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的一個冰天雪地的冬日,幾個警察押著一個十七、八歲的大學生走在通往流放地的途中。路上行人稀少,只聽見皮靴踩在積雪上發出的沙沙聲。押送的警官突然問道:“小伙子,你為什么要造反?要知道你面前是一堵墻!”青年仰起頭,堅毅的目光凝視著遠方,毫不猶豫的回答說:“但只不過是一堵朽墻,一推就會倒的!”這個青年學生就是列寧。 列寧(1870-1924年)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是他的化名。 1870年4月22日,列寧出生于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父親是一位性格堅強、工作勤奮,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活動家。母親是一位內科醫生的女兒,長于外語和音樂,讀書很多,待人親切,并以剛毅過人著稱。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的妹妹對列寧有如下描寫:“在體格上,弗拉基米爾·伊里奇極像他的父親。他繼承了父親的身材、臉形、高顴骨、眼角略為向上的眼睛和寬闊的前額。他有父親的活潑氣質和同樣誠懇感人的笑。他們有許多相同的品質和脾氣——有毅力、有精力、能全心全意獻身工作、有高度的責任感、遠大的民主眼光和對別人的體諒。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甚至繼承了父親發r音時輕微的喉音。” 早在學生時代,列寧就以能夠系統而周密地工作見稱,這種作風成為他終身的特征。1887年,列寧的哥哥因刺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而被處死。哥哥的死加強了他的革命傾向,但他探索的是一條和他哥哥不同的、跟專制制度作斗爭的道路。 不久列寧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在這里,他結識了一批有革命思想的學生。1887年12月,他因參加學生運動而被學校開除,遭到逮捕和流放。在這一時期,列寧埋頭讀書,研究馬克思主義,仔細觀察各階層農民的生活狀況,在他21歲時,就能閱讀德文和法文的書籍,懂得英文,已經認真鉆研了《資本論》以及其他馬克思主義著作,并將《共產黨宣言》從德文譯成俄文,還寫下了他的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 1892年,他又開始籌建馬克思主義小組。這時的列寧,已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共產主義者了。 1895年,列寧在彼得堡創立了“工人解放斗爭協會”。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同敵人展開了堅決而又靈活的斗爭。為了避過獄吏的檢查,列寧把省下來的面包做成小“墨水瓶”,用牛奶當墨水,一有風聲,他就把“墨水瓶”吞下去。列寧曾在一封信中詼諧地寫道:我今天吃了六個“墨水瓶”。14個月的獄中生活后,列寧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的3年中,他開始使用“列寧”這個化名,寫出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并與另一位革命者克魯普斯卡婭結了婚。 1900年2月,列寧結束西伯利亞的流放后不久轉赴西歐,在德國創辦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火星報》。1903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魯塞爾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會上形成了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及其思想體系,標志著列寧主義的形成。 1905年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后,列寧回國直接領導革命,并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裝起義失敗,列寧又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第2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間,他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修證主義》等一系列著作,使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列寧又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闡明了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 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列寧立即返回俄國,積極準備發動武裝起義。