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時代,如果你只能掌握一種技能存活,會是什么? 寫作早已不是作家的專利,任何人,只要拿起筆、打開電腦,都可以寫。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想通過寫作進行價值變現。 人人都能寫,但不是人人都能寫出好文章。在這個價值觀多樣化的時代,評價“好文章”的標準有千千萬萬種。有人覺得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能引發共鳴的是好文章,有人以閱讀量10W+為目標,有人以捕捉熱點為目標......道路千萬條,我們無法用一種觀點、一種聲音來做評判。 關鍵是,你的寫作初心是什么?是梳理知識進行輸出,是隨筆記錄靈感,還是刷一刷自媒體存在感? 每個人的選擇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實際,心之所向,無問西東。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離不開從“寫出來”到“寫得好”的迭代升級。 布蘭登·羅伊爾說:
那么,這些反復使用的原則是什么呢?答案就在這本書里。 “陳火車的寫作工坊”,開始專注思考,專注寫作) 這本書被稱為美國常春藤名校入學考試絕密利器,先后榮獲“美國總統圖書獎”,“國際圖書獎”,“年度教育圖書獎”!這是美國著名考試培訓機構kaplan教學主管20年的經驗總結,也是全球英文寫作的標桿之作。 在書中,羅伊爾總結了20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寫作準則。她說:“寫作包含四大支柱:結構、風格、可讀性和語法,就像是一把椅子的四條腿。”在這本書中,作者重點闡述了前三大支柱,而第4個支柱在另外一本書中做了全面論述,即《一本小小的金色語法書》。 1 關于結構 運用自上而下的寫作手法 自上而下的寫作手法就是我們常說的“倒三角結構”,結論先行,開門見山。采用自上而下的倒三角結構,更符合讀者思維。 如果不先把結論擺出來,讀者會在一環扣一環的推理議論中感到索然乏味,甚至感到力不從心。反過來如果能先把結論擺出來,讀者便能對要論述的東西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再從一步一步的論述中,逐漸找到線索和邏輯的感覺。 我們常常會把寫作當做日常會話,如果不給讀者一個目標,再告訴他們抵達目標的方向,就不能以高效的方式傳遞信息。 在文中,作者列舉了兩位同事的對話,a同事想讓b同事幫買鉛筆芯。與其啰啰嗦嗦說一堆如何換乘地鐵如何走路,最后才表明想讓幫忙買鉛筆芯,不如先把請求擺出來,再一步一步去剖析具體怎么做,怎么去到具體的位置買鉛筆芯。 在沒有目的地和飛行方向時,飛行員絕不會向飛機駛離跑道,當寫作意圖是解釋后告知時,我們應該先總結,然后運用細節做支撐,不要玩“我有一個秘密”這樣的把戲。 使用轉折詞 轉折時能夠提示寫作的方向,也被稱作語言的交通燈。 接續詞就像綠燈一樣,提示我們要沿著相同的方向繼續前進。 例如:此外...而且,換句話說。 舉例詞就像綠閃燈一樣,提醒我們要減速和注意。 例如:首先其次再次,例如...比如... 對比詞就像黃閃燈一樣,提示我們準備轉彎了。 例如:然而但是,不過...另一方面。 總結詞就像紅燈一樣提示我們即將到達。 例如:總之最后,因此結果。 整合相似的事物 整合相似的事物。先結束一個主題的討論,緊接著再討論其他主題。第一稿是思緒迸發的過程,不自覺會覺得這個好那個也好,都想寫下來。沒有關系,在后續的修改中,我們要把相同意群的內容,整合到一塊。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只完成一個意群。 2 關于風格 使用準確具體的詞匯支撐所說內容 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使用準確具體的例證。 讀完一篇文章后,能長時間留住的往往是其中的事例和細節。比如你要寫一篇關于蘋果的文章,那么你不能泛泛而談說蘋果很好吃,你要寫蘋果是什么顏色的,蘋果是什么,產地的味道如何?口感如何? 細節豐滿了,但是文章的篇幅也更長了。我們需要在簡潔和細節之間做出一個權衡。細節的加入,會讓文章更長,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長并不代表冗長,長可以是細節方面的細膩描寫。簡潔并不意味著要丟失很多信息,要求的是句子層面的詞語數盡可能少。 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你的觀點 威廉斯特朗克說“文章有力,貴在簡潔,句子不應該包含不必要的詞語,段落不應該包含不必要的句子。”當作者在不必要的情況下重復一個詞語或一個關鍵詞,就會產生冗余。 例如“沒有經驗的新手”這句話就存在冗余。 作者指出在日常寫作中,應該使用較簡單的詞語,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使用一些大的或者更加精確詞匯的情況,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思考,針對特定的讀者要使用什么樣的詞匯才是最恰當的。 保持文章內容清晰的方法之一,就是限制程序的適用,最簡單的辦法是把長句拆分成2~3個短句。然而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并不意味著我們都要通篇短句到底或者通篇長句到底,我們應該根據實際寫作的需要創造出起伏變化的風格。 陳之藩 在《在春風里·劍河倒影》說:
