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今日導讀 親愛的同學們,很高興遇見你。今天繼續為你解讀《人生腳本》這本書的第三部分內容。 之前我們講到了為什么要了解腳本以及腳本會被哪些因素所影響,今天我們會來學習一些典型的腳本,并且進一步探索腳本的運作機制。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了解呢?因為如果不深入了解腳本,我們或許就會對它有一個誤解,覺得它是和星座或者心理測試類似的東西,是一種寬泛而大眾的通俗性描述,并不具有真正的指導意義。也就是說,膚淺的了解會使我們對腳本的理解流于“巴納姆效應”。 什么是“巴納姆效應”呢?這是另外一個知識點,我們可以做一些延伸,它的另外一個名字是“富勒效應”,這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富勒通過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想象,指的是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一般性的人格或特質性描述,產生“這說的就是我”的認同感。這種認同的產生,實際上是一種主觀驗證,意思是我們主觀上相信、認為或者希望自己是如此的,所以當一個相對貼合但實際模糊的描述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這個測試很準、這個答案說得很對,哪怕我們本質上并不是如此。 回歸正題,經過此前的學習,你可能會好奇一個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人生腳本呢?關于這個問題,作者這樣回答道:“現在還無法肯定地回答這個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從幼年開始就被不同程度地編制程序。有些人通過周圍環境的巨變獲得了自主性,有些人通過內心重構獲得自主,還有一些人抗腳本。” 怎么理解呢?通過之前的解讀,我們知道了“腳本”總是預先被設定了的,但結局卻會因為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而發生改變。如果一個人自主性較強,那么他就擁有更大的概率獲得幸運的腳本走向;如果一個人內在自我較弱,容易受他人的暗示,更容易隨波逐流,那么他的原始腳本走向”不幸”的可能性就更大。 比如,有的孩子天賦欠佳,家境也平平,勉強支撐家庭溫飽的父母對他的預期設定是盡快成為能夠為家庭分擔的人。這個腳本可能有兩個結果,幸運的腳本走向是這個孩子雖無天賦但卻勤勉,長大的過程中他通過學習,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覺得自己要成為比父母更厲害的人,于是他經過努力成為了帶領家庭走出貧窮的人;不幸的腳本是這個孩子接受了父母的暗示,認為自己是負擔,只會拖累家庭,所以為了不成為負擔,他會想盡辦法盡快結束學業,然后早早進入社會,脫離開家庭。資質平平、努力也平平,成為了和父母一樣只是做點基礎工作勉強溫飽的人。 當然,這種幸福與不幸是對比而來的。大部分的腳本是沒有好壞之分的,腳本中雖然有贏家也有輸家,但輸贏的定義來自于個體是否過得如自己所愿,而非外界評價。 相同腳本設定,之所以有不同的劇本走向,關鍵就在于這個孩子對自己人生腳本的覺察程度,這個覺察包括我知道我可能的腳本、我知道腳本可能會如何上演以及我知道做點什么或許可以改變腳本。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些內容。 02.典型腳本有哪些? 凡事都有典型,就好比我們寫文章的時候基本都會引用能夠揭示本質、有說服力以及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人生腳本也是如此,大千世界,腳本也有千萬種,但我們依然可以總結出一些典型腳本。現在,我們就來看看。 在開始講解典型腳本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幾個概念。作者在書中提到,輸家腳本的人被稱作“青蛙”,而贏家腳本的人則被稱作“王子”或“公主”。 與童話故事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生雖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輸贏,但從腳本區分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大致將腳本分為贏家、非贏家、輸家。所謂贏家指的是“成功實現計劃的人”,而輸家指的是“沒有實現計劃的人”。 要了解腳本,我們首先要確定它是贏家腳本,非贏家腳本,還是輸家腳本。確定的方式很簡單,通過一個典型話術就可以簡單區分,我們一起來試一下:假設現在你在工作或者生活中被發現犯了一個錯誤,別人指出了這個錯誤,告訴你“你這樣做是有問題的”,你會如何回應? 在典型腳本中,贏家通常會說“這次我的確做錯了,但下不為例”,或者是“我確實是失誤了,但我現在知道了正確的做法”。而輸家通常會說“要是我沒有做那件事,就不會這樣了”,或者說“是的,但是我已經盡力了”。非贏家則相對佛系,他們的目標原本就不是贏而是保持平局,所以他們通常會說“沒錯,不過我至少已經努力了”或者是說“好在我還來得及修改,不至于錯得太離譜”。 也就是說,在贏家的腳本中,他們習慣了暗示自己“我知道下一步該怎么做”,即使當下他們并沒有實際的方案,但他們有一定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目標。而在輸家的腳本中,他們并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辦,但又會克制不住地假設如果贏了要做什么。 換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贏家之所以可以被稱作贏家,關鍵在于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比較高。與自信不同,自我效能不是單純地對自己肯定,覺得自己很好、很強、很厲害,它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評估,也就是相信自己擁有應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類人,往往也成長在“肯定的環境”之中,父母對他們的控制較弱,給予他們更多實踐和感受自己能力的機會。