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為習字階段 在這個階段里,要有選擇的臨習碑帖。在臨帖過程中,訓練腦、手的靈活性。通過臨習,較好地掌握執筆、用筆、結字、布局的規律和常識。 這個階段是師古人的階段,因此這個階段練習的方式, 應該是比較機械的,要有一定規矩。相應的個性要受到一定的約束,以免學書者不顧書法的基本規律,任意涂抹,貽誤終身。 第二階段為創作階段 在這個階段里,學書者已較好地掌握了書法的基本技法,應博覽古今書法碑帖,總結前人用筆、用墨的妙趣;努力練習成幅作品,鍛煉創作的構思和實踐;加強文學、美術等字外藝術的修養。這個階段是造化階段,練習的方式要比前一階段靈活得多。 綜上兩個階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發展。無前者,后者便是無源之水;無后者,書者往往被說成是碑帖之奴。 物質上的準備(略) 精神上的準備 練習書法,人們通常很少論及精神上的準備。但這是成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所謂精神上的準備,中心點在于一個“靜’’字。 練習書法不能有手無心,按字貼簡單、機械地畫墨道兒,而是要細心體會,心有所悟,手有所追。作到心中只有字,手中只有筆,而這種境界,都是要以入靜為基礎才能達到的。 有些沒有功底的同志初學書法,前幾個字方能按耐性情,幾字之后,便急躁起來,不是胡亂涂抹,便是放筆不寫了。這是不能入靜造成的。 當然,當我們的書法寫的有點眉目時,也就自然入靜了。人若入靜,則氣血平和,心無浮躁,才能極慮專一。人們常說的書法可以鍛煉身體,可以修身養性,就是這個道理。 (一):執筆法 執筆法是書寫者對毛筆正確的施力方法。書寫時用力牽涉到指、腕、肘、肩以至全身,只有這些部位很協調地施力,才能寫出如意的點畫和線條。 1:指法 指法是五個手指捏筆的正確方法,最常規的是五指撥鐙法。 大拇指:稱為“按”,以大拇指上節端按住筆管左后方,向右上方斜仰施力,起一種推動作用。 食指:稱為“壓”,用食指上節端捏住筆管的右前方,向左下方施力。 中指:稱為“鉤”,用中指上節端鉤住筆管向后施力。 無名指:稱為“格”,用無名指指甲和肉相連的部位抵住筆管,起一種頂的作用,由里向外施力。 小指:稱為“抵”,小指緊貼無名指下起助力作用。 五個手指各有功用,實際上構成了兩對平衡的力,一是大拇指和食指,另一是中指和無名指、小指。筆在兩對力的平衡中穩定下來,并能靈活地運轉。 這種執筆方法歷來被推崇,被認為是正確的執筆法,一般人書寫時也多采用這種方法。 另外還有:鵝頭執筆法、虎口執筆法、平復執筆法、提斗執筆法等。 執筆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指實,指實的意思是五個手指的指端實實在在地捏住筆管,無一虛設。如果指不實,則無力運管。 注意:不能誤把“實”理解為“緊”,和壯士操戈、船夫拉纖聯系在一起。捏筆過緊,五個手指象繩子一樣縛住筆管,心欲動,而手拘謹呆滯。 如執縋擊鼓,握的手法需要松緩,擊出的聲音才會悅耳動聽。 掌虛:掌虛是指執筆以后,掌心一定要空虛。人們常說虛掌可以容卵,就是這個意思。 腕平,腕平是指執筆以后,手腕基本上和案面平行。 