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說“你好”。對方也說“你好”。 接下來你會說什么?你又會做什么?你會匆匆離去嗎?你會主動交流嗎?還只是等著?還是什么?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說,無論你接下來做了什么,都取決于你的“腳本”。你現在如何回應他人取決于你小時候做出了關于自己、關于他人以及關于世界的怎樣的情感決定。每個人在幼年時就決定了自己將如何生活,如何死亡。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會在頭腦中把這個計劃帶到那里,這就是所謂的“腳本”。 人生腳本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美國心理學家,早年學習精神分析,20世紀50年代創立溝通分析流派。瑞克·伯恩在其代表作《人生腳本》中寫道“ 每個人在幼年時就決定了自己將如何生活,如何死亡。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會在頭腦中把這個計劃帶到那里,這就是所謂的“腳本”。”對一些不重要的事,他可能會理智地做決定,但對一些重要的事,他其實早已決定好了:他將和哪種人結婚,他會有幾個孩子,他會死在何種床上,當他死時誰會在他身邊。這一切可能并不是他喜歡的,但卻是他無形中希望實現的。腳本是了解人類命運的重要概念。腳本可以解釋為什么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卻仍舊無法感到滿足;也可以解釋另一個人為什么在人生中只是做了點小事,卻感到相當歡喜。或者,為什么一個人很會與人打交道,而另一個人卻備感孤獨;為什么一個人在年老時適應良好,而另一個人卻感到想跳下橋頭,終結生命。你制訂這個計劃時還只是個小孩子,它基于你當時對世界的了解。而很多人的人生腳本的形成基于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孩子會遵循這種教導,比如父母為孩子的人生賦予了目標,孩子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為了某些人,通常是他們的父母在電視劇《都挺好》中,母親趙美蘭為自己孩子安排好了未來:老二蘇明成是孝順兒子乖寶寶,能承歡膝下,哄得父母開心。老三蘇明玉,是個早晚要嫁出去的姑娘,以后跟家里也沒什么關系。趙美蘭就想讓她上個免費師范生,普普通通地嫁人、教學,過完這一生。 原生家庭,英文為family of origin,由美國的心理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VirginiaSatir)在1960年代提出。如果你問薩提亞什么是原生家庭?她會說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家庭,包括看護人及其兄弟姐妹。原生家庭的父母不一定是他的親父母,比如蘋果的喬布斯就是由親生母親交給養父母撫養長大,而養父母才構成了喬布斯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家庭關系深深影響了你看待別人、交往朋友的關系,也會影響你組建新家庭后的家庭關系。艾瑞克·伯恩在《人生腳本》一書里提出了影響“人生腳本”的一些因素:而我們的人生腳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贏家腳本、非贏家腳本和輸家腳本。贏家總是信心滿滿,堅信自己找到了正確的方法,未來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而非贏家則是看到裝著一半水的杯子后,慶幸至少還有半杯的水,非贏家不想贏,而只想平局。如果父母是輸家,他們會把輸家的結局傳遞給孩子;如果他們是贏家,就會傳遞贏家的結局。人生的發展總有其故事情節。雖然故事或好或壞的結局已由父母的教導所決定,但達到結局的具體情節,則由孩子自由選擇。
觀察自己的人生腳本 但人生腳本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的變化和重構。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人生腳本,先要知道自己的人生腳本是什么樣。2、寫下自己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和細節。 問這兩個問題,是因為,一個人記憶最早的事,或者記憶最深的事,都是他的生命隱喻。其實,這個生命隱喻也包括你印象最深刻的夢,或者一直在做的夢。不過要解自己的夢,需要有精神分析的功底,一般人難以做到。第二個方式:完整地觀察一個對你來說重要的生命事件。觀察它的開始、發展、高潮、結束和尾聲,留意這中間所有的重要時刻,以及你的重要感受和心念。最佳的觀察對象,是一段重要的關系,特別是戀愛關系,或者是一段重要的事業。就拿戀愛關系來說,你可以觀察它是怎么開始,怎么發展,怎么達到高潮,又是怎么結束的,結束后的尾聲是什么,你和對方的關系又會怎么發展,留意整個過程中的所有重要時刻,以及你的感受和心念。在佛教里,有一個說法,人在臨死前,會像過電影一樣把整個一生回憶一遍,最后會生出一個重要的心念,而這就是人下一世的使命。這個說法,可以用到剛剛說的這份觀察上,我們會發現,一份關系結束的時候,你的心念,會影響下一次的戀愛。你還可以想象,如果自己是一個小說家,你會根據自己這段戀愛,寫一部什么樣的戀愛小說呢?人都會不斷地在同一個地方跌倒,這像一個輪回,所以通過截取一個完整的關系發展過程,觀察它從出生到死亡,就相當于完整地觀察一次我們的人生腳本。如果你細致完整地觀察了一段關系的發展歷程,然后再簡單地去看看你其他關系的發展歷程,你也許會被震驚到,它們竟是如此相似。在事業方面也是,通過這樣完整地觀察,你會看到你的人生腳本。
如何改變人生腳本 向死而生 明白了自己的人生腳本是什么樣。你可以通過重新敘事的方式修改你的人生腳本。 這里介紹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向死而生 設想一下你的墓志銘。想象你去世后,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簡練的話,來概括你的人生。
然后按照你寫下的話來過你的一生。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發展出來的一個治療技術。 我自己做過這個練習,每次從腦海里跳出來的,都是這一句話:沒有什么后悔的。 這也成了我人生做很多選擇的一個標準和生活態度,可以留遺憾,但是不讓自己后悔。 向死而生,比較出名的案例是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喬布斯每天都假設明天就是最后一天,所以,他每天只干今天該做的、歡喜做的事。 周末愉快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