的時候,你到底在怕什么?
其實你身邊有很多愛你的人,Ta 也常常給你很多關(guān)心,但是安全感的缺乏,常常讓你感覺不到這些愛。 所以只有你自己能給自己安全感時,你才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愛。 明白了癥結(jié)所在,是改變的第一步。 2. 鍛煉自己獨處的能力
如果你每天都必須聯(lián)系對方,才能睡著,那么你就學(xué)習(xí)減少頻率,從每天 3 通電話減少到 1 通電話,從每個月一次獨處減少到每兩周一次…… 慢慢地在獨處中享受自己的樂趣。 在這種單獨的空間里,學(xué)會消化自己的情緒,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情緒你自己其實可以解決。 你不需要依賴對方的“道歉”來安撫自己的情緒,Ta 不是解決情緒的唯一途徑,你自己才是。 3. 學(xué)會自己做決定,培養(yǎng)掌控感 掌控感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很多時候不安全感來自于自己沒有掌控感,總是害怕失去很多東西。 掌控感不一定要在愛情中培養(yǎng),你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你不能決定對方永遠愛你,但是你可以決定自己每周末干什么、可以決定自己喜歡穿什么衣服、可以去做讓自己開心的事……小目標才能做大事情。 最難的,是掌控自己的情緒。 每次感覺到對方不夠在乎你,想要發(fā)飆的時候,先試著冷靜不說,之后再說出來。 從一些小事上培養(yǎng)自己的掌控感,慢慢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 04如果你是“被迫道歉”的一方,你能做什么?在感情初期,你可能會一味去保護對方,一次次被誘發(fā)愧疚,讓你都開始懷疑自己: 是不是我真的做得不夠好?是不是我真的不夠愛 Ta? 但你需要分辨,有些時候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有些時候是對方對愛的需求太多了,并不是你做得不好。 解決的根本,不是在Ta情緒爆發(fā)時一味道歉、遷就,而是在日常中幫 Ta 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少女給 2 點建議: 1. 多肯定 Ta 各方面的能力 讓 Ta 感覺自己是一個很被欣賞的人,并且意識到“我本來就值得被愛”。 2. 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覺得并沒有做錯,而被迫道歉時,你需要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讓情緒累積以致有一天崩潰。 剛開始表達感受時,可能會遭到對方的拒絕,或者給對方很大壓力,但是從長期來看,這可以幫助 Ta 思考自己的行為模式,并有機會改變。 05寫在最后最好的愛情,是在一起時很幸福,獨處時也很享受; 被你愛的時候很甜蜜,被自己愛的時候更幸福; 總有一天,當你問“你愛我嗎”的時候,內(nèi)心并不是恐懼,而是甜蜜,因為你知道對方一定會回答:
要相信,所有美好的東西,你都值得擁有。 最后,少女想說: 在親密關(guān)系中,愛 Ta,更要學(xué)會愛自己,辨識內(nèi)心需要。 如果以上幾點建議你很難做到,或者還是會與 Ta 不斷發(fā)生爭吵,你還可以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做出改變。 心理咨詢是自我提升的一種方式。 你可以在壹心理咨詢平臺上,匹配到適合你的咨詢師,為你提供專業(yè)、穩(wěn)定、接納的環(huán)境,在自我體驗和察覺互動中,產(chǎn)生新的體驗,讓你拓展對自我的覺察、糾正消極的自我對話、用不同角度解讀身上的 “標簽”。 讓改變發(fā)生在你的心理和身體上。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參考的文獻資料:[1] Overall, N. C., Girme, Y. U., Lemay Jr, E. P., & Hammond, M. D. (2014). Attachment anxiety and reactions to relationship threat: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inducing guilt in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6(2), 235.[2]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3] Del Giudice, M. (2009). Sex, attac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2(1), 1-21.[4]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in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226–244.[5] Arriaga, X. B., Kumashiro, M., Finkel, E. J., VanderDrift, L. E., & Luchies, L. B. (2014).Filling the void: Bolstering attachment security in committed relationship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5(4), 398-406.[6]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16).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2nd ed.).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排版:小鯨魚 我討厭蚊子 |
|
來自: 昵稱535749 > 《男女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