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06 年起至今,國內結腸癌的發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每年有 13 萬多位新診斷的結腸癌患者。 歐美國家的研究顯示,結腸癌篩查可有效降低結腸癌的發生率,并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可每兩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到各地的醫療院進行篩查。若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反應時,盡快至大腸直腸外科接受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 01 結腸癌及大腸直腸息肉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通過結腸癌篩查約有 60% 的患者可在身體出現零到二期的早期癌癥時,篩查出患結腸癌; 相對于未接受結腸癌篩查的人群,卻只有 30% 的患者可于零到二期的早期癌癥被發現,可見定期篩查的重要性。 早期的結腸癌「零到二期」若能妥善治療存活率很高,且結腸癌的發生原因主要是「息肉癌化」所造成,若能通過篩查及早發現「息肉」并及早切除,可以有效減少結腸癌的發生。 02 什么是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即是通過采集糞便來檢查是否內含肉眼分辨不出來的少量出血。 由于糞便經過腸道表面的腫瘤或息肉時皆可能因摩擦而造成少量出血,這些少量出血即會混雜在糞便中排出體外。 所以利用糞便的采集來檢查是否存在這些少量出血,可以讓我們篩選出可能有腫瘤或息肉的病人人群,進而再接受大腸鏡檢查來達到診斷及治療的目標。 由于糞便型態因人而異,每次排便狀況也略有不同,故在采集糞便的時候可以采用表面均勻采檢的方式,讓檢測結果更加準確。 且出血可能會因排出的糞便處于常溫中而被破壞,若無法第一時間送檢,建議先將糞便冷藏保存后再行送檢。 糞便潛血檢查為免疫法,此檢查的結果不受食物影響,故接受篩查的群眾在檢查前不需要進行飲食控制。 免疫法的檢查是檢測血紅蛋白中的球蛋白,食管或胃等上消化道器官所造成的少量出血無法對檢測造成干擾, 但對于大腸直腸等下消化道病變所造成的出血則更有專一性,故對于大腸直腸中的病灶診斷更具價值。 03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怎么辦?當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后,若被通知陽性反應的時候不免會造成心中的恐慌及壓力。 有些人甚至以逃避的心態對于通知置之不理。也有人雖前來醫院復診,但卻要求再一次的糞便檢查,看看可不可以得到「滿意」的檢查結果。 這些情況都非醫學建議的復查方式,甚至因為這樣的處置方式而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期。 若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反應時,建議 3 個月內盡早至大腸直腸外科接受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可在第一時間直接發現病灶、處理病灶,進而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能夠有效的降低結腸癌的發生以及增加結腸癌的存活率。 04 大腸鏡檢查的準備與腸道清潔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時,良好的腸道清潔是增加檢查準確性的重要基礎,而腸道清潔的好壞則需要病人和醫護人員共同的努力才能達成。 病人本身的體質、對醫囑的遵循程度及醫師、護士的衛教指導,都會影響腸道的清潔。一般而言,若無法達成優良的腸道清潔,將會影響檢查的準確性并增加檢查的困難度。 在接受檢查前,醫師及護士會衛教病人先進行 3 天的低渣飲食,白稀飯、白吐司、白面條及白饅頭都是很適當的食物; 檢查前除了按時服用清腸藥物及補充充足的水分外,也建議病人食用運動飲料及果汁等無渣流質飲食。 常有人誤以為在檢查前需要完全禁食才能達到腸道的清潔,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因為經過長時間禁食后病人的血糖下降,在檢查的過程當中會增加病人的緊張感及不適感,進而增加檢查的難度。 而在過往的研究中,「男性、老人、肥胖、糖尿病、中風、臥床及之前的腹部手術」都是增加腸道清潔不足的危險因素。 故在面對這類病人進行檢查前我們需要更充分的溝通以達到大腸鏡檢查的最佳效果。 05 哪些人該提前做結腸癌篩查?一般人群建議 50 歲后開始進行結腸癌篩查,高危人群除外。 伴有結腸癌的家族病史(比如說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人不幸患結腸癌),皆屬于結腸癌的高危險人群,建議跳過「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而直接進行大腸鏡檢查。 高危險人群 40 歲后即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且每次進行大腸鏡檢查復查的間隔以不超過 5 年為宜。 此外,若病人有血便、黏液便、貧血、腹部癥狀、排便習慣改變、排便變細、體重減輕、腹部腫塊等癥狀,雖不一定是結腸癌所引起,也應立即前往大腸直腸外科評估是否需接受進一步的腸鏡檢查。 06 有效預防結腸癌的發生根據篩查資料統計,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反應時有 5% 的病人會被診斷為結腸癌;接近 50% 的病人會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息肉。 故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反應時,絕不能掉以輕心,應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直腸病灶的可能性。 若檢查結果正常,每兩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即可。 除了定期接受結腸癌篩查可有效降低結腸癌的死亡率外,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每日運動、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燒烤、煙熏及高油脂食物,皆能有效預防結腸癌的發生! |
|
來自: qwerty6838 > 《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