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21日莫斯科時間18時50分,53歲的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高爾克村主樓的臥室里與世長辭,此列寧故居后來建成博物館,從1949年1月起正式對外開放。 在蘇維埃時代,列寧故居的參觀者絡繹不絕,人數高達幾百萬。如今,列寧故居雖然是一座俄羅斯國家級的歷史博物館,但參觀者寥寥,再無昔日的輝煌。 ![]() 列寧,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1870年4月22日出生,他父親是一位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活動家,哥哥亞歷山大因參加謀刺沙皇而被處死。 1903年7月30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魯塞爾召開代表大會,會上形成了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及其思想體系的產生,標志著列寧主義形成。 ![]() 1905年11月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后,列寧回到祖國直接領導革命。12月莫斯科武裝起義失敗,又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 1917年11月7日指揮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并取得了勝利,并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建立起巴黎公社之后世界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 ![]() 1919年3月,共產國際(又稱第三國際)在列寧領導下成立,總部設于莫斯科。 1922年12月30日,列寧領導蘇俄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列寧晚年患腦溢血癥,1923年病情開始惡化,1924年1月21日因腦溢血逝世,終年54歲。 ![]() 他去世后,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的紅場建造列寧墓并將列寧的遺體保存在水晶棺內供瞻仰。有90余萬人出席追悼大會,瞻仰了列寧的遺體并默哀。視列寧為良師益友的孫中山致悼詞。 列寧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并與俄國革命相結合形成列寧主義,被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同時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和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 列寧故居,位于俄羅斯莫斯科東南40余公里處的高爾克村,這是列寧度過一生中最后一段歲月的地方。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偉大的創舉》《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也是在這里撰寫的。 ![]() 1918年秋,列寧遇刺受傷,第一次來到這里養傷。后來在1918至1922年期間又多次來這里度假。從1923年5月15日起直到逝世為止,列寧一直在這里居住。 ![]() 列寧故居包括主樓和北側樓兩座黃色小樓,1918年秋,列寧和夫人等來到這里后先在主樓住了幾天,由于取暖設備損壞需要檢修,他們很快便遷入北側樓居住。以后,他夏天一般住在主樓,而秋季和冬季則住在北側樓。 通往列寧故居小路邊的石碑,上面寫著“1918-1923年,列寧在高爾克居住時曾在這條小徑散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