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椇 鼠李科拐棗屬 Hovenia acerba Lindl. 拐棗,學名枳椇,也叫雞爪子,是一種奇特的水果。雖然現在認識拐棗的人越來越少,但在以前,它可是朝廷的貢品,都是御用的。歷史上有兩位網紅皇帝更是跨越了千年為其打call。 第一位就是霸氣側漏的漢武帝,只因覺著使者帶回的拐棗果醬太好吃,“武帝食之,甚甘美。”(《華陽國志》)就把南越(今兩廣地區)給滅了,還順帶引出個“夜郎自大”的典故來[1]。 第二位更出名,傳說中的印章狂魔,人送稱號“愛新覺羅·牛皮癬”,乾隆皇帝。據說某次南巡途中,嘗了村民端上來的水果雞爪子,味道香甜,頓覺身上充滿力氣,當場傲嬌地賜名“萬壽果”。從此,拐棗就成了每年的朝廷貢品。 拐棗,傳說中的朝廷貢品 終于找到你 拐棗是中國稀有的野生和半野生食物資源,不僅味道甜美,還具有藥用價值,而且木材細致堅硬,好處多多。但名聲一直不大,存在感偏低,很多人都沒聽過,更別提吃了。 拐棗屬家族人丁不旺,也就3個種,還都是高大的喬木,開花時也毫不起眼,稍不留神就完美錯過。我也是只吃過拐棗,從沒見過拐棗樹本尊。前些天去中山門城墻上看梓樹(Catalpa ovata G. don)有沒有開花,無意間瞥到旁邊樹上已經長出的花序(花未開放)。大概是殘留的程序猿的警覺,對這種類似二叉樹的二歧聚傘花序格外敏感。 拐棗的花排成非常對稱的二歧聚傘花序,有點兒類似程序猿熟悉的二叉樹。注意觀察花序的俯面和正側面。 二歧聚傘花序模式圖,注意和拐棗花序對比。 再觀察葉子,卵圓形或心形,邊緣有小鋸齒,有著典型的基生三出脈。 小枝略呈“之”字形。小時候常爬樹摘棗兒的小伙可能有印象,棗樹就有著典型的“之“字形小枝和基生三出脈。 拐棗的“之”字形小枝和基生三出脈(注意圖中標紅的三條葉脈) 我們熟悉的棗樹具有同樣的“之”字形小枝和基生三出脈 雖然還未開花結果,但通過上面的花序、葉片、小枝等形態已經可以判斷拐棗無疑了。華北地區常見的北枳椇(H. dulcis)與拐棗相比,花序常不對稱,葉片邊緣鋸齒也較大,在此就不贅述了。 明城墻邊上的拐棗樹(貌似南農研究生食堂旁邊也有一棵拐棗樹,太高夠不著,不知道還在不在) 等蜂來 拐棗除了可食用外,還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提到蜜源植物,大家就會想到常吃的蜂蜜,在我國眾多的蜂蜜品種之中,有四種蜂蜜無論是產量還是品質都居前幾位,被稱為四大名蜜,即洋槐蜜、荔枝蜜、荊條蜜和棗花蜜。其中棗花蜜就來自拐棗的表親,鼎鼎有名的棗樹(鼠李科棗屬)。 作為蜜源植物,拐棗和棗樹都具有非常發達的花盤,用來分泌蜜汁,蜜蜂采集花蜜,為花朵傳粉。并將花蜜帶回蜂房存儲、加工,最終轉化為蜂蜜。 拐棗的花朵,中間圓圈標出的即為花盤,花盤上有蜜腺,用來分泌蜜汁。外部布滿柔毛,使得整個花盤看上去像撒了椰蓉的奶油蛋糕。 棗花蜜,新密呈琥珀色,具有濃郁的棗花香氣。 等你來 每年10月前后,拐棗就開始逐漸成熟。原先那些規則對稱的花序軸在時光的蹉跎下,開始扭曲、膨大,變為褐色肉質的果序軸。 成熟的拐棗含有大量糖分,生吃味道特別甜,甜到發齁(hōu),略微帶點澀味兒。很多人也會拿它來泡酒、或是熬糖,味道應該是極好的。據說在盛產拐棗的地方,人們會把拐棗搭配豬骨、豬肺用來熬湯,能提味兒又能滋補身體。這也忒奢侈了,我連拐棗泡的酒都沒喝過誒(也許今年能實現這個愿望) ![]() 成熟的拐棗,具有扭曲、褐色、肉質的果序軸。可食的部分是果序軸,記得把圓圓的果實丟掉哦。 拐棗在古代做過朝廷貢品,在荒年救過百姓饑荒,也給很多人的童年帶來甘甜味道,但現在認識拐棗的人確是越來越少了。有時在景區附近會碰到有老人擺地攤兒售賣拐棗,大部分圍觀的游客都不知道是什么水果,奇怪的模樣更是讓人不知道從哪里下口。 ![]() 2018年成都都江堰,一位老婆婆在售賣拐棗,5塊錢一把。 ![]() 許多人對拐棗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童年的記憶里。 (圖片來源于《西安往事》,作者:宋黎明) 結束語 在南京生活了這么多年,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城墻上觀察樹木。在這里,你可以站在與樹木平等的高度,像觀察花草一樣仔細觀察樹木,體驗其枝、葉、花朵的細節帶給你的驚喜與震撼。 在這個高度上,你可以長時間的觀察樹木的同一個部件。你可以觀察拐棗的花序是怎樣一天天膨脹、扭曲,顏色發生改變,最終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果序。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你能觀察到果實的整個發育過程;從生活的角度,你能體會到時間是怎樣改變了容顏沉淀了內涵。這種觀察的過程會給你的工作、生活帶來不一樣快樂和啟發。 ![]() 運氣好的話,你也能近距離觀察到“樹上的郁金香” 參考資料 [1] 何靜梧 .貴陽歷史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5-7. 如果今天的文章能讓你有所收獲 |
|