TED上最受歡迎的演講者之一,布勒內·布朗提出一個簡單的方法:“演講大綱完成后,將其砍掉一半。當你為損失一半而痛心時,再砍掉一半。更重要的是,在有限時間內,你能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講多少內容?” 增加個性化的例子,讓文章更加難忘 李叫獸之前對文案寫作方面有過一些思考分享,他反對的是用一些抽象華麗的語言去描述產品的賣點,應該是用簡單的句子把心理感受用明喻或者暗喻的形式直接表達出來。
當文案界已經在唾棄用華麗的高大上的詞匯來描述產品賣點時,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連熟練掌握他們所唾棄的這些技能還遠遠不夠? 用積極、個人化的語氣來寫作 控制寫作語氣的一個方法是選擇積極詞語,避開消極詞語。同樣是表達“商店晚上7點關門”,你可以說“The store will close at seven p.m”,積極一點可以說“The store will remain open until seven p.m”。這里我們把close替換成remain open,其實就是一種思維的轉換。 這讓我想起《1984》這本書,大洋國有賽麥所在的研究司,負責消滅詞匯,創造新的語言形式。比如“好”和“壞”,一對反義詞,那么“壞”就被無情的消滅了,因為可以用“不好”來形容,更像那些沒有實際作用的形容詞“精彩、非常”也被消滅掉了。用“加好,雙加好,倍加好”來替代。我們既要做到思維能夠靈活轉換,也要警惕詞匯語言色彩對思維的“逆向”影響。 語氣是態度,正式的語氣就像正裝,使讀者和作者保持距離,大多數寫作更傾向于非正式語氣。 “Please send any follow up questions to customer service department”,這樣看起來是非常官方和正式的,有點冷冰冰的,感覺缺乏人情味。如果我們給它加上人稱代詞呢?“If you have any follow up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ervice department”。 這讓我想起了廣州地鐵的英文報站用語,“去往2號航站樓的乘客,請在機場北站下車”,“If you're heading for terminal two, please get off at airport North”。表達的雖然是同一個意思,中文里面只用乘客來指代你我他,其實還是比較抽象的,而在英文中用了一個you,給人感覺就像有一個人坐在你對面,告訴你去T2航站樓就要在機場北站下車。 3 關于可讀性 利用排版和設計 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每天都在閱讀文章,也許你沒有注意,這些文章的頁邊空白,字與字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間距,字體的大小都剛剛好設置成了讓讀者最舒服的狀態。你所以為的“版面簡潔”,并不是簡單的不編輯文字,而是充分揣測閱讀習慣和喜好,掌握了一些心理學基本知識。 在寫作的舞臺上,這種裝飾可能包括粗體、斜體、破折號、項目編號等。道路千萬條,方法千萬種,千萬不要為了使用而使用,在同一邊的文章中出現太多的突出顯示。 回顧和修改文章 作者說:
很少有作家能夠一氣呵成完成一篇完美的文章,寫下句號,只是代表當下寫作過程的結束。由于人的認知是不斷發展的,文章也需要經歷不斷修改的過程。 寫作是一個創作的過程,就是把某種垃圾變成有價值東西的過程。寫作的本質是讓人類的網狀思維用樹狀的結構梳理,最后用線性的文字表達出來。 未經梳理的知識,就像散落在星空的點,有點閃亮但是沒有太大價值。只有通過思考,進而搭建框架,我們才能把凌亂的知識規整起來,形成模型進而有效輸出。每一次寫作是對思維的一次歷練,刻意練專注用,才能把寫作思維變成肌肉記憶,內化能力。 太多的人會為文章水平達不到內心期望而感到苦惱。對于這種情況,海明威說:“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意思是要降低你的心理預期,初稿不是終稿,沒有經歷“折騰”的過程,最終無法實現“不折騰”。折騰即死磕,死磕自己,用批判的方式“跳出來”看自己的成品。 我們在輸入環節碰撞精神火花,在加工處理環節尋找素材,通過搭建思考框架確立骨架,最后輸出草稿。第一稿要求速度要快,不要拘泥于細節,假如你覺得文思洶涌,請策馬奔騰,一鼓作氣,相信剎那間奔赴你筆下的字句就是最好的最妥當的。完篇以后,就得仔細推敲,絲毫不放過每段、每節、每句、每字。 推薦一個七步改稿法: (1)對宗旨,讀者是誰?目標是什么?主題是什么? (2)立結構:結構是否清晰,是否已經是最佳結構?還有沒有修改的空間? (3)理意群:這里意群可以理解為一段話、幾個句子。意群本身是否包含論斷,表達是否充分? (4)調段落:段落順序是否符合理解習慣?表達方式是否多元化? (5)順句子:從句是否全部改成單句,句子還能再短一點嗎? (6)改字詞:形容詞是否還有存在必要,代詞是否讓人不知所指? (7)減脂肪:是否不自覺說水話用水詞?能夠用更少的字數表達? 寫作一部分是科學,一部分是藝術,需要建構并且遵循原則的部分是科學,可以根據每種情形進行變化的是藝術。 |
|
來自: 昵稱62100225 > 《公文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