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人民終于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1918年夏秋之交,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進入艱難困苦的國內戰爭時期。國內反革命分子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紛紛發動叛亂,陰謀殺害蘇維埃政府的領袖。8月30日,列寧到莫斯科米赫爾遜工廠進行講演,當他走出工廠時,一個假扮作水兵的恐怖分子,伸開手臂攔住群眾,走到門口,又故意跌了一跤,擋住了列寧身后的工人。只有幾個女人跑過來同列寧談糧食供應的向題。列寧回答她們時,一只腳踏在汽車的踏板上。暗中窺視已久的社會革命黨人卡普蘭,趁機對準列寧開了幾槍。子彈事先被刻了紋路,里面填滿了烈性毒藥。列寧肺部和肩部分別中了毒彈,傷勢嚴重。 在醫生的精心治療下,列寧的身體有所恢復。但還沒等完全復原,列寧就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指導國內革命斗爭和經濟建設的事業中去。列寧以驚人的才能和毅力長期超負荷、超強度地工作著。從1921年下半年開始,他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頭疼、失眠等腦力勞動過度的癥狀無情地折磨著他。 1922年,他帶病參加了黨的第11次代表大會,還在會上做了報告。這是他最后一次參加黨的代表大會。 1922年5月,在醫生和黨中央的堅持下,列寧只得到莫斯科郊外哥爾克村去療養。不久,他的動脈硬化癥第一次嚴重發作,右臂和右腿麻木,說話也受到障礙。2個月后病情有所好轉。病中的列寧仍然保持著讀書看報的習慣,并不時和前來探望他的政治局成員們討論工作。為了讓他安心養病,醫生不得不嚴格禁止他的這一切活動。對此,列寧開玩笑地說:“哎 呀,這日子怎么過呀!我既不能看書報文件,又不能跟人家談論政治!我甚至竭力躲避桌子上的每一片紙,因為我怕它是報紙,看了它就違反紀律啦!” 11月20日,在列寧的強烈要求下,他參加了莫斯科蘇維埃全會,并發表了演說。誰也料不到,這是他最后一次發表公開演說!12月6日,病魔再次向列寧襲來。他的右半身徹底癱瘓了。列寧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必須抓緊剩下來的每一分鐘,右半身麻木無法執筆,只好用口授的方式,讓秘書記錄下來。嚴重的頭疼時常折磨他,為了保持思維的連貫性,他就把浸透冷水的紗布敷在額上。列寧晚年留下來的多篇文章就是以這種方式寫的。 1923年春,列寧的病第3次發作,他連話都無法說了。隨后的日子,是列寧與疾病進行頑強斗爭的日子。在仲夏的時候,似乎出現了奇跡:他不再失眠,甚至靠著別人的撐扶,他漸漸可以走路了。秋天,他竟開始練習逐漸恢復說話的能力了。他還能翻閱報紙,指出那幾篇東西要別人讀給他聽。人們都以為,他們的領袖不久就會再次回到克里姆林宮,主持蘇維埃共和國的工作,領導他們走向光明的未來。但是,不幸的結局終于來臨了。 1924年1月21日早晨,列寧一醒來就感到不舒服,勉強吃了一點東西,但呼吸顯得沉重且不規則。下午6點,病情忽然加重,列寧失去了知覺,呼吸越來越差,體溫迅速增高。6點50分,列寧因腦溢血引起呼吸器官麻痹而溘然長逝,永遠離開了他眷戀著的土地和人民。噩耗傳來,正在召開的蘇維埃大會上,唏噓悲泣的聲音壓倒了正在演奏的哀樂聲。男女老少,每個人都哭了。中央委員會的訃告這樣說:“這樣一個人去世了:在他的領導下,我們黨用有力的手,在戰爭的硝煙中,在全國舉起了10月的紅旗,掃蕩了敵人的抵抗,在以前的沙皇俄國,鞏固地建立起了勞動者的最高權力。共產國際的創立人,世界共產主義的領袖、國際無產階級所敬愛并引以自豪的人、被蹂躪的東方的旗手、俄國工人專政的領袖去世了。” 1月23日,列寧的靈柩運到了莫斯科工會大廈。沿途站滿了成千上萬含著熱淚的群眾。5天5夜,從其他城市來的代表團、青年人與老年人,排隊等候進入停放列寧遺體的工會大廈,去和他們熱愛的領袖告別。 1月26日,黨中央在莫斯科大劇院舉行了追悼會,向他們的領袖最后“告別”。在一篇代表黨的有力而又動人的演說里,斯大林宣誓要遵守列寧的遺囑。 1月27日,是一個晴朗而寒冷的日子,祭火燃燒著,煙氣在街頭彌漫,全城都動起來了。載著列寧遺體的靈柩來到了紅場。下午4時,禮炮齊鳴,莫斯科全市乃至全國成千上萬的工廠和火車頭都拉響了汽笛,列寧的靈柩徐徐降入陵寢的地穴。蘇聯人民和全世界無產階級一起停止工作5分鐘,沉痛哀悼自己的偉大領袖和導師。 70年后,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世界政治的變化,蘇聯國內的風雨坎坷,終于使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解體了。然而,人們對它的締造者一代偉人列寧的尊敬并沒有消逝。他為消滅人類的一切剝削和壓迫、為實現人類公平、正義的理想而不懈努力、頑強斗爭的精神,將永遠是激勵和鼓舞人們追求光明與幸福的一盞明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