所以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也就顯得更有計劃、更從容。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只需要幾分鐘時間,就可以進行一定的自我覺察或他人識別,來判斷個體最基礎的腳本。 03.人生如戲,腳本是如何上演的? 在了解了典型腳本之后,我們就需要知道這些腳本究竟是如何上演的。 我們都知道,一部戲劇,除了要有演員之外,還需要一個關鍵,那就是時間軸。在人生腳本中,也是一樣。因為無論是什么定位的腳本,它的本質都是一個“時間”使用的概念。這么講或許有點抽象,我們換成時間類的動詞來感受一下。根據人生腳本上演的狀況,可以分為:永不的腳本、總是的腳本、直到的腳本、之后的腳本等等。 我們先來看一下“永不”和“直到”這兩個常見腳本具體是指什么意思。 要理解“永不的腳本”的意思,可以想想看你身邊有沒有十分憎恨自己的父母的人,他們或許是在青春期被粗暴地對待過,或許是從小被父母忽視,因此他們常常說“我永遠不會原諒他們的”。同時,對于關系,他們的包容度也比較差,一旦有人忽略或像當初的父母那樣冷漠地對待他們,他們往往就會說“我不會聯系你了,永遠不”,或者是“不要再出現在我面前,永遠別”。 “直到的腳本”,在女生中比較常見,最常見的是在傳統家庭長大的女孩。他們的父母會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強調“貞潔”的重要性,并且告誡自己的女兒不要輕易和別人發生關系。通常情況下,很多女孩因為經驗不足,就會在父母的影響下覺得“性是可怕的”,也會常常說“直到我結婚,我才愿意和對方發生關系”。 父母為孩子預先設置的版本中,“直到”腳本是最常見也最明顯的?;貞浺幌?,你小時候爸媽是不是會經常對你說“直到上大學你才能談戀愛” “直到你離開這個家,否則你都得聽我們的” 。我們對一系列這樣的話語的遵循或者反抗,實際上都是腳本在上演。 腳本的上演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剛剛我們講到的以時間為指向的“時間軸”因素,第二個就是行為的鞏固。那什么是行為的鞏固呢? 前面我們提到了腳本的幾個關鍵期,在這些時期,我們都會對腳本有一個評估,可能你沒有察覺到,但你的身體、行為會幫助你記得。 “一再”腳本就是這種由于行為、感受鞏固而運作的典型。我們的身邊不免有一些這樣的女孩子,她們總是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糟糕的伴侶”,似乎每一段親密關系都呈現出類似的缺陷,比如每次交往的戀人樣子都很相似,而每次分手的原因也很像,而且結局往往都是悲劇收場,她們也會不斷強調說我絕不會再愛上這樣的人,但卻一再掉進相似的親密關系陷阱。 為什么會這樣呢?你如果觀察這類女孩子,你就會發現她們的“一再反復”源于對某種缺失的補償,也就是對某種得到的鞏固。總是愛上渣男的女孩子,她們往往在童年時期缺少了父親的關愛,所以她們成年后追逐的戀人往往是帶有“理想中的父親”的樣子的,比如體貼、溫柔、寬容等等。具有這種特性的男性會讓她們覺得有補償感,所以更容易吸引她們,但這一類被她們愛上的人,又更容易是濫情的、猶豫不決的,所以愛上渣男這樣的糟糕戀情會“一再”的重復。 也就是說,我們腳本的運作取決于我們的選擇,而我們的選擇常常會受到潛意識中腳本定位的影響。 04.腳本的產生如何成為可能? 現在我們了解了腳本究竟是如何上演的,那么腳本的產生是如何成為可能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作者認為,只有人們不知道自己正在對自己和他人做什么,腳本才能成為可能。聽起來有點不好理解是不是?突然覺得和前面我們講到的東西都反了是不是? 不是的,實際上作者想表達的就是腳本的產生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我們對自己覺察得不夠,沒有去追求自我,所以才會麻木、機械地按照腳本的預設生活。而不依照腳本而活的話,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腳本。 還記得我們講過的腳本草案嗎?以及我們剛剛提到的對腳本的覺察,這兩者,其實都屬于我們腳本產生和運作的基礎。 主持人馬東老師在接受一次采訪時曾說,他的人生底色可能是悲涼的。這里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詞,人生底色。腳本其實也有底色的,如果說草案是腳本的最初模板,那么腳本的底色則是人生選擇的某種走向。 我們都知道,心理暗示常常具有很強的力量,在心理學中,我們把這個稱作“自我實現預言”,也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顧名思義,如果我們內心對自己有一個足夠的暗示,那么我們的選擇、行為也會趨向于這個暗示。舉一個例子,當一個男生認為“撒嬌是女性化”的,他就會暗示自己“男人必須強”,因此他在親密關系中也會盡量保持酷酷的形象;同樣的,如果一個女生認為撒嬌是“作”,那么她就會暗示自己“我不要當小女生”,那么她在親密關系中就會刻意維持“大女人”的樣子。 腳本的產生也是如此,一開始是父母對我們的暗示,包括童年時期的指令、教育、撫養方式;慢慢變成是周圍其他人對我們的定位、期待;最后是我們給自己的人設。比如小的時候,常常被吼“不準哭”的孩子,和被安撫說“乖,哭哭就好了”的孩子,長大后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前者的腳本底色是“我不可以脆弱,哭泣是被嫌棄的”,后者的腳本底色是“我可以展示我的脆弱,因為被愛”。 區別一目了然,之所以會產生腳本,是因為我們在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里,慢慢形成了固定的行為模式,而這種模式也會有所延續。 05.知識要點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要內容,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 在這一部分內容中,我們學習了典型的腳本,了解了常見腳本的類型和大概狀態;我們還學習了腳本運作的條件,分別是時間軸和行為的鞏固;進一步地,我們學習了是什么樣的可能致使這些腳本得以產生,作者告訴我們是腳本草案以及我們對腳本的覺察。 明天,我們會進行第四部分的學習,來了解如何才能掌握我們的人生腳本。恭喜你今天又進步了一點點。 關鍵詞:贏家腳本、輸家腳本、時間軸、自我暗示、腳本底色 思考與討論:在你的人生腳本中,關于親密關系的這個章節,是如何運作的?它們內在的聯系性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