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寺語言的修行-頭條號 2019/8/2018:25 清康熙 準提觀音此尊準提觀音像有十一面,二十四臂。觀音束發,圓臉豐頤,眉細如彎月,雙目俯視,似在閉目沉思,同時嘴角上揚微露笑容,展露佛法無邊的慈悲胸懷,和對眾生無私的憐憫。共有二十四只手臂,其中二臂禪定托缽,二臂合十于胸前,其余二十臂如扇形展于身后,手上執各種法器及寶物,很好的處理了各手臂的空間關系,繁而不亂。胸前飾瓔珞,腕上配戴手環,臂上有釧帶,顯得富貴華麗。繒帶披于肩上,上身裸露,披掛傘狀瓔珞,腰束長裙,衣飾層疊厚重,衣紋綿延貼服,天衣彩帶垂臂而下。跣足站立于蓮花臺基之上,一足踩于一朵蓮花蕊心之上,蓮座呈幷蒂雙蓮外環繞纏枝,下承帶束腰須彌座高臺基,基座四周雕刻精美法器及纏枝蓮紋佩飾,束腰處上下均有蓮瓣裝飾,束腰四周表現瑞象、神獸及火焰紋飾。尊像背后承精美舟形背光,造型比例勻稱,結構嚴謹合理,頂端表現大鵬金翅鳥,兩側表現摩羯等佛教神獸。菩薩曲線流暢,寬肩平腰,身形壯碩穩重。木胎扎實,通體漆金,充滿宗教信息,為清代康熙時期宮廷木雕造像中難得一見的精品。 觀音化身多變,有六大形象,準提觀音(梵名Dorje Tsundi)即為其一。準提觀音又稱準提佛母,又可音譯為準胝或尊提佛母,意思是清靜或明覺,幷為三世諸佛之母的意思,其密號為最勝金剛,表示在觀音中法力最高。流行于顯密、禪宗、東密、藏密之四大派系中,亦是觀世音菩薩之化身。準提經曰:準字門者,于一切法是無等覺義;提字門者,于一切法是無取舍義。常修持準提觀音像,可摧破一切眾生之惑業,成就延命除災、求子諸愿。 準提觀音有多種造型,有一首、二首、三首或六首,及六臂、八臂、十二臂或多臂,而最普遍的為三目十八臂的造型,其三目分別代表佛眼、法眼、慧眼,手中會持有蓮花、利劍、絹索法器等。因“若求十八不共法者。應觀十八臂,即如畫像法觀也”之儀規:主臂雙手結準提觀音根本身契,“先以二手小指二無名指,相叉入掌,二中指直豎頭相著,二頭指頭附二中指上節側,二大指各附二頭指側,即成”,其余諸臂分別為“右第二手施無畏,第三手把劍,第四手把數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羅迦果,第六手把越斧,第七手把鉤,第八手把跋折羅,第九手把寶鬘,左第二手把如意寶幢,第三手把蓮花,第四手把澡罐,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輪,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賢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羅蜜經夾”,此尊部分法器已佚,且持物更繁復,諸面皆面容沉靜內斂,藝術感強烈。 清代,佛像的宮廷風格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各類材質上均有許多極佳的作品出現。如此尊之尺寸巨大的木雕準提觀音甚為少見,木雕造像不易保存,容易毀壞,所以存世量稀少,如此尊完整之美品實數難得。而且二十四臂亦幷不常見,須彌座與舟型背光完好則更為少見。其面部圓潤,略帶微笑,神態肅穆中透露著祥和,恰暗合清代“興黃教以安眾蒙古”之意;其衣紋、身形、比例均符合清代內陸藏式造像的典型特征,且在須彌座及背光上的神獸及卷蓮紋皆工藝精湛,與北京故宮、雍和宮和承德外八廟的佛堂中常見樣式與組合極為相似。綜合考慮其面貌、工藝與紋飾風格,其應與清代康熙時期京畿北部的宮廷寺廟有極為緊密的聯系,為這類木雕造像風格中難得一見的木雕珍品,極有可能出自北京或承德的皇家寺廟之中。 內容來自今日頭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