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 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清朝皇帝皇太極暴病而亡,生前并未確定繼承人。當時的清朝并沒有成熟的皇位繼承人制度,還沒有皇帝在生前立太子或指定皇位繼承人的做法。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經規定:皇位繼承人由八旗旗主協商確定。皇太極當年成為皇帝,也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協商的結果。 皇太極去世時,他的長子豪格已經35歲,如果按照明朝的制度,皇位父死子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太極的皇位應該由皇長子豪格來繼承。但是,清朝當時愛你沒有明確的皇子繼承皇位的制度,皇太極之前也沒有明確皇位繼承人,這既是滿清當初政治制度落后的表現,但也算是政治先進的表現。其實事物往往有兩面性,不明確也不都是壞事。不明確,大家才有機會充分商量,作出相對好的決定,反正總比萬歷年間的“國本之爭”要好。 豪格 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定下的規定,當時有權表決新皇帝人選的,只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共計7個人。其他人最多只能發表意見。 豪格作為皇長子,自己統領正藍旗,父親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鑲黃旗也支持皇長子豪格繼位,索尼、鰲拜、圖賴等兩黃旗的勛貴幾乎都支持皇長子豪格繼承皇位。掌管兩紅旗的代善和掌管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一開始也傾向于由皇長子豪格繼承皇位。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十四弟,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鐸全力支持自己的同母兄弟多爾袞繼承皇位。確實,從年齡、才華和經驗來看,32歲的多爾袞最合適接掌清朝的最高統治權了。 多爾袞 豪格和多爾袞各有優勢,但實際上,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意見才最重要。為什么他們的意見最重要?因為這兩人德高望重,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是多爾袞的二哥,比多爾袞大29歲,他在努爾哈赤時代就位居四大貝勒之首;濟爾哈朗是多爾袞的堂哥,比多爾袞大13歲,此人南征北戰,戰功赫赫,是皇太極時代的四大親王之一。 有了代善和濟爾哈的支持,豪格本可毫無懸念地當上新皇帝,但豪格說自己“福小德薄”,實際上就是表態自己難堪大任。就憑這一點,我們應該對豪格心存敬意。既然豪格自己都認為不合適繼位,代善和濟爾哈朗也就不再堅持由豪格繼位。濟爾哈朗堅持皇位由皇子繼承,而不能由外人繼承,既然皇長子豪格不適合繼位,于是建議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福臨當時只有6歲,為了保障國事正常運作,可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這個意見得到大家的一致擁護,福臨當上新皇帝,是為順治皇帝。一山不容二虎,后來濟爾哈朗淡出,多爾袞獨自掌權,這是后話。 多爾袞和順治皇帝劇照 皇太極總共有11個兒子,除了皇長子豪格,二子三子夭折了,四子葉布舒已17歲、五子碩塞15歲、六子高塞和七子常舒7歲,八子夭折,九子福臨6歲、十子韜塞5歲、十一子博穆博果爾周歲。為什么選6歲的福臨繼位?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滿清需要成年而又經驗豐富的實際統治者。這個時候,明王朝已經快完蛋了,中原大地幾乎都被李自成納入版圖,明朝的精銳部隊已經消耗殆盡。此時,滿清在東北地區已經實現統一,正處在入關定鼎中原的前夜。這時候,如果由才智比較平庸的豪格繼位,對清朝大局不利。如果選皇太極的四子葉布舒也不合適,17歲的年齡不大不小,如果葉布舒當上皇帝,自己親政吧,能力經驗不足;當傀儡吧,攝政王又不好駕馭他。所以,要選年齡小的。福臨的年齡小,適合當傀儡,這樣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就可以放手開展工作,不會擔心來自皇帝的隨意干預,這是一個原因。這樣實際權力掌握在成年而老練的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手里,便于將來實施定鼎中原的大業。 多爾袞和莊妃劇照 二是福臨的身份具有優勢。皇九子福臨的母親莊妃(后來的孝莊太后)是蒙古人,就是說,福臨是蒙古人的外甥。而福臨的哥哥們沒有一個是蒙古人的外甥,福臨最小的弟弟博穆博果爾也是蒙古人的外甥,但他只有1歲,太小了。為什么滿清此時需要蒙古人的外甥當皇帝?因為這符合清朝初年的形勢需要,滿蒙聯姻是清初的定下的國策,由福臨當皇帝,滿清統治集團更能拉攏蒙古人,進一步鞏固滿蒙友誼和政治軍事合作基礎。 后來的實踐證明,當初這樣的安排是最合適的安排。一年后的1644年農歷四月,多爾袞聯合吳三桂,率軍在山海關一帶一舉殲滅了李自成的主力部隊。隨后,多爾袞率大軍入關,進入北京。不久,多爾袞將順治皇帝母子接到北京,清朝定都北京,正式開啟了歷時268年的清朝統治。1650年底,多爾袞意外去世,此時,清朝已經基本奠定統一大業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