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原名薯蕷,東漢時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藥,后因避唐代宗李豫之諱改名薯藥,至宋代時又因避宋英宗趙署之諱而更名為山藥。 山藥因主產河南古懷慶府地區,成為山藥的道地產區,故又俗稱“懷山藥”或“淮山藥”。 元代賈銘將山藥記入《飲食須知》一書,其藥用、食用或作菜蔬用的歷史已有幾千年。南宋詩人陸游有詩云:“秋夜漸長饑作崇,一杯山藥進瓊糜”,說明山藥早已成為食材裹腹充饑,而且類比瓊漿玉液。 山藥外貌不美,但其內在質量極佳,只要用竹刀輕輕刮去嫩皮,其肉質白嫩細膩,有大量黏液,含多種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膽堿、淀粉酶、氨基酸、多種維生素,以及近20種微量元素。 自古以來山藥被視為補虛佳品,既可作主糧,又可作菜蔬,是補脾胃、益肺腎的良藥,老幼皆宜,可長期服食,且價格低廉,是體弱神疲、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慢性腹瀉、虛勞咳嗽、盜汗、遺精、尿頻、婦女白帶、糖尿病等脾胃虛弱、肺腎不足、精關不固者用于平補和緩補的首選之藥。 現代研究證實:山藥具有降血糖、促消化、促進皮膚潰瘍愈合、增強免疫功能、增強抗氧化活性,以及降脂等藥理作用。所含黏液多糖物質與無機鹽結合,可形成骨質,使軟骨具有一定彈性;所含黏液蛋白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預防血管硬化;且能使肺、腎等臟器中的結蒂組織萎縮,預防膠原病的發生。 山藥的吃法多種多樣,可甜可咸,可湯可炒,可葷可素。可切小塊煮成酥糯柔滑的甜羮;也可磨成泥,放入調料后制成山藥泥;還可加入排骨中燉湯,亦可切片單獨炒食。 山藥有藥膳方,用鮮山藥,切塊以菜油炸至酥軟,加入白糖和炒黑芝麻,制成山藥芝麻酥,以增強補益和潤臟作用。有的人常用山藥與粳米煮粥食用,作為糖尿病患者的輔助治療。還可作成糖葫蘆之類的小吃。 《中國藥典》界定,進入藥用的品種僅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根莖,且為干品。木薯(為大戟科植物,有毒)、番薯(即紅薯),不能入藥用。 進入食用的屬鮮品,市場上多見兩種,且各有其特點,均來源于薯蕷科。選用時應仔細辨識。 值得注意的是:山藥實熱邪實者應忌用;脾胃濕熱壅滯或有積滯者不宜用,或不宜單獨用;山藥還不能和中藥材大戟、甘遂同時食用;煮食時不宜加堿,不宜與面同食。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