執筆以后,筆管貴在直立,筆鋒如針倒懸,筆鋒著紙才能形成中鋒,取勁澀,那種如錐畫沙,如印印泥的妙趣才能體現出來。 2:腕法 (1)枕腕:枕腕是腕部和案面直接或間接接觸的一種書寫方式,直接接觸是把腕子直接放在案面上,間接接觸是以左手枕右腕下和桌面接觸。 (2)懸腕:是把手腕離開案面,以肘著案的一種書寫形式。(懸腕適合于初學者) (3)懸肘:懸肘是把整個臂膀都離開案面的一種最佳書寫方式,活動的幅度最大,氣力的傳輸也不受任何阻隔。趙孟 曾經說過:“古人動筆有千仞之勢,此必高提手腕而能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身法 (1)坐書:坐書是一種普遍的書寫姿式。坐書要求身體保持舒展自如,左手按紙,右手執筆,有氣概萬千之勢。腰背正直,氣息均勻,兩腳分開與肩平行。書寫時,或枕腕,或懸腕,肘應放在案上,不要斜靠案邊。另外如坐著懸肘時,要注意肘部抬起稍高淤腕部,以保證毛筆正直。 (2)立書:書三寸以上的字必須站立書寫。立書時右腳稍向前伸,以助右臂揮運之力;腰微前傾,身體離案半尺左右,但腰不可彎曲過度。 (3)題璧: (二)筆位 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執筆要近,另一種是執筆要遠。 執筆近于筆頭,書寫時筆亳的鋪放、聚攏比較容易。 執筆遠于筆頭,書寫的幅度大,飛舞飄灑。得流暢之妙。 根據書法實踐經驗,書寫雄厚一路的字,如顏體、龍門造像之類,執筆稍低為好; 書寫飄逸清秀一路的字,如二王、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的風格,執筆稍高為宜。 書寫隸、篆、楷書以靜為主要特點的字,執筆應略低; 書寫行草以飛動為主要特點的字,執筆應稍高; 書寫小字執筆要低,大字執筆要高。 初學者執筆應高一些,以便練出過硬的運筆功夫。 執筆是運筆的準備,就象賽跑前各就各位的起跑動作一樣,是為百米沖刺做準備的。 以上講述的不論是指法腕法還是身法,筆位正確與否,概括地講,標準只有三點:一、指、腕、肘、臂運轉靈活。二、氣力由腰而發,經各部位至筆端,盡量少受阻礙。三、適應書法運筆規律,為運筆做好準備。 (三)用筆法(運筆) 用筆法是筆鋒著紙以后,主要解決的是毛筆如何正確運動。用筆是書法中關鍵的關鍵,趙孟 講“用筆千古不易”。 1.藏鋒和露鋒 藏鋒就是在起筆和收筆時,把筆鋒藏於筆畫之中的一種用筆方法。 例如:寫一橫畫,橫畫本應從左向右行筆。藏鋒書寫時,應由右向左逆行,按筆后,再由左向右順行,終了按筆調整筆鋒后,由右向左逆行。藏鋒用筆沉著、含蓄、雄強。通常篆書、隸書,楷書中的顏體和柳體多使用藏鋒的方法書寫。 露鋒是一種平鋪直敘的用筆方法,起筆時掌握“欲橫先豎,欲豎先橫”的準則。 例如:寫橫畫,豎下筆,調順筆鋒后右行筆。寫豎畫,橫下筆,調順筆鋒下行筆。露鋒作書,鋒利精神,呼應自然,清秀峻拔。 藏鋒和露鋒一般多指起筆處,因為收筆的地方都需要以毫末滿外,以保證筆畫完整和美觀。藏鋒和露鋒不存在著優劣之分,初學書法,要根據不同字來確定用藏鋒或是露鋒,但必須注意行草書很少用藏鋒。 2.中鋒和側鋒 中鋒也稱作正鋒,是運筆的主要方式。 中鋒運筆,筆尖在筆畫的中間運行。把筆毫鋪開,作到萬毫齊發。 中鋒行筆的優點:將墨汁均勻滲開,筆畫圓滿,自然充實。