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當病人形體衰敗,氣血竭盡的時候,治療就沒有辦法見效,這是什么原因?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五臟六腑氣血津液已經衰微,不能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也就不能對各種治療作出反應了。 黃帝問:什么叫做神氣不能發揮應有作用呢?岐伯說:針石治病,不過是一種方法而已。現在病人神氣散越,志意已經散亂,縱然有好的方法,神氣不起應有的作用,病也治不好呀。況且病人的情況嚴重,已經達到精神敗壞,神氣離去,營衛之氣失常。為什么病情會發展到這種地步呢?由于不懂得養生之道,放縱嗜好,不知道節制欲望,長期憂愁煩惱,郁郁寡歡,使精氣敗壞,營氣枯澀不能化生血液并營養周身,衛氣虛少不能顧護體表,所以神氣失去應有的作用,對治療上的方法已失去反映,當然他的病就不會好。 黃帝說:疾病初起時,病情單純不復雜,邪氣也比較表淺,但必定先侵入結聚于皮膚。此時高明的醫生都說疾病已經形成,而且病情危重,僅用針灸、砭石等已不能治愈,吃湯藥亦不能達到病所了。現在的醫生都能掌握疾病的治療原則,遵循治病的一般規律,與患者如親戚兄弟,每天聽著病人聲音的變化,看著病人面色的變化,但疾病卻不能治愈,難道是治療不及時嗎?岐伯回答:治病的時候,病人和病癥為本,醫生和診療技術是標,如果醫生只處于從屬地位,病人與醫生不能很好合作,病邪就不能制服,這就是病不愈的道理。 注解 標本:是個相對概念,也是一種主次關系。是醫生治療疾病時用以分析各種病癥的矛盾,分清主次,解決主要矛盾的治療理論。 簡單地說,標即現象,本即本質。凡病因與癥狀,先病與后病,正氣與邪氣,病在內與病在外等,都有標本的關系。比如人體的正氣是本,致病的邪氣是標;以疾病本身來說,病因是本,癥狀是標;從疾病的新與舊、原發與繼發來說,舊病、原發病為本,新病、繼發病為標。總之,【本】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義,【標】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義。 疾病的發展變化常常是矛盾萬千。因此,在治療時就需要運用標本的理論,借以分析其主次緩急,便于合理地進行治療。標本的原則一般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和標本兼治三種情況。 讀后感:病人和病癥為本,醫生和診療技術是標。這與上工治未病如出一轍。也就是說,真正的醫生恰恰是每個人自己。而治未病就是養生的目的。從這點來說,任何高明的醫生都是在治標,而不是治標。唯有自己努力,才能確保身體健康和延年益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