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治療:故事和類比的應用》作者是英國的布倫克榮。認知行為療法(CBT)是一種適用于多種常員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治療方法。著作通過使用相關故事、隱喻、類比、引用和軼事向讀者展示了如何將CBT付諸實踐,同時也示范了在實踐中治療者是如何應用書中介紹的例子。下面是學習第一部分《開始:故事的背景》第一章《什么是認知行為療法》的體會。 1.什么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可被定義為:任何一種利用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的關系使來訪者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發生變化的心理干預方式。 所有的心理治療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則:包括相互信任、對治療作用的解釋和說明、對治療的期望、信息的交換、情感的溝通、成功的標準以及在學習新行為的過程中獲取自省力等。 2.什么是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CBT)起源于20世紀,是行為治療和認知治療這兩種互補方法的合并。CBT是一種旨在通過改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認知和行為,以達到改變其情緒的目的的談話性治療。 以下是CBT的永恒名言: 問題不在于遇到什么事件,而在于怎樣解釋和處理這些事件。 使人們心神不寧的不是問題的本身,而是看待問題的看法。 不是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沒有發現問題的所在。 改變你的思想,你就可以改變世界。 樂觀主義者每每在危機中看到機遇,悲觀主義者每每在機遇中看到危機。 我們沒有退縮,而是在向另一個方向前進。 不要相信我,請檢驗我。 我們可以從另一角更有益的角度看待世界。 3.什么是CBT的基本要素。治療師怎么知道自己使用的就是認知療法呢?就看是否包含以下的10個要素。 (1)檢查思想。CBT需要檢查思想和行為。我們的思想和之所以會帶給我們快樂或悲傷,是因為如何看待事物會影響我們的感受和行為。治療時需要謹記這個原則:思想能夠影響我們,盡管它可能并不是真實的。 (2)明確問題。CBT坦誠地討論“此時此地”的問題,鼓勵來訪者明確他們當前的困境,并確定治療的目標。目標越明確就越容易實現。人們通常只會提出泛泛的目標,但以行為的形式將目標明確下來會更有效,即要思考如果要完成這個目標,你需要采取哪些行動? (3)分析成分。衡量一個人是否適用CBT時,第一步通常是鼓勵他們描述一個近期遇到的典型問題。可以將來訪者的這個問題分為5個層面:情景、思維、行為、情緒、軀體等反應。 (4)搜集證據。CBT鼓勵從兩個方面搜集證據。第一,源于生活經歷;第二,源于實證研究。 (5)講述故事。信賴和安全的治療關系是CBT成功的必要條件。治療師與來訪者共同創造出一個協作的“故事”。首選,由來訪者講述他們的故事,即問題呈現;然后,治療師發掘并架構這些信息;最后,一個全新的故事產生了,這個故事是雙方都能理解、對雙方都有用的。 (6)助人自助。CBT作為一種助人自助的治療,來訪者采取積極的態度和方法。“不勞則無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7)布置作業。根據治療的目標和需要,依據咨詢的現狀和進度,可以布置來訪者完成一定量的家庭作業,這是咨詢的延伸。 (8)嘗試實踐。咨詢治療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嘗試實踐的過程。要讓來訪者在生活中不斷調整自己。在嘗試實踐中,要指導來訪者實施分級暴露治療法,不要想一蹴而就。 (9)測量記錄。對于來訪者的治療效果,要及時進行檢測和記錄。檢測可以使用標準化師表,也可以讓來訪者表達他們的情感的強度,并有“遠距”效果,即是問題,不是我自己。檢測要堅持一個重要原則:假如沒有寫下來,那就沒有發生。與歷史比較能夠傳達一個思想:“我們對過去的人的了解不是依據他們怎樣思考、感受或行動,而是通過他們曾經寫下的東西。” (10)結構程序。以上大致以1-9為序,構建了CBT治療的穩定結構。當然,其中可有靈活的變化和調整。 |
|
來自: 昵稱6582914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