有一定的立體感。“入木三分”就是中鋒寫出來的。 中鋒行筆要求筆管正直,但不意味著在行筆的過程中,筆管始終和紙面垂直,而是隨著筆劃的運動方向筆管稍向前傾。 側鋒也稱作偏鋒。 側鋒行筆,筆尖側在筆畫一邊,顯得臃腫枯澀。 楷書字是忌用側鋒的。但行草書中側鋒偶一用之。 初學書法,應先以中鋒行筆為基礎。學書法先學楷書,就是這個道理。 3.方筆和圓筆 方筆和圓筆是對筆畫的起止和轉折不同的處理方法。 方筆呈方棱形狀,有一種斬釘截鐵的氣勢,體現了雄強有力的格調。 圓筆呈圓轉弧形,圓勁不露痕跡,清秀俊美,給人以和暢的感覺。 方筆和圓筆在書寫方法上是不同的。 方筆的書寫:起落提按的節奏明快,下筆迅捷,平鋪直敘,不可游移。轉折時改變筆畫的運動方向,提筆換鋒,然后逆行,即所謂“折以成方”。方筆的書寫關鍵在一折字,折字的根本在于提按節奏,如少林卷術,一招一式剛勁、明快。 圓筆的書寫。起筆和收筆處,筆鋒微轉,不留棱角痕跡,即所謂“轉以成圓”。圓筆字書寫的關鍵在于一個“轉”字,“轉”字的特點是含蓄,這種含蓄和太極拳有相似之處,一招未竟,一式又生,綿綿而至。 4. 起筆和收筆 起筆和收筆在藏鋒和露鋒的問題里已經涉及,這里就具體方法進一步說明。 不論任何筆劃,都首先存在著一個起筆問題。起筆如果寫不好,不僅臃腫或尖削不耐看,而且也會影響延伸。 藏鋒起筆的法則是“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露鋒起筆要”欲橫先豎,欲豎先橫”。 以上兩個動作的關鍵,一個“按”,一個“順”,都應和起筆的動作十分和諧,不能生硬。 收筆是一畫終了的處理,一般有兩種情況,一類是尖收筆,尖收筆有撇、捺、鉤、懸針豎等;另一類要采用“無垂不縮,無往不回”的方法,主要針對橫畫和垂露豎等而言。 5. 提筆和按筆 毛筆的運動是比較復雜的,它不是簡單的平面軌跡運動,而是 要配合提按運動,在行筆過程中,有意識地把筆畫的某一部位寫細一些,筆要輕輕提起。相反,有意識地把筆畫的某一部位寫粗一些,筆就要稍稍下按,這就是通常所講的提筆和按筆。 提筆和按筆是相互對立的,但又相互依存。沒有提筆就談不上按筆,沒有按筆也談不上提筆。 提筆是在按筆基礎上的提,按筆是在提筆基礎上的按,也就是說提和按的動作都不能盡勢,盡勢則力竭。 這種施力方式很象手按彈簧,按不能按到底,提也不能提到極限。提按得當,筆畫的粗細變化自然,有力度和彈性。 所以,提筆和按筆雖然簡單,卻須學者細心領悟,得出“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杪”的道理。 6. 轉筆和折筆(與方筆和圓筆相近) 轉筆和折筆是筆鋒在改變運行方向時的用筆方法。 轉筆是用暗渡的方法轉換筆鋒,轉換時,要心靜手穩。 方筆字時,筆鋒的轉換要求剛勁有力,有棱有角,應該用折筆。。 轉筆和折筆在運用中是應該相互補充的,而不應片面地追求。如果只注意方折剛勁,不注意圓潤,寫出的字往往拋筋露骨,無清秀含蓄,不耐尋味。如果只追求轉筆圓潤,而不重視筋骨的力度和彈性,又往往俗媚浮滑。 7. 行筆和駐筆 行筆是在紙上運行,提按轉折的連續性動作;駐筆是行筆過程中,一個動作結束,下一個動作開始前的、很短的轉換間隙。 駐筆并不是絕對靜止,而是為下一動作運氣施力做準備工作。這一點象講話中的停頓。例如,寫橫畫收筆時,就要駐筆,然后按筆滿外。 8. 挫筆和衄筆 挫筆是按筆略提之際,使筆鋒挫動,稍稍離開按處的一種用筆方法。例如,寫鉤按而挑出,如按末圓滿,就要向右稍挫,寫滿后,再得勢急出。 衄筆是一種逆而使回的用筆方法,有蝸牛入殼的意趣。如顏書寫鉤,豎畫終了,然后縮回挑出。 9. 戰筆和搶筆 戰筆取遲澀的走勢,用於長筆畫。書寫時,為了使筆的筋骨雄強,有意識地增大筆和紙的摩擦,運氣使力,審慎推行,好象遇到阻力。 但必須注意,戰筆決不是矯揉造作的“顫抖”,而是自然的氣力增大所至,筆雖似微抖,筆畫仍然齊整,邊緣無犬牙交錯狀。 搶筆是一種快下筆的方法,實際上是虛筆,用法是懸空逆畫,然后迅速落筆,似從空中遙擲而下。例如,寫一橫畫。 10. 運筆方向 現在講的運筆方向不是指文字的書寫軌跡,如橫畫由左至右,豎畫由上而下等等。 運筆方向是指運筆時施力的方式,筆鋒和筆管的朝向。 正確的運筆方向應該是:筆既入紙,筆管微向左后偃,以保證逆入,行筆時,腕平掌豎,推筆而行,筆鋒朝向與筆畫的運行軌跡相反,以保證平出筆鋒,萬毫齊力。 古人所講的如錐畫沙、印印泥的效果,非如此不可得。 11. 行筆的速度 行筆的速度一取決于字體,二考慮字的大小,三書寫人的功底。 一類以靜為特點,包括篆書、隸書、楷書等字體,書寫這類字,行筆速度應比較緩慢,把字畫中的靜氣托出,行筆過快,往往失于凝重; 另一類以動為特點,包括行書、草書等字體,這類筆畫的書寫,需要加快行筆的速度,以表現流暢和飛動。 筆畫的大小對書寫的速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大筆畫多重氣勢,行筆應該稍慢性,慢能凝聚氣力,點畫才能沉著雄強。 小筆畫重秀美,行筆應該稍快,慢則往往呆滯無味。 初學書法,行筆應慢,只有慢行筆才能體會出筆畫中提按轉折的變化,使肌肉逐漸記憶,才能練出力透紙背的勁澀,這就是古人常說的“遲澀”。 有了比較濃厚的基礎,才可由“遲澀”向“疾澀”發展。所謂“疾澀”,行筆雖快,但筆畫不浮。 12. 三分筆法 三分筆是用筆深淺的一種分析方法,初學者最應了解。臨池的第一步,首先追求形似,如果不知所臨碑帖的用筆深淺程度,便無法達到予期目的。 三分筆法就是把筆頭定一個量度。一個筆頭自二分之一處分開,上半部分不能用以作書,只能用來貯墨,其功能有些象自來水筆的皮囊部分。 下二分之一處,自下而上稱為一分筆、二分筆、三分筆。 學習古人書法時,以此為標準進行分析。 例如: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一般只用一分筆; 歐陽詢、虛世南、文征明、祝允明等人的書法一般用到一分半筆; 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人的書法最多用到二分筆; 顏真卿等人的書法用至三分筆。 三分筆并不不象機械的量度一樣精確,它提供的是一種分析用筆深淺的方法,一種推敲古人用筆的手段。 對于初學書法的人來說,應首先鍛煉淺筆重力的用筆方法,它的難度大於深用筆,不論是提筆攝墨,還是按轉折都比較難掌握。但只有從難入手,以淺筆重力為基本功,學習書法的道路才會越走越開闊。 |
|
來自: 靜里乾坤f1k68u > 《書法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